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街道:“黨建+”解鎖群眾“幸福密碼”
發布時間:2022-10-21 08:39:01 來源:
新聞摘要:

  

 

  ■ 記者 劉曉娟

  打造“紅色物業”、“黨群小家”“好鄰居”黨群志愿服務、“睦鄰黨建”等民生黨建品牌,提升群眾滿意度;

  積極探索“黨建+征拆”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助推項目建設“加速度”;

  在矛盾糾紛化解上,基于黨建而構建的網格化調解體系正發揮著作用……

  以黨建促發展,用發展強黨建。近年來,東城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圍繞“園區主戰場、產城融合地、文明示范街”的整體定位,以做實“黨建責任清單、書記工作室、助推書記項目”三篇文章為突破口,把黨建貫穿于所有工作的始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網格化自治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一直以來,東城街道以黨建為引領,聚焦基層治理,從群眾需求出發,探索實施網格化治理模式,在制度建設上不斷發力,解決諸多疑難雜癥,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皂桷井小區是非物管小區,由皂桷井、長亭、鼓樓壩三個社區共同管理。該小區基礎設施陳舊老化,租房、經商的市民較多,居民自治能力缺乏、鄰里矛盾糾紛突出,加上沒有物業公司管理,公共綠地雜草叢生,垃圾亂堆亂放,一直是幾個社區的心頭病。

  去年,皂桷井社區、長亭社區、鼓樓壩社區在皂桷井小區打造以“睦鄰文明示范樓棟”“睦鄰文明示范街區”“睦鄰文明示范商圈”為載體的睦鄰文明示范小區,并在小區摸排黨員,亮出身份,成立黨支部,皂桷井小區形成了左鄰右舍書記工作室+家和、家興、家旺黨支部+樓棟黨支部+樓棟長+黨員+居民的黨建網格。同時,成立專屬志愿者隊伍,運用“三事分流”工作法,發揮志愿者作用,解決小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在黨員、志愿者共同參與下,通過在小區建立黨建網格、整治環境等一系列治理,小區如今換了新顏。

  灌壩社區“好鄰居”黨群志愿服務注冊志愿者6000余人,社區網格化治理全覆蓋推進,在20個物管、非物管小區建成30個千人網格、200個“黨群小家”,“月評議——季評比——年表彰”形成制度,真正讓群眾“自治”;黃淦村以1名村社干部+1名黨員+1名村民代表+1名志愿者+N戶農戶的方式建立黨群小家,發揮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調動村民積極性,共同參與治理與發展;高橋村繼續推進鄉村“和事佬”黨群志愿服務隊伍,開展“壩壩說事”,推進鄉村善治……

  如今的東城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委——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群小家)——黨員(居民)的五級網格體系,成為基層治理、疫情防控、文明實踐等“多網合一”的網格,實現“縱橫交錯、分片包干、全面覆蓋、分級管理、網格到底”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全面打通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黨建引領攻堅克難

  凝聚各方力量敢擔當勇作為

  東街是我區城市提升、棚戶區改造與景城鄉融合發展的標志性項目,它還原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城市風貌、商業形態和大眾生活場景,是國內首個以小鎮青年文化記憶為主題的“文旅商融合發展綜合體”,東街文旅綜合體入選重慶新地標10強和市級旅游休閑街區榜單,成為城市更新典范,也成了近悅遠來的熱門打卡地。

  2018年,東街片區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包括大土糧站、百貨公司片區、北街農貿市場片區,涉及東城街道5個社區,總面積504畝,需要征收房屋4200余戶,拆遷房屋面積65萬多平方米。

  拆遷體量大,難度也大。為了盡快完成征遷任務,東城街道啟動“東街項目拆遷百日攻堅行動”,建立“六個一”征遷和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聯動機制,制定支部包街巷黨員包戶、紅旗黨員積分管理、黨員承諾踐諾等制度,建立“好鄰居”黨群志愿服務隊10支,招募部門在職黨員50人和居民黨員300余人,負責入戶政策宣傳、法治教育等工作。

  灌壩社區更是積極探索“黨建+”拆遷,引導在老東街居住的劉子燦、王宗英、周錫容等黨員成立專門的拆遷服務工作隊——紅色幫幫團,助力拆遷工作。這支隊伍成立后,東街的拆遷工作頓時搞活。首先,東街黨員帶頭率先簽訂協議,同時開展一人聯十戶制度,其他招募的黨員,成立文藝宣傳隊,主動宣傳政策,幫助群眾解讀政策,為拆遷攻堅組服務。

  自啟動拆遷工作以來,東城街道加強部門聯動,黨員帶頭,黨群連心,僅用100天完成簽約4135戶,簽約面積約64萬平方米,簽約金額32.1億元,簽約率達98%。

  不僅如此,東城街道還圍繞服務發展,啟動“黨建+”旅游項目,把支部建到項目上,把志愿服務站建到人員聚集處,建立支部包街區,黨小組分段包商鋪,黨員輪流包服務點的黨建網格體系,以黨建引領服務東街旅游和城市基層治理。灌壩社區“好鄰居”黨支部還組建了東街旅游紅色幫幫團,開展安全巡邏、線路咨詢、文明行為勸導等暖心服務。

  黨建引領隊伍建設

  持續激發干事創業熱情

  近日,東城街道書記工作室第12期線下學習來到了大觀鎮廉政教育基地和鄉村振興示范村金龍村。觀摩學習金龍村在環境整治、引導村民改變觀念和習慣、帶動周邊群眾養成清潔文明的良好風氣上的經驗做法,了解該村黨群志愿服務戶連網格圖、特色志愿服務隊以及鄉村振興發展特色農業等內容。同時開展書記項目進展研討,交流解決項目推進中遇到的瓶頸問題。

  這樣的觀摩學習在東城街道每個月都有。據了解,為進一步提升村(社區)基層組織建設水平和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東城街道制定了書記工作室學習計劃,每月開展線上學習和線下觀摩學習,由輪值社區主持,圍繞書記項目,按照“四帶”要求,以線上交流和現場觀摩+討論的形式,集中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瓶頸問題。

  “線上學習積分管理,線下觀摩比學,營造比學趕超、創先爭優濃厚氛圍,真正把書記工作室作為提升村(社區)干部素質能力和培育干部的平臺,進而推動工作提質增效。”東城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何仕鳳介紹,在此基礎上拓展建立了“城帶鄉、師帶徒、強帶弱、老帶新”的幫帶機制,確定5個幫帶村(社區)和9個被幫帶村(社區),被幫帶村(社區)發出需求清單,幫帶村(社區)制定針對性幫帶計劃,促進社區強化交流與示范帶動。

  永生橋社區與高橋村是幫帶關系,永生橋社區在推進書記項目過程中,在“四帶”“老帶新”機制下,積極與高橋村對接,虛心向高橋村請教學習,雙方開展實地交流學習討論,在高橋村的幫助帶動下,永生橋社區最終確定書記項目為永生橋社區黨群互助聯絡站,并借助社區養老服務場地,快速完成了陣地建設和人員結構。

  同時,東城街道堅持以建設新時代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為目標,通過嚴格“選”,樹好選人用人“風向標”;科學“育”,助力干部隊伍素質能力大提升;細致“管”,織密“立體監督”聯動網,抓實干部隊伍選育管三個環節,引領各級干部隊伍轉變思想,提振“精氣神”,縱深推進干部隊伍建設。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