榜樣面對面:古花鎮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
2023-03-28
冷水關鎮:高標準農田建設沖刺“開門紅”
2023-03-22
“合伙制”種茶 茶農有奔頭
■ 記者 黎明 近日,冷水關鎮茶園村郁郁蔥蔥的茶山上,茶農們正在采摘春茶。 “去年我采摘茶葉加上賣給茶廠的茶葉,收入2萬多元,今年茶山全面投產了,收入肯定更多。而且茶葉采出來有人收,錢是‘現過現’到手里。”茶園村2組村民羅憲平說。 茶園“托管”茶農增收 2017年,冷水關鎮引進重慶古道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在該鎮茶園村啟動生態茶園項目建設,并成立了茶緣春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發展茶葉產業。 “通常公司發展產業多會選擇土地流轉的方式進行,而我們是采取把農民變成‘合作伙伴’的方式。”古道茶業負責人夏游郵說,“合伙制”模式即由公司提供技術和資金,農戶提供閑置土地種植茶葉。前3年,采取公司托管的方式請村民進行茶園管護,待3年后茶園投產后交還村民自己管護,公司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收購村民鮮葉,這種模式,更加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 冷水關鎮農服中心主任李昆說,近年來,冷水關鎮已先后在茶園村、幸福村、平安村種植茶葉近2000畝,目前茶山陸續到達豐產期,今年預計采摘鮮葉10萬公斤。 茶葉產量品質雙提升 公司每發展一畝茶葉,將投入3800元,3年后茶園收益歸村民,公司圖的是什么呢?夏游郵回答,圖的是穩定的鮮葉來源和有保障的茶葉品質。 他說,以前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村民到基地打工,但茶園并不是村民自己的產業,對茶葉管理當“甩手掌柜”,品質難保障。現在對村民來說,每一棵茶樹都是“搖錢樹”,管護就會更上心。 村民余永淑說,她家有2畝茶樹,而她也長期在茶園務工,同時還負責管護和采收其他外出村民的茶樹,加起來共管護5畝茶山,今年預計收入上萬元。 有了茶葉產量和質量的保障,茶園村今年投用的茶葉加工廠也有了源源不斷的“糧食”,茶廠開動3條生產線,做到加工生產全自動化。 拓寬茶旅融合新路 “我們通過爭取專項資金、鄉村振興示范村項目資金等用于茶葉產業,并在交通、水利等方面進行配套,茶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李昆介紹。 為了推動茶葉產業發展,近日,該鎮組織部分村社干部和村民,前往四川雅安名山區茶葉基地“取經”。通過了解名山區茶旅融合發展情況后,村民親身體會到,茶產業就是“搖錢樹”。 據介紹,冷水關鎮在擴大茶葉種植規模的同時,正在規劃連接茶園和茶廠的環形步游道以及茶文化體驗區,計劃在茶園周邊種植花木,發展茶文化旅游經濟,托起村民的致富夢想。
2023-03-21走進乾豐——鄉村振興·茶旅融合”發布活動舉行
發布現場 掌聲陣陣 村民提問 乾豐鎮乾葉豐濃茶葉基地 記者 陳蕗穎/文 甘昊旻/圖 3月17日,由區委宣傳部、區政府新聞辦主辦的“貫徹二十大 建設新重慶”發言人來了活動在乾豐鎮舉行。當天,來自區農業農村委、區文化旅游委、區鄉村振興局、區金佛山管委會、乾豐鎮的5位發言人圍繞“鄉村振興·茶旅融合”這一主題,面對面與村民交流分享,并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聽民聲、解民憂。 壯大產業為鄉村振興筑基 發言人:李偉 區農業農村委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南川是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基礎扎實、成效明顯。2022年,“3+2”特色產業一二三產綜合產值達40.3億元,建成國家級茶葉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全市首個藍莓科技產業園。其中,全區茶葉生產總量達到4510噸,干茶生產總值達到4.3億元,茶產業綜合效益10億元。 “我在外打工多年,現在想回鄉創業,請問現在哪些農業產業能享受國家補助?”針對村民提問,李偉表示,現在能享受國家補助的農業特色產業包括中藥材、茶葉、糧油、蔬菜、水果、畜牧和水產等。此外,在農村修建生活便道、灌溉溝渠和蓄水池也能獲得相應補貼。 “我們是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也是村里的種茶大戶,今年打算新建100畝茶葉基地,請問能不能享受國家補貼?”有村民向李偉提問道。 乾豐是全區茶葉的重要產地,村民如何發展茶葉產業是“產業管家”李偉極為關注的內容。 李偉詳細介紹,我區茶葉基地建設具體補助標準是:集中成片規模發展,新建茶葉基地(規模100畝以上)每畝各項補助不超過2000元。財政資金主要支持茶園的改土、購苗、施肥、蓄排灌設施、作業便道等環節。其中,改土建園不高于每畝600元,茶苗不高于每畝600元,底肥不高于每畝400元,基礎設施建設(茶園道系、水系建設)不高于每畝400元。 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發言人:萬娟 區文化旅游委旅游營銷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鄉村旅游是大眾旅游和現代旅游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南川通過“精讀一座山、深耕一座城、心居一片田”,形成了金佛山、東街、大觀原點為代表的景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局面。特別是大觀原點通過整合國有資本、民營資本、社會資本等多方力量,充分激活土地、生態、品牌等資源,實現鄉村資源增值。在大觀原點的帶動下,南川鄉村旅游多點開花,廣袤田野升騰希望。 “文旅參謀”萬娟介紹,乾豐鎮茶葉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開啟“茶旅融合之路”優勢明顯。區文化旅游委也將聯動區農業農村委、鄉村振興局等相關單位,在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心打造茶產業鏈完整、茶文化體驗獨特、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著力推動乾豐茶葉及鄉村旅游宣傳,提升乾豐茶葉知名度和美譽度。