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崎君
連日來,隨著氣溫回升,乾豐鎮沿山成片的茶山上紛紛冒出了新綠,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茶樹沐風呈秀,成畦的茶葉碧綠蔥翠,嫩芽嬌翠欲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來,隨著乾豐鎮在生態、海拔和區位等方面的優勢不斷顯現,該鎮在發展茶葉、提升茶葉品質的同時,還積極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延伸茶葉產業鏈,并以“萬畝綠茶”為媒介,深入挖掘打造茶韻文化,以茶促旅、以旅興茶,全力推進茶旅融合發展。
茶園飄香綠綿延
3月13日,在數千畝茶園里,采茶工人們身背竹簍,一雙雙巧手在茶樹間翻飛,將一片片嫩綠的茶芽收入竹簍。
“不能扯、不能拽,只保留芽尖,這樣外形和口感都最佳。”采茶師傅一邊采茶一邊演示,拇指、食指捏住嫩芽,輕輕往上一提,一片標準的鮮嫩茶葉便落入掌心。
乾豐鎮一直以來都是以茶葉為主導產業,現有茶葉基地近7000畝,茶葉加工企業4家,還建有我區首個茶苗基地,是我區有名的“茶葉之鄉”。
作為全鎮的主導產業,不光要有“量”,更要有“質”。“為了提升茶葉品質,我們組織人員到四川名山,貴州湄潭、鳳岡學習實踐,觀摩考察茶葉基地、生產加工方式、市場營銷模式,學習其他地方打造茶葉品牌的經驗和做法,指導業主不斷提升制茶工藝水平。”乾豐鎮黨委書記李小華說。如今,“黎香湖”牌乾豐綠茶、龍峰雪芽、明前綠茶等3個產品已被認定為綠色食品。
在茶葉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后,乾豐鎮開始注重茶葉競爭力。包裝推銷綠茶產品,精心設計制作禮盒,強化品牌營銷理念,以此不斷提升乾豐茶葉文化競爭力。
與此同時,該鎮還與西南大學聯建教學實踐基地,積極引進先進制茶工藝,并依托茶葉公司,建設生態茶園、茶葉加工廠、茶葉展銷廳等項目設施,不斷打響乾豐茶葉品牌,逐步讓茶葉產業成為村民穩定增收的渠道,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茶旅融合闖新路
日前,在乾豐鎮一處農家院壩中,鎮村干部和鄉親們圍坐一起,聊家常、話發展、談打算,圍繞各種話題相談甚歡。
“這是我們打造的‘茶韻小院’,由15戶村民組成。”李小華介紹,乾豐鎮以茶為媒介,以對內、對外兩種方式把“茶”元素融入村民活動中,打造了茶韻基地、茶韻小院、茶韻小家3種特色網格,既突出產業特色,又擦亮文明底色。
對內實現群眾“茶韻生活”互聯互通。主要結合本土地域茶韻特色,通過鎮級在德尚碑、謝家扁等茶葉示范基地打造3個茶韻基地,村級在胡家榜、鄧崗嘴等人口集中院落打造15個茶韻小院,社級在盛超、譚興良等農戶集中點打造28個茶韻小家。民主推選出具有一定威望的基地長、院長、家長,常態化帶動基地、小院、小家農戶開展“議茶旅發展、學采茶技術、談茶韻文化、唱茶鄉贊歌”等形式多樣的指導培訓幫扶活動,以“茶”為媒實現群眾間互聯互通,打造“同心、同向、同行、同力、同夢”的“五同”茶韻生活。
對外實現茶鄉“茶韻形象”互傳互贊。通過拍攝“乾豐茶葉”宣傳片、宣傳圖片,錄制“鎮長帶你看乾豐”小視頻,打造“鎮長直播帶貨”平臺,編印《乾豐宣傳畫冊》,編制《乾豐生態茶》本土校本教材,打造“茶香潤農”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等方式,不斷提升乾豐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區內外游客來乾豐賞茶、采茶、品茶。
鄉村旅游新活力
該鎮農化村平均海拔90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70%,是夏季避暑納涼的好地方。加上茶葉產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吸引了不少游人。
村民方銀全“嗅”到商機,將自己的兩層樓房進行改造,開辦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除了能安排游客用餐,還能接納10余位游客入住。“隨著南兩高速公路開通,這里離涪陵新村、龍潭下道口僅5公里,便捷的交通讓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我們這里體驗鄉村旅游。”方銀全說。
為進一步完善旅游體系,乾豐鎮圍繞“萬畝綠茶”茶韻文化,打造以“茶”為主題的茶旅融合品牌項目——“游茶鄉”“品茶宴”“購茶貨”。
“游茶鄉”就是茶文化體驗游,將全鎮近7000畝茶葉基地和鎮里開設的“茶藝大講堂”連線串珠,打造集“講茶、采茶、手工制茶、品茶、話茶、賞茶”為一體的鄉村茶鄉游精品旅游線路,同時提供親子研學體驗服務;“品茶宴”就是游客在游玩的同時品嘗用茶葉制作而成的茶餐,比如茶香土雞、綠茶豆花、茶葉餃子、茶葉粥、自制茶點等菜點,既獨具特色又生態環保;“購茶貨”就是游客購買用茶葉制作而成的特色產品,比如茶葉鞋墊、茶葉枕芯、茶膏、茶飲料等。
李小華表示,乾豐鎮將繼續以茶產業、鄉村旅游為龍頭,打造集特色農業、旅游度假、康體養生、文化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萬畝茶鄉、康養慢生活小鎮,全力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