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曉娟
7月2~4日,“筆行大美南川 尋夢生態新城”全國名家采風創作實踐活動走進南川,來自中國作協《民族文學》雜志社采風團的知名作家先后走訪了東街文旅小鎮、上藥慧遠慶龍藥業公司、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觀音巖驛站、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金佛山等地,深入南川文旅新地標、產業前沿、鄉村田野與生態秘境,以文學視角感知這片土地在文旅融合、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生態保護與文脈傳承中的發展脈動。
東街記憶 物件流轉間的鄉愁與時代變遷
采風首站,是煥然新生的東街文旅小鎮。漫步520米的主街,特色的建筑風貌與街巷肌理瞬間將大家拉入時光隧道。在家庭記憶館,老式收音機傳出當年的廣播聲,搪瓷杯、二八自行車、糧票布票等老物件整齊陳列,墻上貼著泛黃的電影海報,墻角的竹椅上仿佛還留有街坊閑聊的余溫。一磚一瓦、一器一物,都在訴說著南川人的集體記憶。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熊紅久感慨:“鄉愁就是寄托在這些老物件中,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過去的老地方。東街的物件流轉,實則是時代的轉變、國家的發展。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懷舊之所,讓年輕人能感受未曾經歷的時代,體驗那時的環境、物價與生活,很有意義。”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生產力發展中心專家張剛從城市發展角度建議:“東街展現了過去人們的生活狀態,若能原生態保留或重建一些民居民宿,東街的經濟價值、人文意義以及南川的城市品質都會更上一層樓。”
據了解,東街文旅小鎮開街以來,已榮獲“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兩項殊榮,成為留住鄉愁、激活記憶、創造價值的典范。
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河北省作協副主席李春雷表示:“東街很有風味,南川的夜生活充滿煙火味,這就是生活與幸福的模樣。”他計劃以“南川煙火”為主題創作散文,展現在巍巍金佛山環抱下,這座小城升騰的人間煙火氣息與幸福安逸的生活模樣。
產業脈動 生態賦能與科技驅動的雙向奔赴
在重慶上藥慧遠慶龍藥業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車間,藥香四溢。全自動生產線有序運轉,中藥材的清洗、切片、炮制、包裝等環節,全程由電腦精準控制。該基地作為上海醫藥集團全國最大中藥飲片基地,2024年產值達8.82億元。
對此,作家李春雷感觸頗深:“南川是名副其實的‘中華藥庫’,擁有幾千種名貴中藥材,當地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中醫藥全產業鏈,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大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智慧工廠內,一串串紅黃綠相間的番茄垂掛入簾,散發自然的果香,“蘋果絲瓜”青翠欲滴,如精致藝術品。得益于數字化營養技術和落蔓密植栽培技術,基地的番茄畝產高達2萬斤,是傳統產量的4~6倍。
同時,基地采用“物業出租、居間服務”模式,年增村集體收入20余萬元,帶動80多位村民穩定務工,增收240余萬元,書寫了科技興農、共富惠農的精彩篇章。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天津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駐會副主席,《文學自由談》《藝術家》主編狄青表示:“南川現代農業的規模化和精細化程度令人贊嘆,農產品竟能像藝術品一樣精美。新一代農民不僅是勤勞的勞模,更是運用高科技、對接國際標準的新型產業力量。這種轉變,為我的創作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啟發。”
古道新生 老驛站里的歷史肌理與當代回響
走進三泉鎮觀音村觀音巖驛站,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穿斗結構的明清老屋依山錯落,木門銅環泛著溫潤光澤,天井里的青苔爬滿石階,墻角的老茶樹還在年年抽芽——這里曾是川黔古道上的重要節點,馬幫鈴聲仿佛仍在山谷間回蕩。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彥對驛站的歷史厚重感贊不絕口:“觀音巖驛站修舊如舊,一磚一石都能勾起無限遐想,延伸歷史脈絡,彰顯出重慶及南川人向外探索的精神品格。”
作家狄青輕撫斑駁石墻,沉浸于歷史之中:“南川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觀音巖驛站見證了歲月變遷,古老與現代在此完美融合,為我的創作積累了素材,搭建了框架。”
近年來我區對觀音巖驛站“修舊如舊”的保護修繕,讓觀音村這個“重慶市歷史文化名村”重煥生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重慶市作家協會原主席冉冉贊嘆:“這里的民房、街道和器物,能勾起對往昔的文學想象,自然風光更是美不勝收。這次我以作家身份深入觀察,有很多想表達的東西,回去要好好梳理創作。”
生態奇觀 自然稟賦與創作靈感的源泉
采風團隨海拔攀升,來到森林覆蓋率高達96%的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千姿百態的石林散落于蔥郁林海,夏日均溫僅19.6℃,負氧離子含量極高。
作家冉冉雖非初次造訪,卻感受常新:“每次來山王坪,季節不同,時間不同,眼前的風景便不同,由此激發的靈感也截然不同,帶來的收獲自然也不一樣。”她置身于這片“中國首批森林氧吧”,感受著山王坪升級完善后帶來的舒適體驗。
登上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景區金佛山,探秘世界海拔最高的洞穴系統古佛洞,鐘乳石在燈光下如夢似幻,巖壁上的古棧道遺跡訴說著先民的智慧,其磅礴氣勢與深厚文化底蘊令作家們嘆為觀止。
作家陳彥盛贊:“南川處處是景,是絕佳的康養之地。這里的生態與文化,是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山王坪、金佛山等景區景點展現出極高的生態完整性,美景令人難忘,無論是作家還是游客,都會在此獲得靈感,寫出燦爛的文章。”
《民族文學》雜志社主編陳亞軍沉醉于南川的綠色底蘊:“南川是座生態之城,讓人備感放松,這里生態發展與保護和諧統一,為寫作提供了絕佳樣本。”
本次作家們的南川之行,是文學與時代的深情對話,更是靈感的豐收之旅。他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心靈感知發展。南川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創新實踐——文旅賦能城市更新、科技振興傳統產業、智慧農業帶動共富、生態保護創造價值、歷史文脈煥發生機,不僅為作家們提供了豐富素材,也將通過他們的筆觸,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解讀。作家們帶走的,是滿滿的素材與靈感,留下的,將是南川發展的動人故事與美好期許。
寄語
陳 彥:作家需深深扎根于滋養自身的土地,從中汲取無盡養分。南川這片土地蘊藏豐富的書寫價值,本土作家更應立足于此,拓展精神視野。同時注重閱讀,將歷史傳統、他人經驗與自身生活結合,定能寫出理想佳作。
陳亞軍:記錄時代變遷是寫作者的寶貴機緣。而提升寫作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研讀最經典的優秀作品。
熊紅久:年輕作者宜多讀經典,深入研究引發共鳴之作,分配時間宜以閱讀為主、練筆為輔。創作應選擇熟悉且動情的主題,注重生活細節的深度觀察,以真情實感打動人心。
狄 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勤閱讀、深思考,多行走、廣觀察,深入體察社會。
冉 冉:每個人天生都具備成為作家和詩人的潛質。只要真正打開感官,有意識地觀察、感受并表達,都能創作出優秀作品。
張 剛:采風調研需專注細致,善用“第三只眼”與“第六感”夯實基礎;閱讀應泛覽與精研結合,圍繞主題廣泛涉獵并捕捉靈感碎片;需調動知識閱歷進行“攪拌式”思考與創新建構,重視寫作流程與靈感的結合以實現“合成創新”。珍視靈感,做好碎片化記錄,因其可能點亮整篇文章。愿與同行攜手,共促南川散文創作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