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慶萍
木板書,一種曾經流傳民間的說唱藝術。其唱詞多為方言土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動形象。這種稱作木板書的民間曲藝說唱藝術,十分貼近群眾,大眾百姓百聽不厭。
木板書的曲調,高亢豪放,簡樸有力,絕無冗長委婉的行腔,極富樸實活潑的地方特色。演員說唱時,采用當地口音,句句流淌著鄉情音韻。
木板書的起源,尚無實據可查。據說木板書的唱腔,是在民歌基礎上,吸收了買賣人的叫賣聲,漸漸從百姓實踐中演化發展而來。木板書的說唱,韌中帶柔,渾厚有力,唱到“聲如榆木疙瘩”,方為爐火純青。
木板書的表演形式,為演員右手執鼓楗(又叫“鼓簽”“鼓箭子”)擊鼓,左手執木板擊節。說唱者腔調靈活,信口即來,表現力很強,可根據自身條件自由發揮。所用矮腳鼓與西河大鼓、山東大鼓、河南墜子的書鼓相同。木板用硬響木制成,與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的鼓板相似。另有醒木、扇子、方巾做道具。
木板書又叫作木板大鼓,此鼓為檀木或棗木制成的圓形鼓,上下蒙以牛皮,邊緣固以大頭釘,四周箍以鐵環。鼓楗,以胡桃木、橡木、楓木或柘樹條、石榴樹條做成。鼓架,支起圓形鼓的座架,以六根竹條做成的三角形支架。左手的執板,為銅板或鋼板,或以檀木、紅木、梨木制成的木板。銅板,形似半月牙狀,亦稱“鴛鴦板”或“月牙板”;梨木的叫梨花片。兩塊銅板,通常音質音量不同。音質優美圓潤,音量嘹亮柔和的,選為上板,另一塊則作底板。藝人說唱時,其使用方法是,將底板平放于中指和無名指上方,食指與小指貼放板上,再將小指彎曲貼向手掌,留出上板擊打的空間;將中指、無名指的上指節彎曲,將板扣緊;上板取中放在食指上,板的直邊緊貼食指第三節,用拇指一側輕輕按住即成。
民間木板書,百姓愛之有加,聽之如癡如狂。說起來,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在鄉間別具特色。表演時,多為一人單口演唱,也少有二人對口演唱。表演者也說白,也放腔大唱,說唱并用,亦說亦唱。其間,有醒木、扇子和方巾作道具。民間木板書有慢板、快板、花板等多形式唱腔,哪種形式都能引人入迷。作為說唱演員,要熟記一些常用唱段,臨場信口即來,以靈活描述各種場景、場面、人物形象及打斗場景。這樣的通常唱段,俗稱“片子”“贊賦”。
這種民間說唱,多采用地方小調,吸收別樣戲曲劇種曲調。唱腔時而發力高亢,時而舒緩婉轉,語言詼諧幽默動人,怎不深受廣大群眾喜愛?那些說唱藝人,有的走村串戶為百姓演唱,有的逢年、逢集演唱。農事空閑的當口,百姓也會登門請來藝人擺場演唱,唱新編的豐收景兒,唱身邊人身邊事兒,唱古劇古情古曲。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靈活傳神的民間藝術木板書已廣泛流行開來。新中國成立后,及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木板書仍在廣大農村閃亮登場。《花木蘭》《楊家將》《武松傳》《包公案》《海瑞罷官》等,都是逢場常說的古劇故事。《白毛女》《兒女英雄傳》《烈火金鋼》等新編劇種,木板書的場子上,同樣常說不衰。
木板書這種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集故事性、趣味性、歷史性、時代性、知識性于一體,將仁義禮信、世間情理、家國情懷熔一爐,使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教育和啟迪,營造了健康向上的鄉村氛圍,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價值,乃曲藝盛宴上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