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佛東麓”康養地產。記者 陳姍 攝
□ 記者 王婷婷
7月24日,天朗氣清。從大有鎮集鎮出發,往西南方向步行600米,走訪當地一家傳統小吃店;再駕車往西北,繞過山路十八彎,參觀水源村數百畝高山番茄種植基地;繼續往大山深處駛去,探尋指拇山旁避暑旅居地。
向小吃店老板請教高粱粑的制作工序,和種植大戶聊起回鄉創業的初衷,與外來旅居客談起深山避暑的意義……時代發展和人生經歷在這些人身上刻下各自獨特的烙印,無論外觀還是內核。
但有一點是相通的,他們的生活都與大有這塊土地緊密相連。振興路上,記者看到了責任擔當、辛勤付出、樂觀豁達,他們用“真情”在回饋這片土地的哺育之恩。
記憶小吃店里的
傳承情
張春蘭是“大有記憶小吃店”的老板,十多年前為了照顧家庭、陪伴孩子,在外務工的她選擇回到家鄉,在集鎮上開起店鋪,主銷自制的高粱粑、玉簪葉兒粑、桐子葉麥粑、油茶等當地特色美食。
“你嘗嘗看,喜不喜歡這個味道?”面對突然造訪的來客,張春蘭將各種樣式的糕點加熱一番,接著盛出一碗油茶,熱情招待記者品嘗。據介紹,這些糕點均是將自然谷物小麥、大米、高粱等碾磨成漿狀或糊狀蒸制而成,健康營養。
這些糕點底部均鋪墊了一張樹葉,形狀色澤各異。“每天我們都會去山里采摘新鮮的樹葉,將其洗凈晾干,為第二天的蒸制做好準備。”張春蘭說,從谷物褪殼、碾磨打漿、靜置發酵,到炒制餡料、捏成劑子上鍋蒸,整個流程工序繁雜、耗時較長,他們每天凌晨3點就要在灶臺前忙碌,為早餐銷售備好充足的成品。
這里的糕點除了零售,有時也會批發給中心城區的客戶進行第二次零售。“到我們這里來買的人,很多是回頭客。”張春蘭對于店里小吃的品質胸有成竹,表示不愁銷路。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跑長途的貨運司機路過大有,還會提前打電話通知她熬好油茶、備好糕點。吃飽喝足后,司機們還會打包帶走一些,在運輸途中享用。
“制作這些糕點的手藝,是我從媽媽那里學的。”張春蘭覺得,高粱粑是大有獨具特色的美食,在其他地方很難吃到,她想把這項技術一直傳承下去,留住家鄉的味道。前段時間政府鼓勵她將高粱粑的制作技藝申請非遺,她放在了心上,之后會把這件事提上日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大有,記住大有美食。
高山番茄地里的
師徒情
馮強今年28歲,大有鎮人。去年返鄉創業,在水源村承包了幾十畝土地種植高山大棚番茄。“這批番茄預計8月上旬開賣,銷售時長約3個月。”他說,這段時間他們忙著給番茄疏果,同一根枝丫上不能掛過多果實,要保證整體品質就得將長不大的及時摘除。
“番茄植株從育苗到結果,整個生長周期會經歷各種病蟲害。”馮強介紹,番茄種植難度大,一不小心就會有損失。對于一個曾經在中心城區從事印刷工作、對農事沒有多少概念的返鄉年輕人來說,第一年就敢大面積種植并期待有所回報的行為,他說,是師傅馮秋容給了他底氣和信心。
馮秋容是大有鎮水源村的高山蔬菜種植大戶,他于十幾年前返鄉創業,其間經歷了起起落落。近幾年,他種植的高山大棚番茄步入正軌,各項技術趨于成熟。他的成功經歷,陸續吸引了當地乃至周邊鄉鎮村民向他交流“取經”。記者采訪當天,恰巧碰上了從大觀鎮和水江鎮前來與他探討種植技術的村民。
“我師傅真的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何嫁接幼苗、什么時候該防治病蟲害,這些都是他手把手教我,讓我這個農業新手少走了很多彎路。”張興偉也是馮秋容的徒弟,且同住一個院子。“90后”的他之所以選擇返鄉創業,是想“復刻”師傅身上這份成功。
久聞馮秋容其名,不見其人。第一次見面,他黝黑的皮膚、精瘦的臉頰、誠摯的交談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讓人相信,他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真正“摸爬滾打”過的人。“他這個人很特別,無論對誰,教授核心種植技術都不保留。”這是采訪當天,周邊人對馮秋容最多的評價。而他的回答是“大家抱團發展,產業才會越做越好。”隨著當地大規模農業的興起,周邊村民擁有了更多臨時就業的機會。
年輕人返鄉創業務農并不多見,記者在大有鎮看到了榜樣的力量,也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后起之秀。馮強和張興偉都說,是師傅的“傾囊相授”讓他們的返鄉創業之路更平坦,相比在外打工,雖然現在更為辛苦忙碌,但日子過得更充實,人也活得更踏實。
避暑房里的
鄉居情
振興路上,除了有故鄉人對這片土地傾注的厚重感情,近年來,隨著避暑游的興起,也吸引了不少外鄉人對大有的關注和熱愛。
中心城區市民李曉瑜每年夏季都會帶父親來大有避暑,每次一待就是四五個月。“這里地勢平坦、氣候涼爽,整個夏天空調和風扇都不用吹。”舒適的生活環境是她和家人選擇在此購房的原因。從高處憑欄遠眺,是大山饋贈的一眼青綠,“它是森林氧吧,我們長期居住在此很是舒心。”
柵欄圍攏的院子里,一位爺爺在喝茶,奶奶在旁邊陪孫子玩。在這天地自然間,一方小小的充氣泳池,一根水管和幾個漲滿水的氣球,便是孩子開心的源頭。爺爺說,在朋友的大力推薦下他們選擇了大有,因為夏日里氣候涼爽不燥熱,也因為周邊植被豐富、空氣質量好。
中心城區市民趙瑛對比了重慶周邊多處避暑房,“離市區較近、品質高、容量小、負氧離子濃度高”,綜合考量后,她和老伴最終選擇了集多項優勢于一體的“金佛東麓”。他們把房間裝飾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住進去,避開城區的酷熱和喧囂,享受著1100米海拔帶來的涼風習習和無拘無束。在傍晚時閑庭信步,拍一兩張落日余暉的照片和親朋好友分享源于大自然的快樂。
趙瑛說,長期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幫助。在這里,他們可以吃到當地應季時蔬、去鎮上趕一趟鄉村集市、到周邊溯溪徒步,慢享鄉居別致生活。“之后有機會,我會把這個地方推薦給更多朋友。”
路過“178”環線上的大有鎮,慢下來,去品嘗一碗地道的大有油茶,感受唇齒留香;去山水間露營,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去聽聽大有人的故事,感受大有鎮的別樣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