以茶、旅、文、體、康產業融合特色模式發展,探索以鄉村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示范。 在乾豐鎮順豐村5000多畝的茶葉基地旁,有一座建于民國初期的胡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得知當地村民希望將胡家大院和茶葉基地一起發展農文旅時,萬娟建議,可以利用胡家大院文化底蘊深厚和順豐村優質的茶葉產業基礎等良好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條件,結合采茶、品茶、打造鄉村休閑特色民宿及游客體驗點,創建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點。 鞏固脫貧成果 推進鄉村振興 發言人:張雁超 區鄉村振興局監督管理科科長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順利收官,“三農”工作的重心也由此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目前,農化村圍繞乾豐鎮‘萬畝茶葉之鄉 生態濱湖康養小鎮’建設目標和茶旅融合發展思路已發展茶葉600多畝,下一步,我們想結合鄉村振興積極打造乾豐鎮茶旅融合示范村,不知道有沒有什么政策支持?”作為全區10個鄉村振興幫扶村之一的乾豐鎮農化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正需要“助農助手”張雁超為村民答疑解惑。 張雁超說,今年以來,區鄉村振興局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村傾斜資金安排,在5個重點幫扶鎮和10個重點幫扶村共計安排項目24個、資金2638萬元。目前,10個重點幫扶村發展各具特色、多點開花,建設內容涉及特色產業、鄉村旅游、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提升、基層治理等多個方面,其中,南平鎮永安村鄉村旅游發展項目、山王坪鎮龍泉村農旅融合項目以及石溪鎮鹽井村梯田彩色花卉基地項目等已較為成熟,農化村可以在農旅融合方面進行借鑒,互相交流學習。 接下來,區鄉村振興局將會同乾豐鎮,圍繞農化村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一批長短結合、規模適度的重點項目,積極推動農化村打造茶旅融合示范村。 打好文旅牌 做優康養業 發言人:韋杰 區金佛山管委會康養旅游發展中心負責人 文旅康養產業是南川最大的“金礦”。目前,我區文旅康養產業布局和發展思路是,將環金佛山片區、大觀生態園片區作為康養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協調推進,將“金佛山西坡、金佛山北坡、金佛山南坡、金佛山東坡、大觀園、樂村、山王坪、神龍峽”八大組團形成規模,培育“養生、養心、養老”三大品牌,突出“森林康養、文旅康養、中醫康養、運動康養”四大綜合業態,實現多態融合,最終形成“兩片多點”的康養產業發展格局。 “乾豐茶葉產業基礎好,有看的、有采的、有品的,但是我們的接待能力卻沒有跟上,我也一直有打造民宿和農家樂的想法,如果在我的茶葉基地打造民宿或者農家樂,應該怎么做呢?”針對群眾的提問,“康養顧問”韋杰介紹,民宿、農家樂屬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若是新建項目,統籌按照農用地轉用的方式落實用地手續。首先,項目的選址要避讓生態紅線、自然保護區等敏感區域,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不在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其次,經區政府同意后,與金佛山管委會簽訂投資協議,并在區發展改革委備案。然后,在年初向區農業農村委申請納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項目庫。接下來,在區規劃自然資源局調整村規劃,同步準備勘界資料、預審、地災、壓覆、林地等報批資料。資料齊備后由區政府向市政府申請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一般情況下三個月內獲市政府審批。 以茶為“媒” 興茶韻生活 發言人:李小華 乾豐鎮黨委書記 茶葉是乾豐鎮主導產業,現有原生態茶園近7000畝,茶葉加工企業4家。在發展茶葉、提升茶葉品質的同時,乾豐鎮積極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延伸茶葉產業鏈,以“萬畝綠茶”為媒介,推進茶旅融合發展,以茶促旅、以旅興茶,全力助推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領群眾增收致富,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茶葉產業越做越大,農化村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特別是南兩高速公路開通后,農化村區位優勢更加明顯。下一步如何發展不僅是村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茶山農夫”李小華最希望與村民交流的問題。 李小華說,下一步,乾豐鎮將在已有基礎上,依托乾葉豐濃有限公司把茶葉產業做強做優,確保群眾務工收入有保障;通過“一事一議”項目和改廁等項目,推進人居環境的改善,讓外來人感受到農化村干凈整潔靚麗;通過茶韻基地、茶韻小院、茶韻小家的建設,學法律、學科技、轉陋習、提素質,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促進鄉村治理到位;整合農村資產、資源、資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業主建民宿、農家樂,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化村里里外外來個“七十二變”。
2023-03-20共學黨的二十大 移風易俗樹新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3月14日,古花鎮開展“榜樣面對面”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該鎮宣講人員簡單明了地向群眾宣傳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移風易俗知識,引導干部群眾持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 付榆 攝
