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豐鎮:茶旅融合謀發展 茶韻悠長沁人心

    乾豐鎮已經建成7000畝優質高山“云霧茶”基地。記者 陳姍 攝  □ 記者 黎明  眼下正是茶葉管護的好時節,走進乾豐鎮新華村,只見茶山連綿起伏,綠意蔥蘢,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該村黨支部書記譚興良正帶領村民進行茶園冬管。  譚興良介紹:“以前村里發展滯后,而別的村都有茶葉等產業支撐,發展得有聲有色。于是,我們決定通過集體發展茶葉來改變現狀。”  從2017年開始,新華村邁出了發展茶產業的步伐。成立了福家榜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茶葉300多畝。后來,又成立了白月新茶業有限公司,讓村子有了自己的造血功能。譚興良掰著手指算起了一筆賬:“今年春茶收入50余萬元,村民的務工費支出20萬元,土地流轉費支出10余萬元,肥料等農資支出10萬元,剩下的就是集體收入,大概有10萬元。”  今年59歲的村民陳澤英常年在茶葉基地務工。她說,外出打工已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且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人照顧。于是,她選擇在家門口的茶葉基地打工,采茶、管護等工作讓她一年有了1萬多元的收入,她家的2畝多地也流轉給了基地,也有一筆收入。“在這里工作挺好的,既能照顧家里,又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陳澤英滿意地說。  乾豐鎮九臺村芳云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茶葉基地同樣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們正在茶園里除草、施肥,進行冬季管護,期待著來年新綠滿茶園。  茶園負責人陳芳介紹:“每天都有二十余人在這里進行施肥、除草等作業,確保茶葉有個好的品質。”  這里是全國茶葉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基地,也是農業部茶葉標準園和全區優質茶葉科普示范基地。  合作社借鑒股份合作制的經營管理機制,實行社員出資和股金相結合;按社員對社內資金的利用量分配和按股分紅相結合,采取統一種植品種、統一購入農資、統一銷售、統一技術培訓、統一品牌的茶葉種植管理模式,緊緊依托“乾豐”牌茶葉品牌效應,提高了銷售價格,保證社員穩定收入。  目前,乾豐鎮已經建成7000畝優質高山“云霧茶”基地,是全區知名的綠茶之鄉。  近年來,乾豐鎮立足“萬畝茶葉之鄉、生態康養小鎮”的功能定位,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今年上半年,該鎮投入200萬元新建了一個茶葉加工廠,目前全鎮已有4個茶葉加工廠,一季度茶葉產值達到了7000萬元。  乾豐鎮圍繞“一帶、雙區、三基地”的空間發展布局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一條全域茶旅文化風光帶,建設茶文旅融合發展文教研學體驗片區和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片區,建設“十二里斷崖”滑翔傘戶外運動休閑基地、乾豐湖水庫濱水度假養生慢生活康養基地和以高山綠茶文化為主的人文體驗基地。  此外,乾豐鎮結合本土地域茶韻特色,在德尚碑、謝家扁等茶葉示范基地打造了3個茶韻基地,在胡家榜、鄧崗嘴等人口集中院落打造了15個茶韻小院,在黨員示范戶等農戶集中點打造了28個茶韻小家。同時,推選出有威望的基地長、院長、家長,常態化帶動農戶開展“議茶旅發展、學采茶技術、談茶韻文化、唱茶鄉贊歌”等形式多樣的指導培訓幫扶活動。  乾豐鎮還積極對外推廣茶鄉的“茶韻形象”,不斷提升乾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緊緊圍繞本土茶韻文化,打造以“茶”為主題的文旅融合特色項目——“游茶鄉”“品茶宴”“購茶貨”。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茶文化,品嘗用茶葉制作而成的茶餐,購買用茶葉制作的特色產品。  除了茶產業,乾豐鎮還大力發展富民產業。今年全年,該鎮完成了500畝林下中藥材基地建設,種植了辣椒400畝、豇豆500畝。去年,該鎮利用冬閑地發展青菜頭1000畝,帶動623戶勞動力就業,為群眾創收124萬余元。今冬,該鎮計劃發展青菜頭基地3000畝,預計產值1000萬元。  如今的乾豐鎮,茶產業蓬勃發展,富民產業遍地開花,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2024-10-31

