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鴿
冬臘風腌,蓄以御冬,每當餐桌上的臘味飄來,年的腳步就近了。
記憶里,臘味的美食有很多,臘肉、臘腸、臘魚,還有臘排骨、臘鴨子、臘羊腿,這些臘貨是川渝地區的特色,北方少見,即使有,因地域文化差異,它們也只是風干的,缺少柴火熏制,臘的味道不算濃厚。
母親會選擇在臘月的清晨,邀約左鄰右舍前往菜市場制作臘貨。“老板,來十公斤肥而不膩的五花肉。”母親將原材料備齊后來到臘貨加工處,灌制香腸、熏制臘肉,儲備整年的臘味。
菜市場里灌腸的地方相當擁擠,看似簡單的工序,也要耗費半天的時間。母親說:“等不要緊,美味值得等待,臘味是歲月的見證,蘊藏時間的味道。”
母親一邊排隊,一邊和同齡的大媽們聊得熱火朝天。“你家做了幾斤臘腸呀,都什么味道的。”“麻辣、五香、甜味,都有呢。”“你家娃成家沒呀?我遠方表親還有個單身青年,非常優秀。”大家歡歡喜喜,聊的話題自然是圍繞著家長里短,主打一個輕松愉快。
不知不覺中,灌腸完成。臘貨加工處會把灌好的臘腸送往集中熏制點,等熏好后商家還會送貨上門。
“你家的臘腸熏好了哦,麻煩你們下樓領一下,檢查一下成色。”聽到消息,母親急匆匆地下樓取貨,隨后將臘腸掛在陽臺上,等待享用。取貨后,母親為了嘗鮮,會煮上兩節臘腸,請家人們預先試吃,嘗一嘗味道。那是年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現在制作臘腸真的方便多了。”母親感慨,以往在老家還要手工灌腸,添柴加火,慢慢熏制,現在好了,菜市場里機器灌裝,集中無煙熏制,既環保又便捷,城里人也能嘗到正宗臘味。
回憶起往事,母親說:“以前去你外婆家,灶房后面的臘肉、臘腸用柴火熏著,時不時幾顆火星子冒出來,飄落在過年的羽絨新衣里,羽絨一朵一朵飛揚,像飄起了雪花。外婆總說,來到農村,腳踩水田干農活,洗衣做飯燒柴火,就要穿勞保服,經磨耐用。”
制作臘肉的工序雖然少了灌肉這一步,沒有灌制臘腸那么復雜,但基本的步驟不可省略,比如抹白酒、碼鹽、碼花椒、碼香料等,這樣熏出來的臘肉才香氣四溢。
對于臘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吃法,同一個地方也有不同的吃法。梁實秋曾在《雅舍談吃》里提及臘肉的吃法——“臘肉刷洗干凈之后,整塊地蒸。蒸過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綠葉可以用,但不宜太多。”美食家汪曾祺則言:“切成頗大的整齊的方片,蒸得極爛,入口香糯,真是難得。”母親最喜歡將臘肉切成臘肉丁,放在家鄉特色美食油茶和麥耳朵中,成為一道獨特的美味。
過去生活拮據,家里缺油葷,老人會將煮臘肉的水用來燉豆子,臘香四溢,豆子耙軟,比一般的清水湯味道豐富得多。現在一些餐館懷舊,也將臘肉水利用起來,烹飪出好喝的湯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臘肉米豆湯,里面添一些應季的綠色蔬菜加以點綴,既好看又好喝。
前些年,外婆身體還算硬朗,每當春節的時候,外婆會將熏好的臘貨帶到城里來讓我們嘗鮮,但現在外婆年紀大了,母親便決定親自將臘肉臘腸帶回老家,讓外婆也品嘗一番。
迎著寒風,空氣中流淌著濃濃的臘香。除了臘肉臘腸,老家泥鰍養殖基地的院壩里掛滿了臘泥鰍,工作人員正在打包密封,準備寄往全國各地。這不僅是家鄉美食的傳承,也是臘貨產品的升級,更是親情之間的溫暖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