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渡記
發布時間:2024-02-27 09:16:12 來源:
新聞摘要:

  

  □ 余道勇

  在公路交通興起之前,在水系發達的地區,比如江浙一帶的運河運輸系統十分發達,被稱為漕運。而在大西南地區,多山多溪多谷,古代交通運輸只能靠馬馱人挑,于是形成了眾多的茶馬古道。

  這些茶馬古道遍布于山間溝壑之間,通往大西南各省各地。其中有一條從重慶木洞碼頭經巴南、南川去往貴州的川黔古道,在南川三泉,有一段被稱為“四十八渡”的路段,行人過此,須經過四十八個渡口,往返過溪四十八次。果真如此嗎?請跟隨我的腳步,去一探其究。

  現在,從南川城區去往貴州道真,直接上銀百高速,半小時即可到達,方便快捷。在高速公路通車之前,則需要走渝道路省道,經三泉、半河、馬嘴、大有,到達道真縣,全程七十余公里,但山路彎彎,需要用時3小時左右。渝道路經過南川三泉,需要穿過龍巖江峽谷,這道峽谷就是被稱為“四十八渡”的地方。車行峽谷之內,猶如行走在一線天之間,壁立千仞,水流潺潺,兩岸對峙,如穿行于時空隧道。

  四十八渡之水,來源于龍崖飛瀑。它從高高的龍崖城一側的馬尾處傾瀉而下,經石板溝、白廟而至半河,再緩緩地流淌在峽谷之間,形成眾多的河灣、小潭、淺灘。

  此即為川黔古道必經之地。從這道峽谷穿越,并翻越馬嘴山,方可進入貴州地界。但人們何曾想象得到,此峽谷在沒有修通公路和沒有汽車之前,在茶馬古道的年代,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清代乾隆年間,南川舉人周伯寅作《前游金佛山記》云:“過此以往,則山不可棧,水不可橋,竹杖芒鞋,凡經四十八渡而后至山麓。期間斷石飛峰,恒有落勢,十步九折,耳目一新。”周舉人生動地描寫了峽谷之內的景象,說明其時水過崖邊,無路可通,須不斷地在溪流兩岸尋找落腳點,來來回回四十八渡才能走出山谷,到達山麓。

  既然是必經之地,人馬非過此不可,又是古道,必有橋或路。然而原始狀態卻非如此。據民國《南川縣志》記載,“四十八渡水,前代地志著名。積石峨峨,兩面削壁,有溪無岸,不可為橋。”也就是說,在明清時代,這里就是黔蜀要津,川黔古道必經之所,人們要經過這里,只能以石為跳蹬,“聚石以渡,左縈右折”“肩輿牛馬,艱辛困躓”,須歷經四十八次左右縈回才得通過,故名四十八渡水。到漲水季節,急流把石蹬沖走,“石隨浪去,人嘆望洋”。

  如此艱難,怎么辦呢?川渝地區的鹽巴、布匹等生活品要運往貴州,而貴州的茶葉和桐油等山貨等又須經此運往重慶、涪州,到長江木洞口岸交易。這條道路,不僅是重要的生活、生產通道,也是重要的物資和經濟運輸通道。

  這必須引起當地官府的高度重視才行。打通這條重要通道,是擺在川黔屬地縣府的職責所在。

  于是,清代南川有兩任知縣,發動了兩次四十八渡通道的整修工程,試圖暢通三泉通往馬嘴的道路,解決人們來往通行的問題。

  先是清嘉慶年間的南川知縣蔣作梅于嘉慶十一年(1806年)實施的改道工程。蔣作梅是廣西桂林人,于嘉慶九年(1804年)出任南川知縣。其時他才三十出頭,正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年齡,決意要在第一任縣令任上做出一番作為。他也是一位有情懷且清廉的縣令,現存南川區木涼鎮玉巖鋪村之題刻“漱玉”二字,即是出自蔣作梅之手。他是要以“漱玉”來表明自己清如甘泉之水的心志。

  蔣作梅見民眾過此四十八渡水如此艱難,“余見而憫之”,于是動念改道。他多次親往山壑之間勘察,“思澤行者不如山行之便也”,他讓設計人員設計一條從山上繞道的方案,然后自己開始帶頭捐資督修,“崎嶇者削之使平,斷絕者續之使達”,他以為修通了繞行的陸路,就可以化險為夷了。歷時兩年,“櫛風沐雨、終始不怠,行路之難,可不復作矣”,川黔古道上一條繞行于山上之陸路終告完成。

  但是,人們通行其間,還是需要計量成本和勞力的。這條路比四十八渡水繞行了數倍的路程,許多人還是來往于溪澗之間,而不習慣于改走陸路,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陸路維修不足,為了求近,人們開始逐漸放棄陸路。

  到了清代光緒年間,陸路逐漸荒蕪,人們復行于四十八渡之間。光緒十四年(1888年),8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昆明人張濤出任南川知縣。張濤所作《新開四十八渡山路碑記》記載:“山頂有前縣令蔣公作梅原修之路,歷年久遠,峰高路仄,危險甚于涉河,民久棄之。”也就是說,幾十年來,陸路峰高路仄,其危險程度比涉河還要大,人們已經棄掉了。但川黔茶馬古道仍然需要通行,而過河過水有諸多不便,張濤知縣亦多次路過此地,他見山民商客來往通行困難,“憫民之疾苦無以去,心滋愧焉”,于是他啟動了第二次四十八渡修路工程。

  到張濤知縣那個年代,南川開始使用炸藥了。張濤親自到現場踏勘,帶動民眾踴躍捐資,“或捐資財,或效奔走”。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致力于這一項民生工程。幸好有炸藥可用,“石炮之工,較斧斤之力,費半而功倍”。人們在懸崖峭壁之間,開炮鑿石,開辟棧道,淺灘之上,架設簡易津梁,改變以往“山不可棧、水不可橋”的狀況,大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和貨物的流通。

  又歷時兩年,四十八渡古道終于修通,“吾民從此登坦途也”,人們再次抄近路過四十八渡,經千佛崖、老龍洞、半河等前往馬嘴,川黔茶馬古道再次成為坦途。半河這個地名,就是因為處于四十八渡之一半,即第二十四渡而得名。當時甚至有人將此功德與大禹治水相提并論,作詩贊嘆說:“唐虞世兮水患洪,疏瀹厥惟神禹功……漫云天定人難勝,人謀原可奪天工……賢宰力洵可回天,福星一路頌聲作。”賢宰即是指的張濤知縣,在張濤知縣的帶領下,“人定勝天”,可見當時人們對張濤知縣感恩戴德之情非常不一般。

  說到張濤,不得不提一下他在歷任南川知縣中,也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有情懷,重教育、重人才,嚴訴訟、守公正的好官。他不畏權貴,敢于與惡霸斗爭,在南川任上十年,“習知地方風俗情偽,事事認真,能得要領而有威斷”。他喜歡吟詩作賦,每天至少要吟詠一二首。現在西城新橋社區處的文峰塔、尹子祠的尹鄰文社都是張濤所倡建,在南川為“良吏者最”。

  時光荏苒,物換星移。四十八渡已為陳跡,隨著公路交通的發展,現在穿行于四十八渡峽谷的,不再是馬幫挑夫,而是車流游人,人們可以恣意地欣賞兩岸的景色,放松地在清流之間徘徊。無須碑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享受,就是最好的碑刻!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