2023-03-20油菜花開引客來
3月10日,游客在五彩花田里賞花游玩。 近日,鳴玉鎮在向家溝鄉村振興示范長廊打造的五彩油菜花田迎來了油菜花盛放期,不僅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賞花游玩,還引來學生在油菜花間繪畫,感受春滿鄉村的魅力。 特約通訊員 羅川 攝
2023-03-17乾豐鎮:以“茶”為媒 撬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 記者 李崎君 連日來,隨著氣溫回升,乾豐鎮沿山成片的茶山上紛紛冒出了新綠,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茶樹沐風呈秀,成畦的茶葉碧綠蔥翠,嫩芽嬌翠欲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來,隨著乾豐鎮在生態、海拔和區位等方面的優勢不斷顯現,該鎮在發展茶葉、提升茶葉品質的同時,還積極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延伸茶葉產業鏈,并以“萬畝綠茶”為媒介,深入挖掘打造茶韻文化,以茶促旅、以旅興茶,全力推進茶旅融合發展。 茶園飄香綠綿延 3月13日,在數千畝茶園里,采茶工人們身背竹簍,一雙雙巧手在茶樹間翻飛,將一片片嫩綠的茶芽收入竹簍。 “不能扯、不能拽,只保留芽尖,這樣外形和口感都最佳。”采茶師傅一邊采茶一邊演示,拇指、食指捏住嫩芽,輕輕往上一提,一片標準的鮮嫩茶葉便落入掌心。 乾豐鎮一直以來都是以茶葉為主導產業,現有茶葉基地近7000畝,茶葉加工企業4家,還建有我區首個茶苗基地,是我區有名的“茶葉之鄉”。 作為全鎮的主導產業,不光要有“量”,更要有“質”。“為了提升茶葉品質,我們組織人員到四川名山,貴州湄潭、鳳岡學習實踐,觀摩考察茶葉基地、生產加工方式、市場營銷模式,學習其他地方打造茶葉品牌的經驗和做法,指導業主不斷提升制茶工藝水平。”乾豐鎮黨委書記李小華說。如今,“黎香湖”牌乾豐綠茶、龍峰雪芽、明前綠茶等3個產品已被認定為綠色食品。 在茶葉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后,乾豐鎮開始注重茶葉競爭力。包裝推銷綠茶產品,精心設計制作禮盒,強化品牌營銷理念,以此不斷提升乾豐茶葉文化競爭力。 與此同時,該鎮還與西南大學聯建教學實踐基地,積極引進先進制茶工藝,并依托茶葉公司,建設生態茶園、茶葉加工廠、茶葉展銷廳等項目設施,不斷打響乾豐茶葉品牌,逐步讓茶葉產業成為村民穩定增收的渠道,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茶旅融合闖新路 日前,在乾豐鎮一處農家院壩中,鎮村干部和鄉親們圍坐一起,聊家常、話發展、談打算,圍繞各種話題相談甚歡。 “這是我們打造的‘茶韻小院’,由15戶村民組成。”李小華介紹,乾豐鎮以茶為媒介,以對內、對外兩種方式把“茶”元素融入村民活動中,打造了茶韻基地、茶韻小院、茶韻小家3種特色網格,既突出產業特色,又擦亮文明底色。 對內實現群眾“茶韻生活”互聯互通。主要結合本土地域茶韻特色,通過鎮級在德尚碑、謝家扁等茶葉示范基地打造3個茶韻基地,村級在胡家榜、鄧崗嘴等人口集中院落打造15個茶韻小院,社級在盛超、譚興良等農戶集中點打造28個茶韻小家。民主推選出具有一定威望的基地長、院長、家長,常態化帶動基地、小院、小家農戶開展“議茶旅發展、學采茶技術、談茶韻文化、唱茶鄉贊歌”等形式多樣的指導培訓幫扶活動,以“茶”為媒實現群眾間互聯互通,打造“同心、同向、同行、同力、同夢”的“五同”茶韻生活。 對外實現茶鄉“茶韻形象”互傳互贊。通過拍攝“乾豐茶葉”宣傳片、宣傳圖片,錄制“鎮長帶你看乾豐”小視頻,打造“鎮長直播帶貨”平臺,編印《乾豐宣傳畫冊》,編制《乾豐生態茶》本土校本教材,打造“茶香潤農”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等方式,不斷提升乾豐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區內外游客來乾豐賞茶、采茶、品茶。 鄉村旅游新活力 該鎮農化村平均海拔90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70%,是夏季避暑納涼的好地方。加上茶葉產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吸引了不少游人。 村民方銀全“嗅”到商機,將自己的兩層樓房進行改造,開辦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除了能安排游客用餐,還能接納10余位游客入住。“隨著南兩高速公路開通,這里離涪陵新村、龍潭下道口僅5公里,便捷的交通讓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我們這里體驗鄉村旅游。”方銀全說。 為進一步完善旅游體系,乾豐鎮圍繞“萬畝綠茶”茶韻文化,打造以“茶”為主題的茶旅融合品牌項目——“游茶鄉”“品茶宴”“購茶貨”。 “游茶鄉”就是茶文化體驗游,將全鎮近7000畝茶葉基地和鎮里開設的“茶藝大講堂”連線串珠,打造集“講茶、采茶、手工制茶、品茶、話茶、賞茶”為一體的鄉村茶鄉游精品旅游線路,同時提供親子研學體驗服務;“品茶宴”就是游客在游玩的同時品嘗用茶葉制作而成的茶餐,比如茶香土雞、綠茶豆花、茶葉餃子、茶葉粥、自制茶點等菜點,既獨具特色又生態環保;“購茶貨”就是游客購買用茶葉制作而成的特色產品,比如茶葉鞋墊、茶葉枕芯、茶膏、茶飲料等。 李小華表示,乾豐鎮將繼續以茶產業、鄉村旅游為龍頭,打造集特色農業、旅游度假、康體養生、文化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萬畝茶鄉、康養慢生活小鎮,全力推動鄉村振興。
2023-03-17冷水關鎮:茶園缺人手 志愿者當“茶農”
2023-03-15
春孕豐收
近日,南平鎮永安村4組早熟藍莓開花了,村民在藍莓地里疏花、摘腐葉,為藍莓豐收做準備。 近年來,我區在興隆、大觀、河圖、木涼、南平等鄉鎮種植藍莓萬余畝,形成集種苗繁育、基地種植、采摘銷售、科技創新、產品研發、鄉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旅融合示范基地,使之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戶增收的又一致富產業。 特約通訊員 彭應忠 攝
2023-03-09軍中立功 二等功臣喜報送到家
2023-02-20
《賽馬比拼見行動》突出重點 找準突破 以“兩山”轉化推動“一號工程”落地落實
