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剛(右)對工人進行指導。 記者 羅苑瑜 攝
■ 記者 羅苑瑜
在水江鎮古城社區6組一處農家小院里,“藏”著一間服裝加工車間,門外掛著“南川區宏通袁服裝廠”的招牌。這個并不起眼的小服裝廠,卻托起了袁剛和一幫貧困戶、殘疾人的脫貧夢。
袁剛今年48歲,是古城社區居民,南川區宏通袁服裝廠正是他一手創辦。7年前,袁剛一家因學、因病致貧,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被識別為貧困戶。為了改變家庭困境,袁剛憑借小時候從父親那里學到的裁縫技巧,到南川城區的一家服裝廠謀得了一份職業。
有了穩定收入后,袁剛一家的日子一點點好了起來。2015年,袁剛了解到扶貧政策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裁縫工作就是手上活,我能干,我相信別人也能干。”袁剛深知,一些貧困家庭是因為肢體有殘疾,務工、務農不便而致貧。他想把這些貧困人員調動起來,通過在家門口開辦服裝廠,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回家后,因為缺少資金,袁剛買了一臺二手縫紉機,放在自家堂屋內,進行來料加工,簡易的服裝車間便辦了起來。在社區的幫助下,袁剛辦理了相關手續,社區還積極協調解決了工廠電力問題。
但剛開始,由于廠里缺工人,經常是小單不夠吃,大單又接不下,僅靠袁剛一人支撐。
可再苦再難,袁剛也沒想過放棄。每天的活兒干完了,袁剛走家串戶去招學徒。在他的努力下,廠里的工人逐漸增加到4人,接的活兒也越來越多,他的業務開始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
去年,袁剛獲得了1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加上其他借款,一共投入了20多萬元建起了160平方米的廠房,并轉配了電腦平車15臺、專機7臺、整燙設備1套,年生產服裝2萬套,真正成了一家工藝成熟的服裝加工廠。
從創業之初到創辦工廠,幾年下來,袁剛做事踏實可靠,贏得了大家的信任,不少居民都來廠里務工,甚至鄰村的人也慕名而來。冉中權今年64歲,因脊柱疾病常年佝僂著背,身體的不便加之年齡偏大,就業務工很受限。袁剛了解到冉中權的困難,為他在廠里安排了熨燙一職,“這個活兒不考精細,不費體力,很適合我。”一個月下來,冉中權能掙到2000多元,家庭生活因此改善了不少。
“在這里務工離家近,家里有個什么事也方便。”這是很多婦女選擇來袁剛這里務工的原因。有的初來乍到,對裁縫一點不懂,在袁剛和妻子王云秀手把手指導后,很快就能上機操作。
工廠成立以來,袁剛注重生產質量、安全管理,贏得較好口碑,現在服裝加工廠年產值40多萬元,解決了附近11人就業,其中建卡貧困戶3人、殘疾人員1人。去年7月,該廠被區扶貧辦和區人社局批準為就業扶貧示范車間。
小小縫紉機,圓了袁剛一家的脫貧夢。他說,如果今年資金寬裕,他還想再增加設備、擴大規模,讓更多的人來這里就業,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