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健
傍晚時分,去看鄉下的二叔。走過幾條鄉間小道,跨過幾條河流,再穿過層層麥浪,走進綠蔭掩映的村莊,我看到鄉村人家的屋頂,那煙囪上一縷炊煙輕展飄起,如絲如霧,美了那抹朝陽,醉了秀美村莊。
這是一幅久違的鄉村美景圖,霎時間兒時的鄉村美景如夢般晃動在眼前。那小河灣灣、流水潺潺、炊煙裊裊,還有那牧童短笛、鳥語蟲鳴,勾起了我深深的眷戀和回憶。
我出生在江南水鄉一個風景優美的小山村,那里有連綿不絕的青山,還有清澈見底的河流。一日三餐,炊煙四起,生活在廚房中演繹:鍋碗瓢盆,甜酸苦辣。炊煙散盡后,飯菜好香甜。
每當清晨的第一抹朝光從東方冉冉升起時,炊煙便開始在鄉村的上空裊裊升起。大人們忙著燒水做飯,孩子們在炊煙下玩耍嬉戲。當一些鍋碗瓢盆響起,也就意味著飯菜可以上桌了。大人們帶著孩子在飯桌前坐下,品嘗著朝陽中的美味。
中午的炊煙和早晨的是不一樣的,忙碌了半天的農村人,急急忙忙趕著回家做午飯,炊煙如同一個急性子的年輕人。突然,一股濃煙冒起,很快又散去,時間短得讓人不夠回味。當然,中午吃飯時間也比較短,大家閑談聊天,也是有一會兒功夫,有的人要去午休,有的人要去趕路……
夕陽西下,一抹晚霞遠掛天際,撒網的漁翁,斷續的號子,繪就一幅天然的漁舟唱晚的水墨畫卷。炊煙是收工的號子,不用招呼,炊煙升起,漢子們就開始卸了牲口,扛著犁具,說說笑笑地回來了。柴火映照著大人的臉龐,柔情依依,煙霧繚繞融化了人們白天的疲勞,蕩漾著河畔兩岸溫馨的故事,敘說著古老的如水般動人的美麗傳說。
炊煙讓故鄉大屋場充滿了靈動與生氣。炊煙與柴禾是密不可分的,曬禾場上的周沿,堆碼著一架架柴片。土坯房的左右和屋后的檐下,堆滿蘆茅,只留下大門兩邊檐下來晾曬衣服。有條件的人家,在房前屋后的空閑地上蓋個堆放蘆茅的棚子。鄉村的女人比的是誰家的柴火多,柴把捆扎得最大,正所謂“有柴煮飯,心中不亂”。而男人擔當是糧食,“家中有糧,心中不慌”,誰家男人就最有出息。
我喜歡少年時炊煙的味道,因為炊煙在過年時候記憶最為深刻,家里的伙食在那段時間變得格外茂盛豐富。母親熏制的臘肉,切開,里面的肉泛出干凈透明的金黃色,有一種好聞的炊煙味道。母親會取下一塊煮給我們吃。我們扶著灶頭,幾雙饞貓般的眼睛盯著鍋里嘟嘟翻動的臘肉。母親一邊添柴,一邊憐愛地說:“出去,出去,好了會叫你們。”煮臘肉的日子,臘肉香,炊煙也香。在炊煙氤氳里,流淌的是溫暖和幸福。
長大后在城市里生活,看似風光卻是顛沛流離。不過我每每經過一個村莊,總是喜歡看村里的風景,暮歸的牛、覓食的雞、吠叫的狗,有一家家屋頂升起的炊煙,在炊煙裊繞里,也一定有一位母親在灶前鍋后忙碌著吧。那里有飯菜的香味,有母愛殷殷的目光,炊煙是游子心中最后的慰藉。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又見炊煙給人一種安心、歸家的感覺。守住了一縷香噴噴的炊煙,也就守住了一個溫暖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