2023-02-20
泡菜“腌”出致富路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去年泡菜腌制了100噸以上,除了增加企業產值,還可解決當地的蔬菜銷路問題。”近日,在木涼鎮漢場壩村宋氏非遺泡菜工坊的泡菜廠里,工人正在查看泡菜的腌制情況。 該廠負責人宋兵說起規模腌制泡菜給自己和村民帶來的效益就高興不已。近年來,他利用周邊地區產四葉菜、辣椒的優勢辦起了泡菜廠。 木涼、大觀、河圖、鳴玉等鄉鎮一直以來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近幾年,我區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把蔬菜作為富民產業進行規模化種植。 2019年3月,在外地從事泡菜加工多年的宋兵,回鄉看到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他說:“我有從事泡菜加工的經驗,為何不把加工廠搬回家呢?” 當年5月,宋兵就返鄉租用了20畝土地,建起了兩個年循環泡制蔬菜達200噸的泡菜車間,將泡菜廠“搬”回了漢場壩村。 “科學的種植模式,讓土地收益大幅增加。”宋兵說,在家門口收菜腌菜,運輸方便,節約成本。 自從泡菜廠建成投用后,附近村民種菜的積極性也高漲起來。為確保泡菜廠原料有保障,宋兵牽頭種植了40多畝四葉菜,并以訂單的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極大地提高村民種菜的積極性。 為了讓自己的泡菜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宋兵在加工環節下功夫,按傳統工藝將開水冷卻后作為腌制汁,既消殺了病菌,也縮短了腌制時間。通過密封腌制的泡菜,咸淡適中、風味獨特,很受市場歡迎。更讓宋兵高興的是,自建起泡菜廠以來,宋兵靠著加工泡菜不僅獲得了利潤,還讓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了種蔬菜增收的致富路。
2023-01-13德隆鎮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講
1月8日,志愿者向陶坪村黨員干部群眾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任其毅 攝 南川網訊 1月8日,德隆鎮“陶坪人家”志愿服務隊走進陶坪村梁家院子“壩壩加油站”開展以“學習二十大,奮斗正當時”為主題的微宣講,用“接地氣”的方式,向黨員干部群眾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志愿者韋猛從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振興切入,向大家分享了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體會。韋猛講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陶坪村山清水秀,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如何將陶坪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就需要我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我們作為‘陶坪人家’志愿服務隊會繼續發揮好志愿服務作用,持續做好旅游服務工作……” 村民梁院說道,自從去年陶坪火起來后,他就回家辦起了農家樂,聽到報告中說,還將繼續推進綠色發展,他知道這又是發展的機遇,“接下來,我要把農家樂提檔升級辦成民宿,讓游客在這里得到更好的服務”。村民你一言、我一語,暢談起對未來的規劃和打算,大家認為,美好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陶坪的鄉村旅游一定能發展起來,鄉村也一定能夠振興。 下一步,德隆鎮將深入探索綠色發展路徑,堅定不移地踐行“兩山論”,堅守初心和使命,在南川大地上奮力書寫新時代綠色發展篇章。(任其毅)
2023-01-13鳴玉鎮:發展種植特種稻 163戶村民喜分紅
農戶領到分紅后喜笑顏開。記者 劉曉娟 攝 南川網訊(記者 劉曉娟)近日,鳴玉鎮會議室的大桌上,一摞摞現金壘成金字塔狀,讓人望著“眼饞”。這里正在舉行2022年度鳴玉鎮特種稻種植分紅兌現頒獎大會,該鎮163戶“股東”獲得分紅18.42萬元。被叫到名字的農戶們陸續簽字,領取屬于自己的那份紅利,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2021年,鳴玉鎮聯合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技術團隊,與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合作,引進重慶英才·優秀科學家、重慶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李賢勇教授團隊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通過“六統一”即品種、播期、育秧、防治病蟲、技術指導、收購價格統一,“四集中”即培訓、管理、收割、銷售全面集中的實施要求,采取“公司+科研團隊+集體+農戶”的訂單農業、集體運營模式,在明月村4組建成150畝“特種稻種植試驗基地”,達到化肥農藥雙減、老百姓省工省時省力的目的,促進增產增收,降本增效。 鳴玉鎮農服中心主任陳遠文介紹,合作公司對特種稻采取保底價收購,高于市場價的利潤部分作為分紅,20%歸村集體所有,80%歸村民。 與種植傳統水稻相比,種植特種稻成本收入比降低15%,收益率提升50%,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讓“股東”們嘗到了“甜頭”。2021年,明月村的特種稻獲得豐收,種植特種稻的26戶村民獲得了15萬元分紅,村集體經濟也收益3.7萬元。 2022年,該鎮擴大種植面積,在明月、金光、四中三個村種植特種稻650畝,公司以4元/公斤的價格進行收購,3個村入股農戶共計收入61.4萬元,其中農戶土地入股產業收益的42.98萬元,剩下的高于市場價收購產生的18.42萬元利潤則由參與種植的農戶按照產量進行分紅。 金光村4組村民龔月遠可以算是“大股東”了,2022年他一次性種了15畝特種稻,在分紅大會上,他收到了32960元的錢款,其中入股產業收入23072元,分紅9888元。“與種植傳統水稻相比,種植特種稻采用‘水稻直播栽培技術’,種植過程省了不少事兒,收益還更高了。”龔月遠說。 “劃得著!劃得著!今年種了9畝,除了賣水稻的錢,還有4000多元的分紅。”明月村3組村民周后坤2022年第一次種植特種稻,收入了近1.5萬元,他說2023年爭取再多種幾畝,再增加點收入。 “特種稻的發展既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陳遠文介紹,根據鎮黨委政府規劃,以及村干部、農戶的發展期待,2023年全鎮預計發展特種稻1000畝。
