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鳴玉中學組織學生下田栽秧。 資料圖片

隆化六小打造小盆栽,讓學生體驗種植的樂趣。 記者 劉曉娟 攝
■ 記者 劉曉娟
近年來,我區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措并舉助推新時代中小學勞動實踐教育,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營造了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氛圍,形成區域勞動育人新格局。
開足開齊勞動課程
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二節課是九鼎山小學四年級一班的勞動課。這一天,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帶著清掃工具開展校園衛生大掃除以及教室用具整理。
該校德育主任彭道偉介紹,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級、分時間段制定了勞動教育目標,比如開學第一周,一年級的目標是在家能垃圾分類,二年級的目標是會進行垃圾分類,三年級的目標是掃地,會用畚箕,四年級的目標是能堅持垃圾分類,五年級的目標則是在家中進行垃圾分類。
近年來,我區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嚴格落實市教委下發的《中小學學生勞動實踐清單》要求,積極推進勞動課程體系建設,勞動“進課表”“進課程”。把中小學勞動教育列入課程表,每周不少于1課時,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重要陣地,將學校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培養青少年認知、合作、創新、職業四大關鍵能力。
比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充分結合本地資源,開發開設家政參與、手工制作、田園勞作、社區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勞動實踐類拓展課程。高中階段學校結合我區產業發展和學生需求,有效組織學生校內校外實踐活動,提升勞動責任意識;廣泛開展以勞動實踐為主題的班團隊會、手工勞技展演等活動,將勞動實踐教育活動與相關勞動文化相結合,提升勞動實踐教育的文化內涵。
構建多元化勞動教育體系
這段時間,鳴玉鎮中心校的蔬菜園里,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分工合作,完成了除草、施肥、澆水等工作。
鳴玉鎮是我區蔬菜發展大鎮,擁有無公害蔬菜基地,鳴玉鎮中心校借助這一資源優勢,開發了《石牛小農人》校本課程,促進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目標的實現,并在校園一角專門開設蔬菜園,分類分塊進行種植,方便學生學習蔬菜生長過程。其中,1~3年級主要以認識蔬菜為主,4~6年級則以實踐課程為主。
“設置《石牛小農人》課程,一是讓學生認識蔬菜的種類,通過觀察、訪問、種植等活動,感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同時通過‘1+X’學科課程整合,將校本課程主題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實現學科課程綜合化的育人目的。”鳴玉鎮中心校德育主任陳瓊說。
近年來,我區各學校切實發揮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的主體責任,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培養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
在多元化的勞動教育中,我區也涌現出一批勞動教育典型。在去年的重慶市勞動教育典型宣傳展示活動中,隆化七小的厲抒陽獲評“快樂勞動小能手”,木涼鎮中心校的楊輝暇獲評“勞動教育優秀校長”,隆化一小的劉霞、大觀鎮中心校的周曉碧獲評“勞動教育優秀教師”,木涼鎮中心校的《快樂盆栽 圃育未來》獲評“重慶市鄉村學校少年宮勞動教育項目優秀案例”,區青少年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管理中心獲評“最受歡迎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場所”。
校外勞動促知行合一
“我學會了自己洗衣服”“我學會了包餃子”“我學會了如何給別人包扎傷口”……每學期,我區各中小學的孩子們都會在區青少年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里收獲滿滿。
區青少年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是我區的校外教育活動實踐基地,基地著眼于學生“三格教育”(即強健體格、堅毅品格、和善性格)培養,堅持“五育”融合,開設勞動教育、生存體驗、科學實踐、專題教育、研學旅行、素質拓展等六大領域、共17個模塊、100多個實踐教育活動。目前已接待學生約10萬人次。
到實踐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是我區中小學積極拓展校外勞動教育實施路徑的一種有益探索。
為有效推進勞動教育,拓展學校課程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近年來,我區各學校依托社會實踐場所,組織學生到校外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使學生與普通勞動者一起經歷勞動過程,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在家庭生活中,學校注重引導家長當好孩子勞動教育的“第一任教師”,注重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生活自理意識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學生參與植樹造林、河湖保護、環境美化等公益勞動。同時,深入城鄉社區、敬老院和公共場所等開展志愿服務,培養學生為人民服務、為公眾謀利益的良好思想品德,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