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來森
蓑笠,蓑,是蓑衣;笠,是斗笠,俱為舊時雨具。
舊時雨具,還有油紙傘,但油紙傘卻是非鄉下百姓所擁有的,能夠撐上一把油紙傘的人,多為有錢人——鄉紳、官宦,富家子弟,或者讀書風雅之人。
提到油紙傘,還很容易讓人想到戴望舒的詩歌《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油紙傘,有著一份風雅,有著一份詩情和浪漫。
但于鄉間,作為雨具,使用更多的還是斗笠和蓑衣。
斗笠,大多是竹篾編織而成的,南方人戴,北方人也戴。斗笠戴在頭上,可以遮風避雨,亦可用來遮陽防曬。夏日,農人出坡,總會戴一頂斗笠,工作時,戴在頭上,田頭休息,則可取下,以之代扇,扇動生風。
田頭三兩人,斗笠代扇,紛然扇動——看上去,很風景。
斗笠入畫,記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代,宣傳畫上經常出現的人物形象,就是知識青年頭戴斗笠,肩扛或者手持一柄鋤頭,要么躬身勞作于田間,要么扶鋤休息于田頭。那是對一個特殊時代的記憶。
也有用麥草稈兒編織斗笠的。麥草稈兒編織而成的斗笠,明而亮,滑而軟,質感極好。記得吾鄉有一青年,一年四季,除去冬季外,幾乎每天都戴著一頂麥草稈兒斗笠。由新到舊,由完整到殘破,一頂斗笠,戴了多年,成為當時四鄰八鄉的一道風景,此青年,也成為一時之“名人”。
蓑衣一般是用山草編織而成的。山草,大多取兩種:一種是茅草,另一種則是山桿子。茅草,遍地都是,編蓑衣,只取其長長的葉片;山桿子,生長在碎石坡上,一桿兒挺立,葉片紛然,山桿子挺秀而硬朗,秋末,色變為深紅色,秋風吹過,颯颯風生;編蓑衣,山桿子是整株取用的。茅草軟,山桿子硬,以之編織而成的蓑衣,特色各具:茅草蓑衣,相對柔和,穿著舒服;山桿子蓑衣,山草質硬、粗糙,但卻耐磨、耐穿,經年不壞。
鄉間,從前穿蓑衣的,大多是牧人。牧人每天出牧前,總會先抬頭看看天,看到陰云密布,自會戴上一頂斗笠,披上一件蓑衣。大雨驟然而下,牧人身體就地一蹲,斗笠遮顏,蓑衣蔽身,自可免受雨淋之患。
看過一幅畫,叫作《農村的旭古》:一望無際的稻田,秋稻業已收獲,一地稻茬浸在水中,田間,一棵枯樹,瘦硬地刺向沉厚、茫然的天空;濕淋淋的雨霧天氣,一農人身披蓑衣,頭戴斗笠,肩扛一把大镢頭,低頭行走在泥濘的田埂上。你只能看到人物的側影和背影,卻看不到他的正面,更看不到他的容顏,但僅僅從其側影和背影上,你就能看出農人的疲憊和內心的沉重,還有,田野無際擴張的蒼涼古意。
一頂斗笠,一件蓑衣,是畫中的道具,是人物身份的標志,也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一種有力烘托和渲染。
其實,斗笠、蓑衣,不僅僅屬于農人,它們還屬于漁者,樵者。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詞,也許是寫實,但更表達了張志和的一份“隱逸”思想。事實上,該詞的寫作,也正是張志和退出官場,隱居湖州城西西塞山時所寫的。
漁樵之人,多入畫。入畫的“漁樵”之人,多戴一頂斗笠,或者披一件蓑衣。
何也?實際上,在畫家心中,畫中的“漁樵”之人,已不是單純的打魚人、砍柴人,伴隨著文化的承傳,頭戴斗笠或者身披蓑衣的“漁樵”之人,已經成為了一個“隱逸”的文化語碼——只要畫面中出現這樣的人物,立即就讓人想到了“隱逸”者。
“大隱藏人海,小隱處山林”,披蓑戴笠,做一名“小隱”,尋一份心安與閑散,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