2023-01-11“藕”遇豐收助農增收
劉昌豪在藕田里采藕。記者 黎明 攝 本報訊(記者 黎明)近日,大觀鎮鐵橋村蓮藕種植基地,正在采藕的村民劉昌豪在藕田間忙碌著。通過熟練的操作,一條條雪白的蓮藕接二連三地浮出水面,肥碩白嫩的蓮藕堆在一邊,呈現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進入冬季,藕價見漲。按照現在的行情,又是個豐收年。”雖然泡在藕塘里采藕非常寒冷,但劉昌豪的臉上卻笑意盈盈,他一天能挖250公斤的蓮藕。 劉昌豪所在的這個藕塘,原來是大觀鎮鐵橋村龍川江邊一塊廢棄的池塘。廢棄久了,塘里慢慢長滿雜草。劉昌豪將目光瞄準了這里豐富的水利資源,整理出池塘,在2020年種植了20畝蓮藕。 眼下正是本地蓮藕上市的時節,劉昌豪的藕田也迎來了采收季。 劉昌豪告訴記者,種藕投資少、見效快,每畝的產量在1250公斤左右。他的蓮藕大多銷往南川和周邊地區,以批發為主。 “前段時間市場上賣的大多是外地藕,我們本地的藕要晚一些上市,這段時間正好是本地藕上市的時節。”劉昌豪說,藕晚收也有好處,一般的藕在七八月就上市了,他的藕留在后面才挖。這個季節的鮮藕,由于量越來越少,價格也高了不少。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區蓮藕種植面積穩定增長,福壽、大觀、興隆、木涼等鄉鎮都有種植,全區種植面積1100多畝。由于本地品種的藕燉湯軟糯化渣,市場供不應求。
2023-01-06大觀鎮云霧村:“閑置地”變“藏糧地” 種植油菜促增收
南川網訊(記者 劉曉娟)這幾天,大觀鎮云霧村9組,今年新播種的油菜苗長勢不錯,村民們忙著在地里管護油菜。 這片油菜田共有240余畝,在2018年流轉給了企業種植中藥材,由于疏于管理,一直沒有收益。 “這么多地相當于被閑置,我們看著很心痛。”這片油菜田里有3畝屬于村民張仁紅家,地流轉給企業,能有流轉費收入本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可這幾年看著這片地逐漸被閑置,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年,企業因虧損退出土地經營,云霧村村支兩委立即決定將土地盤活,還耕于民,并動員村民成片打造油菜產業。 “我們以村集體的名義將地回收,由村里統一翻耕播種油菜,之后交還給農戶,由農戶自行管理和收成。”該村黨總支書記李勛杰說,村里還邀請了區農業農村委技術人員在油菜生長過程中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接下來他們將聚焦農業產業全過程,在油菜開花階段,探尋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延長產業鏈,助力鄉村發展。 大觀鎮農服中心主任代先軍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根地紅線,確保中國人民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人的手中。接下來,該鎮將緊緊圍繞田園新城建設,著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旅游,大力推進秋播秋種,控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藏糧于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大觀落地生根。
2022-12-22冬日花卉基地“曬”出一片艷麗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12月12日,木涼鎮漢場壩村6組的花卉基地,工人正在管護花卉。 掀開被遮得嚴嚴實實的花卉大棚的門簾,棚里頓時升起了淡淡的白霧。雖是隆冬季節,但一個個大棚內碧綠的幼苗,嬌艷的花朵,充滿了生機。 “這種花叫報春花,花朵顏色好看,主要是紅色的,黃色、紫色我們基地也有。”村民李文亮介紹,隨著元旦、春節的臨近,漢場壩村花卉基地的鮮花也即將上市,各色鮮花姹紫嫣紅、競相綻放,成為冬日里一道亮麗風景。 該基地占地120余畝,主要種植園林花卉,品種有報春花、木春菊、孔雀草、金邊吊蘭等10多個品種,一年可以銷售花卉種苗500多萬株,產值300余萬元。 據介紹,該基地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村民穩定就業。漢場壩村有20多位村民在鮮花基地里打工,主要負責的是鮮花插苗、栽花、除草、裝花等工作。“自家的田地流轉給了基地,我們在家門口打工。”村民馬昌珍說。 近年來,漢場壩村打造了1000畝觀光花卉產業,暢銷周邊城市,成為當地農民就業增收的特色產業。
2022-12-20桃溪樂源本月 17日開門迎客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12月12日,記者走進木涼鎮漢場壩桃溪樂源看到,桃園內竹屋茅舍、穿井長廊、步道滑道等已經施工完畢。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場地,并開始規劃釣位,準備17日的試營業,迎接游客的到來。 桃溪樂源項目負責人介紹,桃溪樂園總占地面積120余畝,是一個綜合性鄉村旅游項目,是集研學教育、農耕體驗、自然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莊園。園區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人工湖、陡崖、百畝果園、花海密布。 據了解,桃溪樂源游樂設施包括真人CS、五彩滑道、兒童卡丁車、百鳥園、兒童沙池、無動力樂園等,其中,百鳥園內有多種鳥類,萌寵樂園里有山羊、寵物兔、小香豬等,可供小朋友們體驗飼喂。此外,園內還有游客接待大廳、研學館、桃花觀賞區、桃樹認養區、親子采摘區、露營區、垂釣區、花區、半山觀景區等游玩區域。 據介紹,桃溪樂源開門的首場“秀”就是趣味垂釣“漁”樂嗨活動。活動時間為12月17日至18日。活動前一天,園區會放下1500公斤鯽魚供游客垂釣。垂釣請自備釣具,每位參加活動的游客,皆可帶親朋好友免費進入園區。
2022-12-14“華斗,回來了!”

