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園村新投用的茶廠。 記者 李崎君 攝

茶園村郁郁蔥蔥的茶園基地。 記者 李崎君 攝
記者 李崎君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產業發展不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基礎,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穩定脫貧和持續增收的長效措施。
近年來,冷水關鎮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積極引導農戶,因地制宜發展壯大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經過幾年的努力,茶山增產、茶農增收,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重拾茶葉變茶業
10月20日,冷水關鎮茶園村,秋日的陽光灑在茶山上,照得茶山郁郁蔥蔥、綠意盎然,一排排整整齊齊、重重疊疊的茶山,呈現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曾經受制于交通和區位,冷水關鎮產業發展困難重重。但隨著近年來基礎設施的改善,冷水關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基礎條件落后的山坡,硬化了公路,車輛進出更方便。也正是因為有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冷水關鎮開始謀劃發展產業助農增收。
究竟該發展什么產業?在確定主導產業時,鎮黨委、政府為發展產業沒少動腦筋、想辦法。經過考察,作出決定:借助種茶基礎和地理優勢,重拾荒廢了多年的茶葉產業。
雖然是重拾“舊業”,但農業產業發展周期長,村民們的發展信心不足。因此鎮黨委、政府梳理了新的發展思路,即業主帶動、抱團經營,調動起大家一起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2017年,冷水關鎮引進業主,帶領農民發展茶葉產業,為農戶免費提供閑置土地,公司提供技術和資金,把農民變成“合作伙伴”。具體模式為:前3年,采取公司托管的方式請村民進行茶園管理,待3年茶園投產后交還村民自己管護,公司全年收購村民鮮葉,確保村民的經濟收入。
“以前,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請村民來打工,但村民投入的精力有限,品質難以保障。現在,采取‘業主托管’這種模式,前期業主負責購置、栽種茶苗以及管護,茶葉開始產出后就交給村民自己管理,收入都歸村民所有,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冷水關鎮農服中心主任李昆說。
茶園“托管”茶農增收
“我們村海拔較高,日照條件好,溫度適宜,森林資源豐富,微酸性土壤土質疏松,十分適合茶樹生長。”茶園村黨支部書記潘延明說,現在村里種植了上千畝茶樹,幾乎家家戶戶都是茶農。
潘延明介紹,茶園村2、3、4組部分土地因地勢較高、基礎設施較差,在種植茶葉之前是撂荒狀態。引進業主發展茶葉產業后,既利用了土地,也增加了收益。
如今,在茶園里,村民對于除草、施肥這些管護工作格外認真。因為在村民眼里,每一棵茶樹都是“搖錢樹”,他們像照看自家小孩一樣精心照料。
“一分錢沒有投入,現在自己給自己打工還有錢賺,過3年還要還一片茶樹,這生意做得!”村民向碧說,她長期在茶園務工,平時做一些簡單的管護工作,每年能增收六七千元。
談起在家門口務工,村民周應梅也很是高興。“茶葉成熟的時候每天大約能采10斤茶葉,我們村里新建了茶廠,業主負責收購,剛采的鮮茶立即就能銷售,今年我就已經增收近萬元。”周應梅說,那些地過去不少是閑置撂荒地,業主進場后改造出來種植茶樹,現在茶樹還給了他們,不但是增加了收入,在家還把老小都照顧了。
“種茶、采茶的工作,年紀大一些的村民也能做,前幾年,村民們到茶葉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去年茶葉采收初見成效,村民們采摘的茶葉直接賣給茶廠,在家門口實現增收。”潘延明說。
“剛開始在茶園村嘗試種植了200畝,一年種植一片,一年一年發展起來。從去年開始,業主已經陸續把土地和茶葉歸還村民,村民負責采摘,企業負責加工和銷售,發展走向正軌。”李昆說。
一“葉”致富多方共贏
在不斷探索產業振興過程中,冷水關鎮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助推茶葉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支“兩委”充分發揮紐帶作用,積極宣傳發動群眾參與茶葉發展,幫助協調處理公司、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公司負責基地項目前期開發建設、經營管理所需的資金,并在基地投產后建廠加工銷售。
“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投資公司前期土地流轉的資金壓力,也解決了群眾發展產業缺少主心骨以及前期的資金投入困難問題,同時破解了邊遠鄉鎮因交通不便、地形不優導致招商引資困難的問題。”冷水關鎮黨委書記陳衛新說。
依托這種模式,近年來,冷水關鎮已先后在茶園村、幸福村、平安村種植茶葉近2000畝,目前茶山陸續到達豐產期。而在茶園村今年投用的茶廠,也已建成了3條生產線,茶廠內還建有一個面積約130平方米的攤涼區,以及自動冷卻機、自動揉捻機、動態烘干機等設備,做到加工生產全自動化。
“茶葉產生效益后,不僅能給村民帶來收益,而且茶山成片,茶廠落成,還能吸引游客前來體驗觀光。接下來,我們將充分利用好這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推進茶葉產業發展,同時依托茶葉產業,發展茶文化旅游,吸引游客到村里采茶觀光,做大做強茶葉產業,通過農旅融合發展,托起村民的致富夢。”陳衛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