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毅平
三、巾幗薪火傳,代有后來人
女性一直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只是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下,鮮少記入史冊。南川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繼巴寡婦清之后,一代又一代南川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忍辱負重,開拓創新,為南川發展與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南川巾幗頌歌。她們以母性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清代大有鎮的奇女子馮九姑,就是南川女杰中最具典型的代表。
馮九姑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九姑年幼喪父,由母撫大,她才貌出眾,賢淑勤謹,雖有心儀之人,但也不得不聽從母命,嫁與本鄉望族后生張德邦為妻。結婚后,九姑雖對公父婆母百般孝順,但與夫卻是貌合神離,始終不愿與夫同房,最后不得不夫妻分手。返回娘家后,她自立自強,憑借夫家給予的百金作本,巧妙利用家居川黔古道之便,專門經營雞蛋生意。九姑為人厚道,買賣公平,生意越做越大,連遠方的重慶城里也無人不知。九姑善于理財,在資金充裕后,她又擴展經營領域,放貸生息,買田置地,終成一方首富。九姑富不忘本,勤儉持家,不尚服飾,連赴家族宴會都總是一身舊衣。九姑致富不嫌棄窮親,不僅把孀居的寡嫂趙孺人接來奉養,其墓也是嫂妹合塋,因其以做雞蛋生意起家,當地人將其墓俗稱為“雞蛋墳”。為了資助族中貧窮子弟求學,她又專用十石田租設立助學金。離世之際,她又將自己的所有家產悉授族人,以遂其報效桑梓之愿。馮九姑懿德風范,傳誦四方,被稱為完人。
馮九姑的事跡在縣志和墓志中均有記載,只是在表述上稍有差別,大概是因為墓志更重褒揚、縣志更為客觀之故。現將縣志所載與墓志銘文抄錄于后,以供后來者研究使用。1926年出版的民國《南川縣志》在“列女”篇中記載:“馮九姑,邑東大有鄉水源村馮國鎰女,嫁本地張德邦,賢淑勤謹而寢于貌。年余,德邦憎而出之。官斷給錢百貫,姑領歸母家,雇屋獨立,勤苦儉約,就錢為資,囤放營積,晚年買田租約七百小石。壽八十,沒時悉以分畀馮氏近族,另提十石交族人馮建亭經管,補助族中子弟求學而無資者。今已二十余年,承辦如故。”
馮九姑墓志為同村人、恩進士江心浩所撰,族侄、國子監太學生馮正品所書。志文如下:“大貞烈馮府九姑完人墓志:完人九姑,系出始乎水源望族也。其父國鎰公,中年無祿,母氏熊孺人撫育教養,竊幸秀外慧中,嘉言有易入之勢。九之賢聲遠播,來聘者盡屬名門,九之貞烈性成,堅守不字,徒令母氏處心積慮,恒憂終身之無托。因暗選佳婿,笄年于歸張府,不料女心如石,閨房依然獨守,翁姑夸嫮其志之堅,遂以女視之,亦卒不能強同居。十余載孝養彌篤,翁姑不忍遽別,贈以百金,遂歸母家,快如也。自是而后得遂其初愿,不覺中神明為之大暢,志氣亦復迥殊,而貞靜幽閑,有飄然脫去世俗之樂,以視世之不能自立而屈意從人愿,乞終身之仰望者,其相去以為遠矣,賢哉!若人真所謂女中丈夫,夫豈若閨中荀媳,卒無濟乃事者,得擬其萬一哉?又況茹苦含辛,平生不尚緣飾,雖當宗族宴會,亦嘗以澣衣相見。所由不數,穩而積銖累寸,較當年百金之數,已十倍有奇也。今以蓄積之多,愿為樂他之舉。因痛令同胞姐兄趙孺人孀居之慘,爰邀一室同居以終其身,而去日苦多,不覺其年已半百矣。由是卜穴茲土,大興石工,樹立兩函,以示姊妹合葬之意。進而問序于予,予以誼屬姻親,不敢以不敏辭也。謹就生平節烈,悉勒而壽諸貞珉,庶異日者,賢侯采風當亦讀斯名,而許其節之苦,服其行之篤,上呈黼座,用以族其墓焉,豈不懿歟?是以為志。”
從巴寡婦清到馮九姑,時光流逝了兩千年。千帆過盡,滄海桑田,但一代又一代巾幗豪杰的風采神韻卻永遠浸潤著南川這片神奇而富饒的大地,凝煉為南川兩千年繽紛的歷史過往,沉淀為一部絢爛厚重的南川畫卷,生生不息,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