向治剛正在管理稻香鴨。記者 聶靈靈 攝 ■ 記者 聶靈靈 “華斗,回來了!他是致富帶頭人。” 說起鳴玉鎮中心社區的產業發展,村民口中都提到一個叫“華斗”的人。 “華斗”本名向治剛,是土生土長的鳴玉鎮中心社區向家溝村民,因向家溝發展落后選擇外出打工,經過多年奮斗有了一定積蓄,雖然常年在外但心中一直惦記著自己的家鄉,2019年回鄉后開始創業,如今擁有一樓一底的農家小洋房,還發展了30多畝稻香魚、1000多只鴨子,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2019年,是讓向治剛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年。這年回鳴玉后他發現,鄉鎮環境、基礎設施等都在發生著變化,昔日那個臟亂差的小鄉鎮逐步變得美麗。 于是,他決定不走了! 向治剛在向家溝規劃出自己的田園生活,按照一年四季有果采的發展模式,將原來的土墻老房子重新修建成一樓一底的青鋼樓房,流轉30畝撂荒地栽種果樹和建魚塘。那時,向家溝還是一個交通不便、產業落后的小鄉村,同村的老人都勸他發展要慎重,這么偏遠的地方誰會來? “向家溝有山有水,土質又好,我堅信是有發展潛力的,肯定有人認可這里。”向治剛對于自己的規劃很有信心。發展中,附近的村民在他這里打起臨工,修房屋、開荒地、種果樹……這讓當地村民嘗到了返鄉人帶來的甜頭,村民向華長說:“‘華斗’回來了,讓我們實現家門口務工,上班顧家兩不誤。” 隨著鄉村振興發展,2020年向家溝納入鳴玉鎮鄉村振興發展規劃。2021年,鳴玉鎮向家溝鄉村振興示范長廊正式開建,這更加堅定了向治剛在向家溝發展的信心,此時向治剛的樓房修建完成,并裝修成能接待200人用餐的農家樂。隨著鎮里引導村民發展稻香魚產業,向治剛在經營自家農家樂的同時,又選擇加入稻香魚產業。 2022年,向家溝沿線按照“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特色化”宜居村莊建設要求進行建設,6.5米寬的馬路從村口修到了向治剛家門口,“魚稻共生”產業,“心心相印 五彩花田”油菜花田等農旅融合產業吸引著區內外游客前來打卡參觀,向家溝的知名度高了起來。 “向家溝發展起來,農家樂的生意也好起來,油菜花節的時候,最多一天接待了近200人用餐。”向治剛說起年初油菜花節的情況,打心底里高興。高興的不止向治剛,附近的鄰居也跟著沾光,向華全說:“這是村里第一家農家樂,他家有了游客,我們的土雞、土鴨、老鹽菜等農產品也銷售得很好。華斗不僅收購農副產品,我們還可以到農家樂直接銷售給游客。他回來樹起發展的榜樣,我們也打算跟著他發展。” 目前,向治剛經營著農家樂,在“魚稻共生”產業中,加入稻鴨養殖,實現一田三用,每天一家人都忙得不亦樂乎,收益實現成倍增長,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2022-11-30騎龍鎮:以“產業+、旅游+”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南川網訊(記者 劉曉娟)仿真茅草屋頂、仿木塑石欄桿、青磚鋪設的步游道、龍骨石鏨道面梯步……近日,位于騎龍鎮石河村的楊梅風情園入口處,今年實施的楊梅風情園提檔升級工程正加緊施工。 今年,騎龍鎮以楊梅產業為依托,打造特色化楊梅景觀,擴大楊梅產業布局,將楊梅風情園提檔升級,把原有的楊梅風情廣場改造成望梅廣場,打造望梅舞臺、望梅止渴打卡平臺、望梅亭、產品介紹景墻,原有的公廁也進行了改造升級,并將荒草壩子改造成生態停車場,完善十三太保野生楊梅區基礎設施等。 村民張毓明住在楊梅風情園附近,他說,以前這里有兩處公共衛生間,但因為時間太久,內部潔具、隔斷、墻磚地磚存在損壞,公共廁所外墻漆有脫落現象,屋頂還會漏水,整個建筑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導致游客體驗感不好。 “楊梅園提檔升級,修好了廁所,修建了停車場,環境變好后,楊梅成熟的季節,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來,我們還能賣點土特產,增加收入。”張毓明高興地說。 穿過廣場,走進望梅亭,低頭便可俯瞰整個楊梅風情園全景。這是該鎮打造的望梅區域。騎龍鎮副鎮長郝焱介紹,騎龍鎮將以“產業+、旅游+”為主要路徑,通過實施三期提檔升級工程和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打造望梅區域、品梅區域、采梅區域,將楊梅風情園打造成以鄉村環境為依托、鄉村產業為核心、農旅結合為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其中望梅區域是在望梅廣場打造望梅舞臺、望梅止渴打卡平臺、望梅亭,可遠觀楊梅風情園的美景;品梅區域是將入口的連排農戶統一打造成小吃一條街,可以品嘗楊梅各種產品;采梅區域將在現有東魁、荸薺品種的基礎上,增加楊梅品種,以此延長楊梅的采摘時間。 郝焱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下一步,騎龍鎮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楊梅產業為依托,擴大楊梅產業布局,發展楊梅深加工產業,積極發展一村一品,寫好“產業興旺”文章。以解決民生實事為抓手,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生態宜居”鄉村。持續推進移風易俗,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扎實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升“鄉風文明”質量。
2022-11-24南平鎮: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022-11-21
木涼鎮:壩壩加油站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2022-11-11
撂荒地上興產業 油菜種植正當時
眼下正是油菜集中移栽管護階段,近日,大觀鎮云霧村村民在田間地頭忙著移栽油菜,一派忙碌景象。近年來,該村將撂荒地回收利用,還耕于民,大力發展油菜產業。接下來,該村還將聚焦油菜生產全過程,在菜籽豐收后,進行品牌化發展,助力鄉村發展。 秦蕾 攝
2022-11-11藍莓管護忙 群眾增收樂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10月27日,河圖鎮中圖村6組的藍莓基地里,村民正在管護藍莓苗。 “我們正把一些弱苗更換成強壯的苗子,以此保證來年豐產。”7組村民趙長林負責藍莓基地的管理,他一邊指揮村民將藍莓營養缽背到需要更換的位置,一邊又聯系農用三輪車將新的苗子運來。 河圖鎮農服中心工作人員陳英德說,中圖村藍莓基地占地250畝,采取全基質藍莓營養缽苗定植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根系發達完整、栽培易成活,無土傳病蟲害等優點。 陳英德介紹,為把藍莓園管護好,中圖村入秋后就開始組織對藍莓苗進行管護,入冬后,還要對藍莓園進行越冬的管護,讓藍莓苗保持較好長勢。 村民李國淑說,“我在藍莓園里做工半年了,秋冬季藍莓園管護期間是按天計薪酬,每天能掙60元,家里4畝多地也流轉給了聯合社,增加了不少收入。” “村里把土地集中起來,由重慶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展藍莓產業,村民獲得土地流轉費、務工收入的同時,還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中圖村黨支部書記唐科忠說。