河圖鎮:用產業畫筆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河圖鎮茶葉基地。河圖鎮供圖  □ 記者 劉曉娟  金秋時節的河圖鎮,山巒起伏,龍川江流水潺潺。放眼望去,田地阡陌縱橫,滿山的板栗樹碩果累累,山坡上的茶樹成壟成行……  近年來,河圖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現代農業”增長極上定位發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縱深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因村施策壯大集體經濟,持續推動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演繹出“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詩篇。  “三個萬畝”夯實產業振興基礎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河圖鎮按照“一軸兩片三連線”思路布局,持續壯大“三個萬畝”基礎產業,將其作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形成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  該鎮建立了以騎坪村為核心的綠色食品板栗科技示范園300畝,更新良種板栗8000余畝,成功打造“圖個吉栗”板栗品牌,多種舉措讓河圖點“栗”成金。在穩定發展萬畝優質稻的基礎上,建成4000畝優質稻高產高效核心示范區,辟新路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優質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畝。依托產茶優勢,進一步延長茶產業鏈條,高標準建設5000畝茶葉產業核心基地,以“專業合作社+大戶”模式推廣種植茶葉3000畝,充分挖掘茶文化資源。  今年以來,河圖鎮鞏固提升水稻、板栗、茶葉“三個萬畝”基礎產業,大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規模,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筑牢農村經濟基礎、提升農民收入水平,一個個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不斷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  融合發展串起鄉村亮麗“風景線”  走進騎坪村漫居·有點田民宿,藍天白云下,婆娑的樹影,瀲滟的水光,仿佛走進世外桃源。該民宿依托騎坪村板栗種植基地進行打造,為游客帶來農旅融合新體驗。上河村的玉帶悅意生態園是現代農業培訓中心、殘疾人培訓中心和河圖現代農業綜合園區的鄉村旅游接待中心,是集養生、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多功能度假村。順春農旅園里,有獨立民宿、接待中心、水上樂園、大面坡農場及相應配套設施……如今,這些鄉村旅游新體驗,正引領該鎮鄉村旅游快速發展。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帶動下,該鎮大力促進農文旅融合升級,精心改造后的鄉村人居環境整潔、舒適;打造了以漫居·有點田民宿為代表的慢生活農旅項目,以及玉帶悅意生態園、順春農旅園等民宿項目。一座座民宿在青山綠水間拔地而起,百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愿望不再是夢想。  同時,依托玉帶悅意生態園、漫居·有點田民宿、順春農旅園等旅游資源,全面構建“民宿+農事體驗”“民宿+研學”“民宿+康養”的產業體系,不斷在一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穩就業、促增收。  除了民宿,河圖鎮還連續多年舉辦采摘板栗體驗賽、板栗豐收攝影賽、全區農民豐收節等文旅活動,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內容,讓游人見識河圖如畫般的景致。河圖正在繪就一幅農文旅融合的嶄新畫卷。  以“村強”帶“民富”唱響振興曲  走進河圖鎮中圖村的田間地頭,秋播的油菜茁壯生長,成片的青菜頭綠意盎然,第一撥豌豆尖已長出嫩芽,即將大量上市。68歲的村民陳本英和鄰居們一起在地里采摘。  “在這里上班,離屋頭近,這樣一來我們找點零用錢或是照顧家里都可以。”陳本英說,她將家里土地多數流轉給了聯合社,自己在聯合社打工,土地流轉費加上務工費,每年能收入1.5萬元。  從2021年起,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中圖村成立了股份經濟聯合社,讓全村的3000多畝土地都實現了流轉,從山頂往下,因時因地發展,把原來的撂荒地全部利用起來,發展蔬菜、水稻、茶葉、藍莓等6個主要產業,提高土地利用率。  2023年,聯合社投資70多萬元,建起了糧食加工廠,購置了烘干機、精米加工機、包裝機等設施設備。同時購置了農用機械14臺套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就2023年,股份經濟聯合社實現經營性收入122.8萬元,純收入37萬元。預計今年聯合社純收入可達48萬元。  近年來,河圖鎮因村施策壯大集體經濟。統籌“村強”帶“民富”,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紅”的發展新模式,整合各村優勢資源,探索推行全鎮股份經濟聯合社集團化發展。目前已發展茶葉2900畝,稻魚綜合種養400畝,辣椒500畝,高粱、大豆套種790畝,油菜500畝。引資85萬元,新建辣椒加工廠1座、凍庫1個,為集體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河圖鎮鎮長王華娟介紹,下一步,該鎮將在“現代農業”增長極上定位發力,全力推進市級“強村富民”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村聯合社“抱團”發展,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充分發揮業主、村聯合社帶動作用,積極培育新業態,補鏈、延鏈、完鏈,持續鞏固板栗、茶葉、稻漁及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

