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收時節的石溪鎮鹽井梯田稻谷飄香遍地金黃 瞿明斌 攝

中醫藥企業加工廠區 記者 汪新 攝

農家樂技能培訓 李在華 攝
數說成績>>>
金秋十月,正是搶抓經營生產的“黃金期”。走進南川中醫藥產業科技園華綠生物有限公司培育車間,一瓶瓶白玉菇菌罐整齊地排列在架上,一簇簇飽滿的蟲草花長勢喜人。高度潔凈無塵間呵護菌絲成長,數字化監控室24小時實時監測,自動化生產流水線高速運轉……智能化、自動化、標準化的生產場景,令人驚嘆。
“今年8月已建成投用的項目一期,總計230畝可實現年產食用菌4.5萬噸,產值4.5億元。與傳統種植生產比較,相當于7萬畝土地產出的效益。”南川區華綠生物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國磊算出一筆“豐收賬”。
農業“種”出工業效益,這是南川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南川穩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努力推進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已探索出一條具有南川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如今的南川,農業產業發展步履堅實;這里以產業高質量推動,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生產向優向好
聚焦強基提效 糧食產業連年增強
近期,艷陽高照,山鄉間一片繁忙。
走進河圖鎮中圖村稻魚綜合種養示范基地,這里正喜迎收獲。該基地將原來村民一家一戶種植的田地集中起來,發展了186畝稻魚共生綜合種養業,經過村民精心管理,現在水稻和魚均獲得了豐收。
“水稻產量雖說和普通稻田差不多,但每畝多收了100公斤左右的稻魚。”據中圖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基地種植的是“宜香優2115”優質水稻,該品種大米市場售價每公斤24元~30元,稻花鯽魚價格為每公斤30元。這一算,每畝比單純種水稻增收1300元~1500元。
“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糧漁雙贏”,這是南川聚焦糧食產業提質提效的一個典型。
倉廩實,天下安。“推動農業現代化,在于穩住農業基本盤,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農業全鏈條生產力。”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南川區堅決扛起糧食安全重任,守住耕地數量紅線和質量底線,以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為路徑,促進糧食產業全鏈式發展,為丘陵山區守住“飯碗田”。
干群合力吹響“集結號”,精準施策吹響“沖鋒號”,南川全力夯實糧食生產根基“組合拳”取得明顯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區82.44萬畝耕地面積實現只增不減,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5.6萬畝,占耕地總量的67.4%,累計實施宜機化改造59.5萬畝,宜機化面積超過72%。
糧田變良田,農民心里甜。在新一輪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南川更加碼提速,突出抓好產業鏈條提升和價值鏈條挖掘,用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敲響全區糧食產業前進的鏗鏘鼓點。
緊扣“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南川區從“補鏈強鏈延鏈”這個關鍵上做文章。涌現出了南川儲備糧公司、金禾米業、萬庫糧油等一大批加工能力達10萬噸以上的優質稻加工企業;率先在全市通過有機米基地和產品認證,“南川米”品牌越叫越響。同時,南川還深度挖掘稻田多層面價值,順應市場多樣化需求,探索發展出了定制水稻、稻魚種養、稻旅融合等農業生產模式,助力產業增效。
“稻”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筑良田推良法、強鏈條促融合,穩糧食生產,南川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稻”路。
產業“接二連三”
精準擴規延鏈 特色產業爭奇斗艷
高山之上,云霧之中,成片的方竹筍映入眼簾。9月,正是筍農們收獲忙碌時節。
和筍農們同樣忙碌的還有南川軒瑞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賀族剛。從今年8月中旬開始,他頻繁來往于頭渡鎮方竹村、德隆鎮茶樹村等鮮筍集中產地。怎樣更好地采挖竹筍保證質量?如何蓄留筍母?指導農戶有序地收獲鮮筍,他事事關心。
“過去關心這些是因為我是種植戶,想要賣出好價錢。現在開辦加工企業后,關心這些則決定了企業產品質量,事關企業發展未來。”據賀族剛介紹,隨著南川方竹筍產業的持續壯大,他所在的企業也跟進加碼。目前新建成的廠房一期已接近完工,二期將于春節前建成。等到全部建成投用,其方竹筍年生產加工能力將從5000噸提升至15000噸,更將新推出2~3個新品上市。
從過去賣原料,到現在賣產品,再到賣品牌,賀族剛和他的軒瑞食品見證了南川特色產業的壯大。
南川大地產興業旺,除了方竹筍,近年來這里還有中藥材、古樹茶、南川米、藍莓等在鄉村阡陌遍開“致富花”。這一項項帶著“南川號”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百花齊放,截至去年底全區“3+2”特色產業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已實現32.8億元。
“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最終要通過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的交叉重組,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據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南川區農業三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新趨勢,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告別“原字號”,發展深加工。南川區重點提升古樹茶、藍莓、中藥材精深加工水平,積極開發營養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截至去年底,全區已累計發展相關加工企業超過110家,其中龍頭企業超30家,建成了全市規模最大的藍莓生產、加工中心,全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34億元。
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功能。南川區將“3+2”特色產業與地域農耕文化、農事體驗等鄉村旅游融合互動,形成了融農耕文化體驗館、金佛山貢米觀光生產線、農耕農事體驗基地、釀酒生產體驗觀光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南川區環金佛山自駕游線路、南茶春韻·重慶生態大觀園自駕游線路先后入選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
產業深度融合,融出發展“加速度”。塑特色、強連接,以工業理念大抓農業產業化,南川農業正在實現從賣資源走向賣產品、賣文化的華麗轉變。
資源深度融合
靶向改革發力 鄉村振興足音鏗鏘
群山環繞,4000余畝梯田縱橫連片,這里是石溪鎮鹽井村。
9月,已經成熟的稻穗隨風搖曳,遠看白云與梯田相映成趣。該村利用自己優越的自然條件,持續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和高品質有機稻種植,不僅有了自己的優勢產業,更成為了全國游客拍照打卡地。
“鹽井梯田平均每年迎客近3萬人,我們就近吃上了旅游飯。”據鹽井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村實施梯田彩繪工程,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流轉農戶閑置土地,以紅楓、羅漢松、櫻花等為主打品種,綠化美化環境,助力鄉村旅游,成功打造了“鹽井梯田”,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抱團發展省心省力,就是好!”村民譚林說,自己土地都流轉給了村里合作社,現在不但能享受分紅,他也更加專心朝著“旅游業新農人”努力,利用自家房屋改造的民宿,在旺季時2個月就能收入近20萬元。
從發展優勢產業,再到農旅無縫連接,鹽井村的整個農業生產線形成了一條利益相關的鏈條,在這條鏈條上的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農業現代化帶來的紅利。
“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向改革要動力。”據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業農村改革是盤活農村存量資產、提高農民財產增值效益、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體制機制創新,更是促進農村人口穩定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
為此,近年來南川區不斷創新農業經營體系,一項項農村改革深入推進。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南川區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財政、農業農村部門統籌推進,鄉鎮和村具體落實的工作體系,統籌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還結合實際探索了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收型、租賃經營型、項目拉動型5種發展模式。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聯合體,探索農民入股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
“三變”改革不斷深入。南川區讓優勢要素在農村生根、優勢人才在農村開花、優勢產業在農村結果。截至去年底,全區“三變”改革試點村比例擴大到行政村的30%以上,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村占比超過50%。
小農戶融入產業鏈,農村各類資源加快匯聚。改革下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壯大,正讓南川農民從“為吃而生產”轉向“為賣而生產”,喚醒農業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龍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