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叫我龍巖城
發布時間:2023-05-09 09:01:42 來源:
新聞摘要:

  

 

  劉先暢

  1.龍巖城功績大

  重慶龍巖城,又名龍崖城、馬腦城,位于重慶市南川區金佛山之馬嘴山,海拔約1784米。龍巖城所在馬嘴山,山勢雄奇,山的前側一巨石聳立,狀若馬耳,極為壯觀。

  據《明史·地理志》記載,馬嘴山原名“馬頸關”,扼川黔咽喉,山高路險,四周懸崖絕壁,惟馬頸關處有一獨徑通向城門,有“一將守關,萬人莫敵”之勢,歷來為兵家所必爭,被譽為“南方第一屏障”。

  現存龍巖城遺址東西寬1500米,南北長2500米,總面積約3.75平方千米。龍巖城面積并不大,跟合川釣魚城面積相近——釣魚城整個山頂東西長1596米,南北寬960米,總面積約2.5平方千米;功勞卻不小,與釣魚城聲名相同,被譽為抗蒙姊妹城。

  龍巖城與釣魚城,讓“上帝之鞭”就此折斷,抗蒙保國的不屈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光輝。

  2.名稱應該統一

  龍巖城的名稱至今沒有統一,人們用其名一直猶豫不決,徘徊不定。就連2022年的一次全球征文比賽,也都搞了一次折中,用了“龍巖(崖)城遺址史料記載和原創文學作品征集啟事”的標題,沒有堅定地使用“龍巖城”。

  中國人向來或依形或取義或載愿以取名,譬如狀如馬腦取名馬腦城,形如龍頭取名龍巖城,以龍之義取名龍巖山,以“興隆”之愿命名鄉村,皆是如此。全國各地地名相同者多如牛毛。

  但是,南川的龍巖城稱馬腦城、龍崖城就有點兒欠妥。正式公文或者外宣文稿等等反復輪回使用“馬腦城”“龍崖城”“龍巖城”,有人就誤以為是三個城。這不利于龍巖城的宣傳、申遺、開發、保護與利用。

  不論何種歷史原因造成這一名稱混用至今,今后都應該統一規范使用。

  3.龍巖城在金佛山

  有人說,龍巖城必在龍巖山上,而金佛山不是龍巖山,馬嘴山也不是龍巖山,龍巖山在貴州省遵義市的播州區,所以馬腦城不叫龍巖城,龍巖城應該叫龍崖城。其實,這都是不恰當的,也是不準確的。

  龍巖山并不是播州獨有。百度詞典網,對“龍巖山”的介紹是:

  ①在今福建龍巖市東。明《八閩通志》卷8《地理·山川》:龍巖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許人。石壁上有紋狀若雙龍,常有泉滴,故名”。

  ②在今河南新密市西北。《方輿紀要》卷47密縣:龍巖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起伏連綿,其勢如龍”。

  ③在今湖南常德市北九十里。《明一統志》卷64常德府:龍巖山“中有石橋,崖壁嵌空,石乳如筍”。

  ④在今廣西貴港市東六十里。《方輿紀要》卷108貴縣:龍巖山“上有七巖,一巖最大,有四門,虛明爽塏”。

  ⑤在今貴州遵義市北。《明一統志》卷72播州宣慰司:龍巖山“在宣慰司(今遵義市)北四十里。怪石巉巖”。

  ⑥一名龍洞山。又名狼洞。在今貴州黃平縣北一里。《方輿紀要》卷121興隆衛:龍巖山“石勢嶄巖,水色深碧,相傳龍居其中,時出云雨。明初衛名興龍以此”。

  龍巖山如此之多,有的龍巖山上并沒有龍巖城。龍巖城構筑在金佛山上,那是歷史的一個必然,并不一定要長在龍巖山上。

  4.請叫我龍巖城

  一山一水一城,人們總想觀其形而命其名。久而久之,雖然平頭百姓早有發現,但命名卻不能名正言順,所以會找官員、文人、名家命其名,這種文化心理,古今一脈。而對龍巖城,古往今來,沒有統稱,大概是沒有為其正名。

  筆者認為,取形取義,稱馬腦城為龍巖城是恰如其分的。今后應該統稱龍巖城。

  任何一處山川都沒有沉睡,金佛山也是如此,金佛山龍巖城更是如此。龍巖城的骨氣、無畏、不屈,充分體現著龍的精神。

  百度漢語、百度百科對“龍”字的釋義是: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異動物,馬首蛇尾,長似蛇,有鱗爪,為鱗蟲之長,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相傳龍擅變化,能幽能明,能巨能細,會飛天潛水,會呼風喚雨,與鳳凰、麒麟等并列為祥瑞。龍的引申含義包括吉祥、喜慶、團結、進取、不屈、騰飛。

  并且“巖”與“崖”的字義完全有別。巖,漢語常用字,本義為山高;引申為險要。“巖”釋義:1.高峻的山崖。2.構成地殼的石頭:巖石。3.險要,險峻。4.山洞。“崖”釋義: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側面。1.高山的邊緣。2.邊際。

