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開始長征。賀龍率領紅二軍團進入川東南腰界(地處川黔邊境、酉陽縣南),創建黔東特區根據地。任弼時、王震、肖克率領紅六軍團于10月到達南腰界與紅二軍團會師,大有經過彭水、南川、綦江攻取重慶之勢。南京政府急電劉湘派兵駐南川。南川旅渝要人劉泗英、劉榮鄉、張遠芳等40余人,發起成立南川、綦江、巴縣、涪陵四縣清共委員會,在花墳山修建碉堡4座,以防紅軍入縣。南川各鄉加緊整訓民團,在各交通要道、關隘建立盤查崗哨,加強檢查,還在縣城城墻上刷寫大幅標語“活捉朱德、毛澤東者,獎銀十萬”,全城一派恐怖氣氛。盡管防衛森嚴,南川縣城還是出現了“歡迎紅軍北上”“歡迎紅軍來南川”等標語、傳單。
是時,蔣介石、何應欽下令川黔軍隊圍追堵截紅軍,令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五師師長楊其昌【楊其昌(1896—1984年),重慶長壽縣人,1923年10月至1924年12月以黔軍第二師第九旅旅長身份駐南川縣考棚文昌宮,與南川東街王緒生之女結婚,因此該部多有南川人。】率兵追剿。楊其昌與賀龍在北伐戰爭時曾結下深厚友誼,賀龍揮師川東南后,與楊其昌也時有書信往來。楊其昌曾提出率部參加紅軍,賀龍讓他仍留在國軍。1933年夏至1934年11月,楊其昌密派警衛營長向輝旭(共產黨員,南川合溪人),三次以“追剿”紅軍為名,為紅軍暗送武器。待雙方接上聯絡暗號后,向輝旭將槍彈棄置于道旁,輕裝撤退,安全地將一批武器、子彈送給了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川黔邊區時,南川人民紛紛商議投奔紅軍。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一軍團占領貴州省桐梓縣松坎鎮,其中一部分進入四川省綦江縣石壕。紅軍占領松坎的消息傳到南川,正被軍閥、團閥追捕的共產黨員張琢瑩、張慶余、楊鵬騫、黃志良、鮮棟成等秘密集會,刻寫張貼“歡迎紅軍來南川”“熱烈歡迎紅軍來南川,解放窮苦百姓”等標語和傳單,并組織起一支隊伍赴松坎投奔紅軍。
1935年1月21日,紅一軍團完成阻擊川軍的任務,向石亭、溫水、土城方向前進。當2月1日楊鵬騫、黃志良、鮮棟成隊伍趕到桐梓縣松坎鎮時,紅一軍團早已離開松坎。南川投奔紅軍隊伍被松坎、羊登、水巴塘、獅溪口等地民團數百人圍追堵截,經皂桷埡向南川、正安、道真三縣交界處退至小埡口,因饑餓難忍在一農家煮飯而被民團包圍。2月2日,張琢瑩指揮隊伍與民團激戰一晝夜,彈盡糧絕,全部被俘。
1935年2月3日(農歷臘月30日)上午,民團押解被俘人員由小埡口經燒箕場時,張琢瑩趁山大林深、濃霧密布而逃脫。其余9人被押至獅溪口,經團閥訊問后在兩河口沙灘上殺害。犧牲人員中年齡最小者名叫張成,僅15歲,南川東勝鄉人。次日,獅溪人民將黃志良等9人合葬于獅溪場后一棵青杠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