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坦下峻油槽碥
發布時間:2025-06-24 08:38:12 來源:
新聞摘要:

  

  □ 余道勇

  在金佛山東麓,貴州道真與重慶南川邊界有一條美麗的小溪流,叫石梁河。石梁河發源于金佛山,有許多支流,其中有一小支流,被稱作“海螺溝”,深藏于轎子山、石梁山和龍尾城之間的深溝峽谷中。據民國《南川縣志》記載:石梁河“三支合流,可資灌溉,傍馬嘴山脊之西漸迤而東,上坦下峻”。

  季春時節,繁花散去,綠葉蒼翠,正是踏青好時光。我與眾驢友相約,去探一探傳說中的海螺溝。為什么叫“海螺溝”?據初探的驢友說,這是一條長約一公里的深溝峽谷,石壁回轉蜿蜒重疊,宛如在海螺殼中通行,因此試圖把這個美麗的山溝首稱為“海螺溝”。為了區別于同樣是驢友發現而命名的德隆海螺溝,他們把這里的“海螺溝”稱為“大有海螺溝”。殊不知這個地方早有名字。據當地村民講,這條狹縫叫作“油槽碥”,“槽”即是指山溝,“碥”即是指山間的石壁,名字很形象。

  如果說一般的河溪峽谷是兩山夾一溝的話,那么油槽碥則是一條石縫。這條石縫長約一公里,隱藏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山壑之中,不易被人發現。站在高處往下觀察,那兒是一片叢林,看不見林下還有一條深溝,所以古人以“上坦下峻”來形容之,也是很確切的。

  從廖家嘴小村莊處進入,有農屋田地,散布于綠水青山之間。農屋旁邊有棚舍,雞鴨鵝在棚舍里嘎嘎地叫著。山林里綠樹成蔭,青松翠竹密布。小山體之間的莊稼地里,油菜花已謝,飽滿的菜籽莢果擁簇在田間;另一些地塊上,一壟壟的土豆苗正旺盛的生長著,還有農人在剛平整的土地上種黃豆和栽玉米。水田也平整好了,農人在給秧苗施肥,準備隨時進入移栽插秧模式。此般景象,真使人頓生歸隱之思。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在這田園之際穿越時空,雖無江月,但山風吹拂,亦“足以暢敘幽情”。

  沿著一條溝谷下行,竟然是一條長滿青苔的老石板路。當地村民說,這是一條古道,是古時川渝與貴州之間很重要的通道。我突然想起來,石梁河下游段有一座石梁橋,建于清代,位于貴州道真與重慶南川邊界,是連接渝黔兩地的重要茶鹽古道節點。我們走的這條古道,正是從馬嘴越過石梁橋之后的一段山崖步道。

  古道沿山壁而行,忽見路邊石壁上有一石洞,洞內水聲潺潺,有溪水流出。進入洞中,不知深廣幾許,有木板樓梯往上,但木板均已腐爛,只留下些許鐵釘。木樓梯不高,其旁邊有水溝,沿水溝上去,見一鐵制梯子,銹跡斑斑,但還可以通行。我們很小心的踏上鐵梯,往上行約數十米,即見光亮,然后從洞口出來,猶如穿過桃花源石洞,頓時豁然開朗起來。

  出洞口有一根巨大的古藤,在洞口處纏繞成一個小寫字母d。我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抖音版世外桃源,不禁失笑:今之世外桃源,竟也沾染了這些時髦氣息么?再往里走,雖無雞犬之聲相聞,但別有一個世界,讓人猜疑自己是進入了桃花源,還是迷失在山林深處?

  沿著荒蕪小徑,再往里走,路漸窄,水流腳下,山石向中間擠壓,形成夾縫一線天。但這夾縫一線天并非一條直線,而是彎彎曲曲,有時候是一百八十度大回轉。由于不知水深,我們不得不用雙手撐著兩側巖壁,雙腳張開,如飛檐走壁一般前行。壁上石牙密密麻麻,稍有不慎就會劃破手指。石縫高四五米,有光線斜射進來,形成美麗的光柱。如果不是正午的太陽光照射,這狹縫中一定是幽暗如夜,而實際上,有些地方我們還是使用了手電筒。如槽如碥一樣的石縫彎彎曲曲地往前延伸,不知通往何處,而兩側的石壁更是像螺旋的螺螄殼,彎曲回轉,變幻無常,我們像是鉆進了一個巨大的螺殼之中。

  水流聲與尖叫聲交互,人們一步一步的挪動前進,各自找好落腳點,因為,我們既要前行,又要拍照,以留住這美好的時刻。這樣走了近兩個小時,前面翻過一道石門,又見田舍,原來這條溝就在一戶農舍院壩的下面,而院壩周圍,又是田土。回望那溝,似不見蹤影,在蔥翠的樹木籠罩下,誰會想到里面竟然如此美麗而險奇。我們走過的那道石隙,掩藏在樹林深處,幻化成為山水林田交織的鄉村美景,好一派田園風光。

  我們去驢行,似乎是去尋找那些美好的風景,但驢行的意義應不止如此。我們在尋找那些未知風景的同時,也在尋找那個未知的自我和迷茫的靈魂,也許,在這些未知的美麗風景中,人們總會與自己迷茫的靈魂相遇。這也許是我們驢行的潛在意義。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