2024-10-29

石溪鎮:三產融合為鄉村振興賦能

    □ 記者 劉曉娟  “我們的泡椒選用新鮮的二荊條,不使用添加劑,經過6~12個月的自然發酵,不僅肉質飽滿、口感脆,而且醬香味十足。”10月15日,位于石溪鎮南茶村7組的泡菜加工廠里,業主何國永戴著手套,從泡菜壇里抓起已經腌制一年的泡椒,經過清洗脫鹽后,打好包準備出貨。  今年39歲的何國永是石溪鎮南茶村7組土生土長的本地人,2011年返鄉創業,近兩年投資500多萬元,建成占地2600平方米的泡菜加工廠,購置泡菜壇1100個,年產量達150萬公斤。  本土人才已成為石溪鎮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翠豐村的夏桂福同樣也是返鄉創業青年,在杭州務工多年的他,前幾年返鄉建立了2000畝的高粱種植基地,創建“楠慶”白酒品牌。目前,夏桂福生產的高粱白酒,年產量可達100噸,年產值約300萬元,有效帶動農戶增收。  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人才振興是支撐。該鎮積極回引本土人才返鄉創業,做強做優產業文章,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該鎮還引進外來人才,成立了返鄉創業園,為返鄉創業人員搭建服務平臺。園內配置了創業孵化區、特色農產品體驗中心、直播間等區域,由公司統籌運營,成立專業的運營服務團隊,負責日常運營孵化管理,開展網上開店、線上引流、線下營銷等工作,推動全鎮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持續挖掘多元發展元素,不斷拓寬產業發展半徑,進一步挖掘‘一村一品’發展潛力,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助農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新動能’。”石溪鎮鎮長尹小山說,同時,以農產品加工為引領,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相關服務業聯動發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一方面,以農產品加工為代表的二產促進農業一產鏈接上三產。該鎮圍繞大米、高粱、辣椒、茶葉等主導產業,積極推動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泡菜加工廠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在全鎮發展1100畝辣椒產業,帶動560戶農戶參與種植,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南晟農業的大米深加工生產線年處理120~130噸稻谷,該公司發展代收代種代賣水稻5000畝,種植農戶每年戶均收入增加了6200元;五星村引入重慶合亨家禽屠宰項目,利用閑置村校校舍,構建起“聯農帶農、產業融合”的現代化家禽屠宰加工體系,帶動養殖業主20戶、普通農戶1000余戶,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  另一方面,以休閑農業為代表的三產促進一產帶動二產。石溪鎮鹽井村梯田面積占全村80%,該村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流轉農戶閑置地,通過實施梯田彩繪工程,結合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美化環境,助力鄉村旅游。每年豐收后,4000余畝梯田集中連片,層層疊疊,形狀各異,引得游人打卡。每年3月底到5月初、8月底到國慶前這兩個時間段,是鹽井村的旅游旺季。連片田野因其秀麗、大氣、獨特的風光,吸引全國各地攝影愛好者與游客紛至沓來。同時,鹽井村巧妙利用閑置茶山,匠心打造集網紅打卡、山溪野趣、戲水觀星于一體的天臺山露營基地,構建出一條以鹽井梯田為核心的和美鄉村旅游路線。今年夏季,天臺山露營基地生意火爆,接待游客1萬余人次,采茶節、豐收節等農事體驗活動以及鹽井梯田美景吸引了諸多游客前來打卡游玩。  鹽井村變成了集生態、休閑、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產業融合體、農民利益的共同體、農耕文化的傳承體,在鹽井村,“種”水稻就是“種”風景。  衛星社區的蔬菜、高粱、中藥材種植業和大米加工業;鹽井村的優質水稻種植業、鄉村旅游業;五星村的養殖業、家禽加工業;南茶村的有機蔬菜、茶葉種植業,泡菜加工業;翠豐村的高粱白酒釀造業;石莊村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業……如今的石溪鎮以現代農業為根基、以加工產業為支撐、以農旅融合為翅翼,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村村有產業、一村一特色,一幅鄉村振興的亮麗風景圖正徐徐展開。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立足于自然生態、田園風光等資源優勢,構建‘一村一品’新格局,向新產業新業態要空間、要效益,努力走出一條有石溪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尹小山說。

