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漪
“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夕陽余輝,映照釣船,隨波蕩槳,悠然自在,給寧靜浩渺的江面平添無限清逸之趣。讀到此詩,我常想起童年時的捕魚之趣。
上世紀七十年代,物資比較匱乏,父親利用農閑時間做一些工具去捕魚,既可以改善我們的伙食,也可以掙一些零錢貼補家用。最常用的是竹卡子釣魚,因為可以就地取材,簡便易制,深受父親的青睞。父親先從自家的竹園里砍了一些細竹枝,然后將竹枝切成一段一段的。每段約三四厘米長,兩頭削尖,中間有一竹節。裝釣時,將兩頭兩個竹尖向中間彎過來成一個圓圈,用一厘米多的麥梗(或蘆葦)套住兩個竹尖,再在麥梗(蘆葦)中間放上一點配好的餌料,然后又在竹針腰上綁上一根線,這樣一根竹卡子就完成了。制作好數十個竹卡子后,再把一根根系著魚卡子的短線均勻地系在一根長長的絲線上,捕魚工具就制作完成了。
父親找來小木船,把這些竹卡子全部裝上,然后來到水質清澈、水流舒緩的河面,便開始下卡施釣。下卡完畢,父親點起一支煙,開始耐心地等待。一次在等待時,我好奇地問父親竹卡子怎么能釣到魚。父親告訴我,當魚兒把竹卡子上的魚餌直接吞入口中,用力咬合時麥梗(蘆葦管)斷裂,彎曲的竹針會立馬崩開,從而牢牢卡住魚的口腔,魚兒只能在水中痛苦掙扎,但無法擺脫竹卡子了,所以這個工具又叫繃鉤,它與弓箭的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接著說:“我來考考你,讓你猜一個謎語,‘一條烏龍排過江,節節里頭是竹槍。開弓未射箭,白頭公子亡’。”我聽了抓頭撓耳,忽然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繃鉤么,父親聽了哈哈大笑,點頭稱是。
正說著,有一處的網線被死死地往下拽,父親不慌不忙,劃船過去,一手輕輕收繩,另一手拿起抄網一撈,魚兒收進網中。兩個多小時后,小船艙中魚兒的蹦跳聲此起彼落,便知道收獲又是滿滿的。父親留下一部分讓我們大快朵頤,其余的就拿到集市上賣了。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都形象地描述了姜太公當年用直鉤來釣魚。后來看了一些書,才知道當時的直鉤就是繃鉤,原來是姜太公發明的,他渭水垂釣,用的就是繃鉤。姜子牙直鉤釣君王,由一介布衣直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將相,成就了一代傳奇,直鉤功不可沒,它就是智慧的象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繃鉤,這種傳統釣魚方法早已遠去了。但每每看到悠閑自得的垂釣者,我自然又會想起童年時純真美好的時光,想起那逝去的流年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