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清代書院掠影(二)
發布時間:2022-12-28 11:11:01 來源:
新聞摘要:

  

  楊毅平

  育才書院,清道光五年(1825),由時任知縣彭履坦創建,院址在縣城西街文昌宮旁(今中國人民銀行南川支行)。設講堂3間,左右書房各1間,后書房3間,廚房3間,照壁一座。每年收租谷100石供書院開支。育才書院亦為南川縣府創辦的“總鄉學”,開設“生童常課,聘師為鄉黨子弟課讀,以惠貧家子弟”。同時,育才書院還負責對全縣4所四路鄉學和18所里甲鄉學開展指導與監督。光緒十二年(1886),知縣張濤將其移至縣試院(考棚)右側的舊訓導署內。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學務研究所。

  專經書院,光緒九年(1883)春,由時任知縣張濤首捐廉三千串、并募捐六千貫選址后圃純陽宮(今機關幼兒園),并購買相鄰的徐姓舊宅(今機關食堂)而建立,張濤離任后,由繼任知縣婁黎燃、袁桂芳接力修建完成。書院以“專經”為名,在教學上重經書輕文賦是其最大特色。其經費主要為金竹寺(興隆白凈室)捐田租100小石,縣府提尹子祠田租90小石。同時,縣人劉龍書又集股開當鋪2處,以5000串存當生息作為書院經費,年納課銀五兩,后增為五十兩。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學堂。民國二年(1913)與正本女校合并,改為后圃女子小學校。民國二十八年(1939),日機轟炸南川城,該校慘遭炸毀,遷至南城外谷家院子,改為隆化中心校。次年(1940)又遷到東城外楊家祠堂,1950年并入“南川中學附屬小學校”。

  海鶴書院,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時任知縣雷橡榮創建于城西尹子祠(今尹子祠公園)。由鄉貢碩儒組成院董事會,再由院董事會推舉“山長”(即院長)。辦學方式悉仿專經書院,聘請名高望重的秀才、舉人、進士任教,重點研習經史、古文,云南舉人、后補知縣張景倉曾被聘為主講。清光緒三十年(1904)邑紳童應祥捐錢二千貫開辦民立崇實小學校,后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遷移德隆場,專辦初級。民國六年(1917),民立道南小學校董事會在此成立籌備,捐買田租四百余石,校址最先設在南路吐文壩鮮家祠(今文鳳馬鞍山),民國十一年(1922)遷尹子祠。解放后,先后在此辦過南川道南小學、南川中醫研究所和南川中醫院。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些研究或介紹性文章中有南川“七大書院”之說,另外的兩所為丹山書院與蓬萊書院。這兩所書院屬四川省敘永縣,與南川無關,為外地作者大意之誤。

  清代南川的五大書院鼎盛一方,直與涪陵比肩,遠遠多于周邊其他縣,成為名符其實的區域文化教育中心。據現有資料統計,在清代周邊的知名書院中,綦江縣有瀛山、明善和芙蓉三大書院,豐都有鹿鳴、五云、華祝三大書院,武隆有江華、白云二大書院,墊江只有一所凌云書院。南川清代五大書院的創立,使南川這座曾經一度閉塞偏遠的小城在文化教育上實現了追趕跨越而后來居上,為南川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