2022-11-11鹽井村發展民宿有“三招”
開門是店,關門是家 鹽井村發展民宿有“三招” 鹽井梯田的秀美風景引得游客慕名而來,讓當地民宿受益。特約通訊員 胡波 攝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 記者 鄧的 層層梯田層層攀,山山水水美如畫。近年來,石溪鎮鹽井村依托自然資源,持續實施人居環境改造和高品質有機稻種植,不僅有了自己的優勢產業,唯美的梯田造型更是帶火了這里的旅游。 隨著游客紛至沓來,這里的民宿業發展漸入佳境,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絕招”。 第一招: 自家房子自家經營 近幾年,鹽井梯田成為熱門景點,許多游客、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但是也出現了來了之后沒處吃飯、沒處住宿的情況,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該村亮出第一招——鼓勵村民自己開民宿。 梯田驛站老板卓偉就是開辦民宿的其中一人。卓偉家住鹽井村5組,離梯田只有五六百米的距離,平時他在外務工,每每被游客問到能不能住宿和吃飯時,都對開民宿非常心動。在和家里人商量之后,他花費15萬元對家里進行了簡單的裝修和改造,開起了民宿。 卓偉告訴記者,他的民宿很簡單,就是將家里閑置的房間進行了布置,添置了一些家具,購買了新的床單被罩,新買了些餐具等,家里老小都搭把手生意就做起來了。今年3月,他家民宿正式開業,“五一”期間每天就有上百人在家吃飯,假期5天就收入了兩萬多元,開了幾個月也掙了六七萬元了。 石溪鎮鹽井村黨總支書記劉建紅介紹,村里村民自己辦民宿已經有16家了,每個民宿都有自家的特色。“我們號召村民不要追求豪華,保留民居特色,方便自家生活。因為在游客多的時候那是店,游客少的時候就是他們的家,要達到‘開門是店,關門是家’的效果,既能生活也能生產,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吃上旅游飯。” 第二招: 閑置民房打包招租 在家的村民可以就地開辦民宿,不在家的村民任由房屋閑置豈不是浪費?鹽井村又亮出了民宿發展的第二招——讓閑置民房也變成民宿。 為此,該村開始梳理村里閑置民房的情況。“我們開始一戶一戶地了解,哪些是偶爾回來,哪些是過年回來,哪些是過年都不回來的。”劉建紅說,梳理出名單后,他們一一與村民進行了聯系,有20戶村民同意將閑置房屋委托給村集體招商引資。 這種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村民將閑置的民房由村集體統一打包出租,村民每年可以獲得租金,期滿后還可以得到修繕后的房屋。此外,村集體以土地和民房入股民宿項目,每年以獲得的經營收入分成壯大村集體經濟。以5組村民胡志環為例,他已經在中心城區購買了房屋,幾乎都不怎么回村,把自己村里510平方米的房屋交給村集體出租,村集體承諾在統一出租后每年他可以獲得保底每平方米10元的租金,且隨著民宿效益的增加還能獲得一定比例的分紅。 “這樣的模式,可以實現村民、村集體和投資方三贏的局面。”劉建紅說,許多民宿投資者都很看重鹽井的發展條件,目前,他們正在完善相關的招租事宜。 第三招: 委托村里整棟日租 比起常年不回村的情況,更多的村民是在外務工或者會回村過年,大部分時間房屋閑置卻一年也要小住一段時間。為了將這類閑置房屋利用起來,村里有自己的第三招——日租。 劉建紅介紹,這類房屋由村民委托給村集體托管,由村集體出錢完善房屋的基礎設施,負責清潔衛生,以日租的形式整棟出租給游客,采用掃碼入住的形式,讓游客能直接體驗“有天有地”的鄉村生活。村集體將按比例分紅給村民,在村民回村時也可以直接回家入住,還是堅持了“開門是店,關門是家”。 “憑借這三招,我們的民宿將發展得越來越好,明年全村民宿收入預計可達到3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宿打造過程中,該村堅持不破壞生態,不大修大建,注重體驗,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讓游客擁有安靜的環境、貼心的服務,能回歸大自然、了解當地文化、得到愉快的體驗。
2022-11-08河圖鎮 多點發力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河圖鎮茶葉基地 河圖鎮供圖 河圖鎮中圖村稻魚豐收資料圖片 河圖鎮板栗豐收 記者 黎明 攝 “漫居·有點田”民宿河圖鎮供圖 河圖鎮中圖村稻魚綜合種養基地。記者 黎明 攝 記者 黎明 金秋時節的河圖鎮,山巒起伏,龍川江流水潺潺。放眼望去,田地阡陌縱橫,滿山的板栗樹碩果累累,山坡上的茶樹成壟成行……如今的河圖鎮,正持續推進水稻、板栗、茶葉“三個萬畝”基礎產業,加快推進農旅融合,串起鄉村亮麗“風景線”。 持續推進“三個萬畝”,助力鄉村振興“加速跑” 秋收時節,河圖鎮中圖村稻魚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經測產,實收稻谷430公斤,基地每畝產魚125公斤,實現了“稻豐魚肥”。 作為我區生態農業未來發展的主戰場,河圖鎮按照“一軸兩片三連線”思路布局,持續壯大“三個萬畝”基礎產業,將其作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形成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 優質稻產業——打造萬畝精品稻米基地。建成3500畝水稻種植核心區,打造稻魚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優質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畝。依托糧食物流園、萬庫糧油公司,引導群眾發展優質稻,將稻米加工進行產業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做響“南川米”品牌。接下來,河圖鎮將嚴守耕地紅線,著力抓好糧食生產,繼續推進虎頭村、上河村2000畝宜機化土地整治和騎坪村8000畝國土整治,持續鞏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茶葉產業——在長坪、冒水、中圖、上河等村大力發展茶葉產業,高標準建設5000畝茶葉產業核心基地,以“專業合作社+大戶”模式推廣茶葉種植3000畝。同時,以茶葉基地為核心進行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打造集茶文化展示、茶科普教育、茶產品展銷、茶主題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茶葉現代農業示范園。 