2024-10-22

大觀鎮金龍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者和當地老人一起包餃子。記者 王婷婷 攝  南川融媒訊(記者 王婷婷)10月9日,大觀鎮金龍村組織開展重陽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為100余位老人送去節日關懷和祝福。  活動在龍鼓舞表演中拉開帷幕。大觀鎮郵政銀行、區醫保局等單位向老人們集中普及金融反詐防詐、醫保政策、腦卒中健康教育等知識。  在健康義診活動現場,來自大觀中心衛生院的醫務志愿者為老年人免費測量血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他們在秋冬季如何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愛心義剪服務站點,老人們依次排隊等候理發。義剪志愿者李永能在當地打理著一家理發店,每年鎮上舉辦節假日志愿服務活動,他幾乎是隨叫隨到。他說:“雖然是義務勞動,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能運用專長為老人們服務,收獲的是成就感和快樂心情。”  現場還設置了包餃子和集體慶生環節。“每年過節,村里都會邀請我們參加類似的活動,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關愛,我覺得很開心。”該村老人李應林說。  大觀鎮金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春蘭介紹,下一步,該村將持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開展能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活動,進一步提升并滿足轄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4-10-12

西城街道:立足地域特色 “鏈”起城鄉發展

    □ 記者 王婷婷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城鎮發展離不開鄉村繁榮的支撐,鄉村振興也離不開城鎮的有力輻射和帶動,二者互為依托、互相促進。  隨著城鄉融合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西城街道以其“一半是城一半是鄉”的區位優勢,打通城鎮和鄉村之間的產業鏈,加快推動鄉村傳統農業與城鎮精深加工業、現代物流業,以及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教育科普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譜寫城鄉融合交相輝映新篇章。  會峰老鹽菜“走出了”家門  用于輔助蒸制扣肉的老鹽菜,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特別是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每年都會腌上一罐自給自足。這就是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缺點是生產水平低、勞動收入欠佳。  為了推動農村產業規模化發展,帶動百姓增收,早在2015年,西城街道會峰村就成立了大丘灣農民股份合作社,利用村集體閑置房產打造鹽菜加工基地,鼓勵村民大面積種植青菜頭。合作社會從村民手中收購老鹽菜半成品后進行長時間集中腌制,并統一對外銷售。  “現在會峰老鹽菜有自己的品牌,已經走出了家門,走進了都市餐桌。”會峰村黨總支書記熊敏說,鹽菜加工基地的誕生,讓青菜頭由分散種植轉向大面積種植,讓鹽菜制作工藝和產品品相有了固定標準,它們“穿上”統一的包裝被銷往各大商超門店,成功實現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升,有效滿足城鎮人口需要,帶動了鄉村產業發展。  產業在發展,農民有增收。村民張承福以前在中心城區務工,后來為了照顧家庭和孩子,回鄉種起了青菜頭。每年他把自家產的5000多公斤老鹽菜賣給基地,收入還算可觀。“有集體經濟托底,我們大面積種植后才不愁銷路。”  農特產品“涌入了”直播間  農特產品如何跨越地域鴻溝廣銷各地?會峰村給出的答案是發展合作社經濟。但西城街道的一處電商直播產業基地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將傳統農業與現代電商直播帶貨相結合,努力實現農產品從“賣南川”到“賣全國”的跨越式發展。  在重慶豐必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農產品展廳,南川米、原鄉黃豆、手工面、高山糯玉米等當地農副產品一應俱全。基地開辦之初,他們將全區各鄉鎮的農特產品整合到一塊兒進行網上直播售賣,旨在打響產品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他們最終選擇在高山糯玉米板塊持續推廣發力。  “以前主要是幫農戶銷售產品,現在會聚焦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供應鏈條。”重慶豐必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練介紹,公司會和一些鄉鎮達成合作協議,村民種玉米,他們負責收購、加工包裝并集中銷售,“落實資源整合才能實現農村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城里人寄情鄉村田園  位于永隆山谷的看山小舍距離城區10分鐘車程,憑借城市近郊型的民宿露營新業態,成為訂婚求婚、舉辦派對、親子郊游的熱門打卡地。一棟青磚黑瓦的老房子、一畦荷花池、一壺用原生態三色米制作的炒米茶、一棵橙樹、幾株芭蕉……人們在此可享受城市森林邊緣返璞歸真的詩意田園生活。  看山小舍是永隆社區為了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而引進的一家民宿,其主理人金小樸的經營理念和社區的長遠發展定位相契合。他們的出發點相同,都是為了把鄉村打造成城里人心向往之的休閑之地。把城市的文化藝術嵌入田園,用鄉村的生態自然反哺城市,營造一個休閑健康養生聚集地,實現城鄉的深度融合發展。  看山小舍精致而美妙,投射著多少人對靜謐田園生活的向往和期許。而位于看山小舍對面山谷的永隆社區農耕文化體驗館,建設正如火如荼,預計今年建成投用。據永隆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體驗館包含了親子研學、農耕體驗、鄉村振興學習交流、書店等業態,致力于利用原始場地,打造輻射周邊的鄉村文化陣地,帶動鄉旅熱潮,助力鄉村振興。  西城街道辦事處主任王理正表示,街道將緊緊圍繞全區“1343”總體思路,以改革思維“拼經濟”“激活力”,堅定不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產業上,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做靚做響新興產業,做新做優現代產業,推動產業能級穩步提升,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不斷開創街道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2024-09-26

