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重慶市“勞動教育優秀教師”周曉碧

周曉碧(左)與勞動組教師一起探討勞動課程的教學方式。 記者 聶靈靈 攝
■ 記者 聶靈靈
連日來,大觀鎮中心校教導主任周曉碧常常會抽出時間,聯系勞動組教師再次探討“蘭花的栽種與管護”這項勞動課程的教學方式。
近年來,周曉碧和勞動組教師團隊依托大觀產業資源,探索出“校企合作”模式,學生參與果蔬種植、茶葉栽種管護等勞動體驗課程。
勞動組教師王遠東說:“周老師是同事公認的‘學習型教師’,為了開好勞動課程,她付出了很多。這門課程不僅深得家長和孩子的喜愛,也為學校創造了一門新的勞動課程。”
大觀鎮中心校位于“十二金釵”大觀園,學校圍繞“全面發展又個性發展”的課程總目標,一直想尋找一門符合學生需求又有特色的勞動課程。但開設什么樣的課程?誰來教?怎么教……這一系列問題成為學校勞動課程的發展難題。
“近年來,大觀鎮全力打造‘十二金釵’大觀園這一特色鄉村旅游,持續做到一年四季,花開不斷。我們學校何不依托本土資源,開設種植體驗勞動課程呢?”周曉碧提出的這一理念得到校領導和老師的支持。
2015年,學校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種植體驗課程,周曉碧則組織骨干教師編寫“種植與生活”課程綱要和活動設計,開始與學校周邊的蔬菜大棚、玫瑰園、香草園、瓜果園等基地進行合作,讓學生能就近進行種植體驗。2016年,該校本課程獲得第三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三等獎,至此,學校的種植體驗課程初見成效。
新的課程需要新的思路。周曉碧在摸索種植體驗課程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校外種植體驗和校內種植應該結合起來,種植體驗課程應該更深入,讓學生跨學科有所收獲。于是,周曉碧建議在校內開辟種植園,并將種植園劃分為形狀、大小不一的多個土塊。3至6年級每個班級利用勞動課時間,種植白菜、土豆、紅薯等農作物,學生要在此過程中做好翻土、播種、施肥、除草等栽種和管護工作,并讓學生們通過觀察種植園的植物生長,學會栽培管理植物的方式方法。在此過程中,不少學生通過觀察、實踐、記錄,撰寫的科學小論文、自然筆記等還多次獲得市區級一二三等獎。
如今,該校構建起以“清潔衛生”為基礎,“種植體驗”為核心,“服務勞動”為補充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采取必修和選修相結合、課堂與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把“課時勞動+課后延時勞動+基地勞動+家庭勞動+社會實踐勞動+學期勞動匯報活動”相結合,成為我區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