板栗產業——近年來,河圖更新良種板栗7000余畝,并建立了以騎坪村為核心的綠色食品板栗科技示范園3000畝;與板栗科技示范園以及西南大學進行合作,建立了3000畝科技示范基地和良種實驗基地;引進重慶市紅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一步延伸板栗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如今,河圖鎮成為遠近聞名的“板栗之鄉”,板栗種植核心區騎坪村先后被國家和重慶市命名為“全國綠色小康村”“綠色村莊”“森林村鎮”。 “三個萬畝”基礎產業給河圖鎮帶來的是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整合閑置土地資源,依托股份經濟聯合社,發展藍莓、茶葉、蔬菜、稻魚綜合種養等特色產業基地,采用農戶“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模式,解決了3430名群眾就業問題。 加快推進農旅融合,串起鄉村亮麗“風景線” 有了“三個萬畝”基礎產業支撐,河圖鎮農旅融合正風生水起,讓人感受到生機盎然。 走進騎坪村“漫居·有點田”民宿,藍天白云下,婆娑的樹影,瀲滟的水光,仿佛走進世外桃源。該民宿依托騎坪村板栗種植基地進行打造,為游客帶來農旅融合新體驗。 徜徉在河圖鎮上河村的玉帶悅意生態園,這里不僅有農家風情小樓,還是現代農業培訓中心、殘疾人培訓中心和河圖現代農業綜合園區的鄉村旅游接待中心,是集養生、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度假村。 順春農旅園里,原鄉的氣息撲面而來。該園占地1000畝,有獨立民宿、接待中心、水上樂園、大面坡農場及相應配套設施……如今,這些鄉村旅游新體驗,正發揮帶頭作用,引領河圖鎮鄉村旅游發展。 接下來,河圖鎮將加快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布局精品民宿,推進轄區民宿產業升級,并進一步做好“萬畝板栗村”,墨翠湖度假村、棲靜山民宿等項目建設以及推廣工作。 現在,隨著南兩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和渝湘復線高速公路的建設,河圖鎮對外通道更加暢通。該鎮也利用區位優勢,著力把河圖鎮打造成別具風情的康養小鎮。 穩步推進項目建設,展現鄉村發展“新圖景” 鄉村振興給河圖鎮帶來的,既是產業的巨變,也是農村環境的巨變。 近年來,河圖鎮強化責任擔當,保障重點項目建設。按照“一個項目、一套班子”原則,全力服務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連接大道、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建設。 加快推進渝湘復線高速公路河圖段建設。該段全長5公里,目前,已完成征地671.7畝,拆遷房屋68戶。 實施鄉村振興銜接項目6個,其中基礎設施項目4個,產業項目2個。現已完成項目建設5個。 推進頁巖氣項目。成立工作專班,全力配合項目單位開展位于中圖村5組的正陽1井項目土地流轉、報件等前期工作。項目今年1月中旬進場施工,5月中旬完成平臺建設,現已進入平臺鉆井作業。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已完成全鎮通村通社公路養護55公里,新建生產生活便道5.7公里,累計完成“四好農村路”建設51條、49公里,打通連接路、斷頭路,改擴建道路28公里,建成產業路8.8公里。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加強村莊連片整治,對鳴大路沿線農房及周邊環境進行“五清一改”,實行場鎮全天候保潔,健全“戶集村收鎮轉運”的垃圾清運長效機制,扎實開展農村“廁所革命”,衛生廁所普及率88%。 接下來,河圖鎮將配合中醫藥產業科技園區做好園區拓展區土地調規工作;加快“萬畝板栗村二期”、順春農旅園二期、棲靜山民宿等項目建設,全力推進“龍川水美”項目落地建設。
2022-11-03龍川江邊話心聲 暢想村莊新發展

村民在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記者 黎明 攝 本報訊(記者 黎明)“這兩年,我們村的變化非常大,以前的水泥路變成柏油路,進村入戶的路硬化了,房屋立面還進行了改造,房前屋后栽種了花樹,環境越來越漂亮了。” “村里發展了藍莓、茶葉等產業,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 “現在的生活很不錯,以后肯定更好哦。” …… 近日,河圖鎮中圖村草房灣一處開滿鮮花的院壩里,村黨支部組織黨員、村民聚在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共話十年來村莊的變化,暢想未來的發展。 “村莊變美了,收入也提高了。”這是村民們最直觀的感受。 近年來,河圖鎮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在中圖村發展水稻、茶葉、藍莓、高粱、魚、大豆玉米套種六大特色產業,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還帶動村民就近務工,讓大家腰包鼓起來。 說起村里的新變化,老黨員唐治民難掩心中的喜悅。他說,在打造產業、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時,村里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灰塵滿天飛的公路邊、垃圾坑上建起了小廣場,還配套建設了公廁,沿公路邊種上了花草,民房立面也進行了改造,現在村民都注重起整潔,精神面貌都煥然一新。 中圖村黨支部書記唐科忠說,近年來,中圖村以基層黨建為著力點,通過股份經濟聯合社,積極引進項目,發展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村民收入穩步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去年發展的藍莓,村民與公司簽訂了土地協議,有了一筆收入,部分村民在家門口打工,又有了一筆收入。”中圖村2組黨員何臘生被聘為藍莓基地管理人員,他說,黨的二十大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他將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幫助藍莓產業發展,讓游客到這里來,有看事,有耍事。
2022-11-02區婦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巾幗力量

2022-10-31
鳴玉鎮文化社區:蔬菜種植忙

2022-10-31
野生鴛鴦來越冬 成群結隊惹人愛

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