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讀花
鄉(xiāng)村人家,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個大庭院。大庭院,可以收藏一切。不是藏垢納污,而是藏風、藏月,藏天、藏地,藏豐收。
秋收時節(jié),庭院,就是一個大曬場。
最先,收獲的是玉米。玉米,堆在庭院中,白天,莊稼人在土地上忙碌,晚上,即可就著月光,在庭院中“剝”玉米。所謂“剝”,就是剝去玉米棒的外衣,讓一只只玉米棒,裸然而現(xiàn)。但并非全然將玉米外衣剝去,而是留下少許幾片,作為一只玉米棒的拴繩,依托此幾片玉米外衣,可以將一只只玉米棒拴纏在一起。其意何為?庭院中樹立一根根木柱,然后,將拴好的玉米棒,層層碼在木柱上,于是,庭院中就出現(xiàn)了許多的“金黃一柱”,如此,既可以收藏玉米,又可以充分利用陽光,盡快將玉米曬干。
玉米棒的特點,是越曬越黃,終至金黃。一柱柱的玉米棒,日曬之下,金黃燦燦,豐收的喜悅,像金子一般閃耀。
緊跟著收獲的,就是高粱。
在農家,高粱,是“扦”穗,即將高粱穗子,從高粱稈上“扦”下。“扦”,就是割,用一把鐮刀,對著高粱穗的秸稈處,一刀切下,即可。“扦”下的高粱穗,先在土地中“打捆”,穗頭朝外,秸稈朝內,捆成一個個準正方形。運至庭院,就要“碼垛”,一個個的高粱捆,整整齊齊,一層一層,碼在一起,就好了。
高粱紅,一層層的高粱捆,碼在一起,滿庭院,紅彤彤,彤彤紅,紅火的是豐收的景象,也是農家內心的喜悅。
花生的收獲,是帶棵拔取。花生綴在花生棵上,一并運到場院上。場院,就在大門外,場院,實則是庭院的延伸。運進場院的花生,堆成垛,晚間,就要“摘花生”——將花生,從花生棵上摘取下來。
摘花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通常在晚間,有月亮的晚上。全家人,圍“垛”而坐,一邊摘取,一邊閑聊,一家人融融泄泄,在快樂的勞動中,享受豐收的喜悅。
摘取的花生,要“曬”,曬干才好保存。曬花生,多是老人的事情,一邊晾曬,一邊翻弄,直到花生在翻弄時,能發(fā)出嘩啦嘩啦的響聲,方算修成正果。小時候,最喜歡聽曬花生的那種嘩啦嘩啦的響聲,覺得那種響聲,有著農家的無限喜悅。
棉花,是最后收獲的農作物。采下的棉花,也要曬,但不能在大門外,棉花珍貴,也嬌惜,所以說,曬棉花通常在庭院內:鋪一領箔帳,棉花就曬在箔帳上。一邊曬,一邊也要翻弄,不僅要翻弄,還要“抽打”——手中持一根藤條,不斷抽打。其目的,就是除去棉花上的雜草、碎屑等。
棉花,越曬越白,一領領的箔帳上,堆積的棉花,白花花、軟綿綿,仿佛天上白云降落人間,有一份說不出的柔軟和美好。
這個季節(jié),庭院,就是“豐收”的最現(xiàn)實的寫照,也是最美好的書寫。五彩繽紛,而又陳實厚重——豐收,總是沉甸甸的。
吾鄉(xiāng)農家,大多會在庭院中種植幾棵樹:大門外,種植幾棵棗樹;庭院門窗前,則種植幾棵石榴樹。
中秋前后,秋棗成熟,大門外,一派紅火;樹頂,如云錦鋪展,極是炫目。成熟的棗子,顆顆飽滿、粒粒紅艷,是果實的成熟,也是豐收的日子的成熟。秋收的時候,莊稼人笑了,門窗前的石榴,也笑了。笑了的石榴,一顆顆,裂開了嘴巴,嘴巴內,是成排的石榴籽,那一粒粒珍珠瑪瑙般的石榴籽,紅艷艷、明亮亮,晶瑩剔透、酸酸甜甜,是自身的特質,也是對生活的一份詮釋。
裂開的石榴,更像是一張嬉笑的嘴巴,它為自己的成熟而笑,更為這個季節(jié)的豐收而笑——笑逐顏開,笑得合不攏嘴。
豐收在哪兒?豐收就在農家的庭院中,它是一種收藏,更是一種書寫,一種滿意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