  就字義而言,寧用“巖”字,不用“崖”字。前面再加上一個“龍”字,“龍巖”的意義就更不一般了。

  龍巖是什么巖?龍巖自然不是熔巖、沙巖、巉巖、基巖、石灰巖、沉積巖(水成巖),其硬度自然高于質地堅硬的花崗巖。

  龍巖不是一般的巖,是剛毅之巖,龍巖城就不是一般的城,是不敗之城。

  《周禮》記載:八尺以上的馬稱為龍。《山海經》記載:馬實龍精。龍成了精就是馬。《西游記》中的白龍馬,原本就是一條龍。因此,馬腦狀如龍頭,稱馬腦城為龍巖城,也就順理成章了。

  遠看金佛山龍巖城,狀如龍抬頭,一飛沖天,飛龍在天,恒呈生發之象,震懾百蟲,保證莊稼免遭蟲害,順時而長;行云布雨,保證民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而取其龍義,龍巖在我心中,是巖中翹楚,居巖中之首,是最好的巖。

  筆者個人認為,世界上最好的馬是龍馬,世界上最硬的巖是龍巖。龍巖是堅硬的,而生命與精神比龍巖更堅硬。

  如果龍巖城下的巖石不夠堅硬,那馬嘴山也不會異峰獨起,高聳入云,也不會在成千上萬年的風吹雨打中屹立不倒,堅不可摧!

  5.不屈精神獲殊榮

  南宋時期,為抵御蒙軍鐵騎,宋寶祐乙卯年(1255年)頒旨,在金佛山東面馬嘴山構筑龍巖城,與合川釣魚城、瀘州神臂城共同構筑軍事防線。龍巖城關系南宋王朝的存亡,由皇帝親自下令興建,是南宋朝廷工程,是南宋抗蒙的國家戰略。

  歷史上,南宋在四川的抗蒙防線,采取依山制騎、恃險拒守、以點控面的方略,各城相互聲援,構筑了48城互為犄角的防御體系,抵御了蒙軍直逼都城臨安的南下攻勢,延長了南宋王朝的統治,對世界文明進程也產生深遠影響。而南川金佛山龍巖城,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城池,是南方的最后一道屏障。

  公元1259年1月、2月,蒙軍名將紐璘及麾下大將完顏石柱多次率眾攻打龍巖城,所向披靡的蒙軍遭到頑強抵抗,久攻之下,宋軍據險阻擊,無一人畏懼投降,連連用檑木、滾石、長矛、火蒺藜擊退蒙軍。據龍巖城碑記載:“二月,再寇,斬虜使,焚偽書,諸將爭擊,賊敗而退,獻俘授馘,功不一書。”蒙軍兩個月的圍困以失敗告終,宋軍則創造了一個奇跡。由于宋軍將士守城有功,“梱臺以全城卻敵,聞之公朝,上恩疊頒,宰、揆、樞、宣鈞翰踵至,咸謂興筑以來所創見也。”遂稱龍巖城為“邑中第一要隘”。

  當地流傳民謠:“龍巖城上鑼鼓響,蒙軍氣得要發狂。同仇敵愾傳捷報,功績堪比釣魚城。”

  1259年2月,蒙哥汗下達進攻命令,正式打響釣魚城大戰。雙方激戰至4月初,合州連降暴雨20天,蒙古軍被迫暫停進攻。宋理宗下詔嘉獎釣魚城軍民,贊揚王堅“嬰城固守、百戰彌堅,節義為全蜀山城之冠”。

  南川龍巖城在當年與合川釣魚城遙相呼應,形成掎角之勢,讓蒙軍吃盡苦頭。上恩疊頒、下詔嘉獎,抗蒙姊妹城龍巖城和釣魚城同獲殊榮。

  宋軍威武不屈,在龍巖城守城有功,火蒺藜也功不可沒。火蒺藜的原材料硝石來自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采硝工場——金佛山金佛洞、古佛洞。最大地下采硝工場所構成的一個千古神跡至今待解。

  6.威武不屈照千秋

  龍巖城山勢宛若奔馬引領昂首對天長嘯,不是冰冷的遺跡,而是活著的歷史。而今,龍巖城墻下的喧囂充滿著人間的煙火氣。又見龍巖城,書寫的是盛世繁華,生動的是今日人間。

  歷史深處的英雄以自己的堅守,讓江山牢固,也讓龍巖城遺址成為一盞文化的燈火。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南川正在積極準備申報龍巖城為文化遺產,積極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挖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站在龍巖城上眺望,看龍巖云瀑蓄積磅礴的力量,看龍巖晨曦透出夢想的光芒,看龍巖天空映照不屈的信仰,歷史的、現在的、未來的每個英勇身軀站在云海間綻放生命的驕傲輝煌。

  夢想,是一種亙古不滅的洪荒之力;信仰,是一種難以估量的力量源泉。屈身必受制,屈志必違仁。向著太陽,想著龍巖城的不屈精神,自然而然,就堅定了夢想與信仰,就哼起了“生命里驕傲輝煌”。

  唯信守不屈精神,夢想與信仰才不會被辜負!因此今后,請記住龍巖城的不屈精神,并請統一叫我龍巖城。小名,別字,土名,曾用名,最好不用。

  因為命名是一個有智慧含量的技術活兒。不論官方過去用過什么名,也不論民間現在流行什么名,名稱一旦充分論證確定之后,就不應該輕易改動,不因時間流逝而隨意更名,也不因為領導變化而啟用新名,以免造成誤用或者混亂。

  準確理解、牢記和使用一個名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名稱一旦確定之后,就應該鎖定和宣傳,并堅持統一規范使用,以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譽度。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