木涼鎮:“農地入市”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木涼鎮的一家泡椒廠里,1噸裝的泡菜缸整齊有序地排列。記者 任北川 攝  南川融媒訊(記者 王婷婷)去年3月,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試點工作啟動,我區入選國家試點名單。今年伊始,木涼鎮將“農地入市”這一利好政策作為重要支撐,積極探索推動農文旅研融合發展新路子,持續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所謂“農地入市”,即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市場交易中和國有土地一樣享有同等權利,實現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提高農村土地經營效益。  在木涼鎮玉巖鋪村,就有土地成功入市。據該村黨委副書記鄒安澤介紹,在區規劃自然資源局的支持下,村里按照入市條件和資源稟賦摸排用地,從閑置、廢棄、低效利用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入手,篩選合適的農地開展入市工作,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用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民宿旅游等產業。  正在建設中的西藏風情園位于木涼鎮玉巖鋪村,是一塊海拔約800米、山地和林地相間的集體土地。木涼鎮依托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改革,將這塊接近6畝的土地掛牌入市,在實現成功入市交易后,業主開始放心地建起了露營基地和民宿集群。  “我們打造的這塊地是集露營民宿、休閑垂釣、研學體驗等功能于一體。”西藏風情園負責人夏元和介紹,目前露營區域基本成形,民宿建筑主體也已完工,預計明年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可吸納15人就業。  “農村土地入市交易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益,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更多就近務工機會,還能促進當地農業規模化發展。”鄒安澤說,辣椒是木涼鎮的主導產業之一,農戶們普遍大面積種植。如何確保種出的鮮辣椒不滯銷?在當地建設辣椒加工廠、發展完整的辣椒全產業鏈是關鍵。  玉巖鋪村村民滕繼江今年種了三十多畝辣椒,收入還算可觀。他說,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在種苗、農藥、肥料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是他們的辣椒不愁銷路,(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村里的辣椒加工廠給了他大面積種植的底氣。“采摘高峰期,即使單日收獲了1000多公斤鮮辣椒,也不愁賣不出去。”  重慶錦楨棣食品加工廠就是當地農戶種植辣椒的“底氣”之一。它是位于玉巖鋪村的一個泡椒加工廠,主要從當地及周邊鄉鎮收購鮮辣椒后集中進行自然發酵處理。為了適應木涼的辣椒產業發展新需求,該泡椒廠業主又通過農地入市方式,購買地塊新建辣椒加工廠,助力實現當地辣椒產業的品牌化、規模化發展。  該工廠負責人鄒安紅說,企業發展過程中和農戶簽訂辣椒種植和最低收購價協議并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利于區域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同時辣椒收購高峰期還可為當地居民提供數十個臨時就業崗位,帶動當地百姓增收。  農戶種植辣椒、廠家收購加工辣椒,在木涼這片土地上,一條完整的辣椒產業鏈已見雛形。過去,辣椒收購價格隨市場波動較大,農戶規模發展信心不足。而現在,鎮里打造的辣椒全產業鏈條,從種植向泡椒初加工、食品調料精深加工延伸,并培育了老宋家、錦楨棣等泡椒品牌,保障了農戶收益,推動了產業提質。  辣椒產業,是木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產業項目。木涼不斷探索革新,將農地入市試點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打造以辣椒種植、泡椒加工、食品調料、餐飲研學等辣椒全產業示范基地,引進了老香壇、銘雪食品、錦楨棣等農產品加工企業,泡椒年產值突破5000余萬元,持續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在農地入市工作中,木涼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入市改革工作體系,土地效能得到有效釋放。就在9月11日,木涼云都寺村的一塊閑置廢棄土地也成功實現了入市。  木涼鎮黨委書記李中海介紹,木涼將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十五屆八次全會精神,按照全區“1343”總體思路,以鄉村振興為主線,以項目攻堅為抓手,加快打造辣椒全產業示范基地,全力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為全區現代農業增長極貢獻木涼力量、展現木涼作為。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