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勞動教育優秀教師劉霞:讓勞動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階梯
發布時間:2022-05-27 09:05:25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勞動課上,劉霞與學生一起給爬藤四季豆穩固藤架。 記者 劉曉娟 攝

  ■ 記者 劉曉娟

  小小的一塊地,被分成若干規整的形狀,每塊田地都被鋤頭“雕刻”成一壟壟的,綠油油的茄子苗、辣椒苗、紅薯葉長勢良好,爬藤的豆角上已長出細長淡綠的豆角……郁郁蔥蔥的蔬菜成為學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是隆化一小六年級學生的蔬菜種植場地“幸福農場”。

  “幸福農場”里,教師劉霞正與學生一起給爬藤四季豆穩固藤架。學生們能在學校有這樣一塊種植小天地,與劉霞的努力分不開。

  利用有限資源打造種植基地

  劉霞是隆化一小的德育副主任,也是該校的勞動教育教師之一。2018年,劉霞擔任學校大隊輔導員后,與學生交流接觸的時間更多。她發現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萌生了開展勞動教育的念頭。

  后來,在學校德育課程研究中,她向學校提出了勞動教育的想法,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她組織學校骨干教師成立了勞動課題研究小組,引領課題組從新時代小學生勞動素養提升需求出發,結合校情學情,開展深入研究。

  隆化一小位于老城區,周邊是商品房,校園內沒有多余的可開發地塊供學生實際操作,怎樣破解這一難題?

  為此,她針對“如何在老城區學校進行校園種植基地建設”進行了實踐探索,并利用假期在學校屋頂、邊角、花園試驗,最終決定在學校圍墻邊花園、球場與圍墻縫隙,以及墻角擺放箱體的方式,在校園有限空間內打造出“開心農場”“陽光農場”“幸福農場”種植基地。

  結合學校實際開發勞動課程

  劉霞和課題研究小組成員從新時代小學生勞動素養提升需求出發,依托學校地域資源,結合校情學情,成功申報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小學生勞動素養提升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同時,她多方打聽和走訪非遺民間藝人,邀請他們走進學校勞動課堂,開發了織布、扎染、篆刻、捏面人等“傳統技藝課程”。以基地為依托,開發了“小農夫種植課程”,讓孩子們在農作物種植采摘、加工制作等過程中體驗農村勞動樂趣。

  在專家幫助和指導下,她帶領課題組初步建構了隆化一小“陽光勞動”課程體系。其中基礎型課程包括每周一節勞動課和每年五月的陽光勞動周;拓展型課程包括扎染、織布、捏面人等傳統技藝課程和傳統節日課程、月令主題課程等主題活動課程;研究型課程包括小農夫種植課程、無土栽培課程和有機肥制作過程。

  “在課程的設置中,我們確保每個班每周一節勞動課的同時,每年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學會1項至2項生活技能。”劉霞說,低年級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學習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中高年級注重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光榮。

  活動為載體實現勞動育人

  教育離不開實踐,劉霞結合學校德育主題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序列化開展實踐活動,如,三月“我是小小志愿者”、四月“美麗田園采茶忙”、五月“職業體驗享美好”等,使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內涵得以挖掘,得以豐富。

  3月,春播之際,隆化一小“陽光勞動探究課程”中的蔬菜種植活動拉開帷幕。在校園內打造出的“開心農場”“陽光農場”“幸福農場”里,孩子們團結互助、分工明確,在家長種植顧問的指導下,從選種、播種、除草,到探究記錄蔬菜的生長周期、生長習性、管理要點……在勞動中迎接屬于自己的收獲。

  4月,隆化一小通過“唱勞動歌謠”“展勞動主播”“聽勞模故事”“享職業美好”“比勞動技能”五大活動,讓孩子們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勞動精神在孩子們心底生根發芽,向陽而生。

  5月,隆化一小開展陽光勞動周活動,學生通過比勞動技能、悟勞動艱辛、聽勞動故事、展勞動主播、享職業美好等內容,感受勞動辛苦、體驗勞動快樂、學會勞動技能。

  ……

  劉霞說,她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們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動手能力和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勞動價值觀。現在看來,她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并超出預期效果,她覺得很值,會一直堅持下去,繼續創新,讓勞動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階梯,為孩子們的成長添磚加瓦。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