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文明花開香滿城
發布時間:2022-09-15 09:07:30 來源:
新聞摘要:

  

  

 

  文明南川,滿城馨香瞿明斌 攝

  

 

  志愿者助農抗旱保苗瞿明斌 攝

  

 

  打造全市首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培訓基地記者 甘昊旻 攝

  

 

  “百姓影棚”志愿者走進農家院壩為群眾免費拍照任前蔚 攝

  

 

  志愿者走進“壩壩加油站”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理論“微宣講”

  

 

  “戶連網”志愿者幫助農戶背運稻谷瞿明斌 攝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賦城文明,滿城馨香。

  南川,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也是重慶主城都市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之一。如今,這里正涌動著一股股文明實踐的熱潮。

  2018年底,南川入選重慶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2019年10月,又被納入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

  中央有部署、重慶有要求、南川抓落實。

  鎖定目標、先行先試、堅定出發。致力于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著力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成離百姓最近、群眾最喜愛的活動陣地,南川走出一條獨具特色、切實可行的新路徑。

  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強力推進。南川區委把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政治任務、“一把手工程”,列為全區重大改革事項重點推進。區委書記主抓,一抓到底,多次走進鎮街村社、農家院壩,與全區群眾一起開展“百講進百村——六講”志愿服務活動。打破部門界限,七大平臺牽頭單位整合資源,實現部門聯動、隊伍聯抓、陣地聯用、活動聯推,全區一盤棋,擰成一股繩,合力向前推。

  創新方式、豐富載體、服務于民。鳳江習語、鄉村小喇叭、科普田秀才等基層宣講有聲有色,百姓影棚、樂善天使、“莎姐”普法、巾幗巧學堂、金山青優伴等志愿服務用心用情,荷仙姑、“六個”龍濟、“夜貓子黨建+”等移風易俗社會治理有力有效。

  在這里,民有所需,即有所應;民有所困,即有所幫;民有所惑,即有所解。志愿服務“戶連網”問生計、問訴求、問建議、問良策、問經驗,紅白事必到、家庭困難必到、矛盾糾紛必到,與群眾需求無縫銜接,真正“服務到群眾心坎上”。

  在這里,一個農家院壩、社區廣場就是一個“壩壩加油站”,傳播知識、學習技能、問詢政策、解決困難,時時可“充電”、處處能“加油”、人人得實惠,真正走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在這里,志愿服務有規范、有課程、有培訓、有禮遇。文明實踐培訓基地100多名專兼職教師、30多門培訓課程、自主編印的教材,孵化出2萬多名既懂志愿服務理念,又具備志愿服務能力的初、中、高各層次志愿者。健全的志愿者嘉許、激勵、回饋制度,讓有德者亦有得。全區志愿服務既有源頭活水,更有未來可期。

  一個個創新陣地、一次次暖心服務、一樁樁惠民實事,新時代文明實踐如一座橋梁、一根紐帶,搭建起百姓學習交流的平臺,架設起黨群、干群之間溝通的橋梁,凝聚起推動各項事業向前發展的強大正能量。如今,行走在南川的廣袤城鄉,環境優美、底蘊深厚的文明新景隨處可見;扶危幫困、互助互愛的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守信踐諾、向上向善的文明之花次第盛開。新時代文明實踐如雨后春筍、生機勃勃,描繪出一幅幅環境美、人文美、風尚美的大美畫卷,奏響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樂章。

  打造“志愿服務孵化器” 把文明的種子育出來

  “群眾最喜歡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是什么?最喜歡用‘知心話’傳播科學理論,用‘平凡事’弘揚文明風尚,用‘好榜樣’引領人人參與,用‘鄰里情’倡導關愛互助,用‘小板凳’匯聚治理智慧……”在南川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培訓基地,培訓講師通過互動引導的方式,結合典型案例對志愿服務項目策劃設計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

  當志愿者不難,憑著一顆熱情奉獻的心和積極參與志愿服務行動就可以。當一個優秀的志愿者卻不容易,既要上接天線,懂政策懂知識,還要下接地氣,懂得群眾的語言、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更要具備熟練的技能和高超的技巧,才能促成與志愿服務對象之間的連接、融合,贏得服務對象的心,發揮志愿服務的最大效用。

  為了推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品牌化,南川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率先探索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培訓基地,將志愿者服務理念、服務技能、團隊合作、項目策劃等納入課程,編寫《新時代文明實踐“微”讀本》一套7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理論與實踐》《新時代文明實踐案例選編》等特色教材,開設網絡文明加油站、愛我國防、小小志愿者等39項課程,根據志愿者崗位需求,設置初、中、高三級培訓班,實行“線上+線下”“課堂+研學”“隊伍+活動”多樣教學方式,對志愿者進行分層分類培訓,不斷推動志愿者“志智”雙強,為全區志愿服務注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今年雖然經歷了連晴高溫,但園里的李子沒受到很大影響,收成還不錯,這主要得益于新時代文明實踐晚熟李產業發展培育志愿服務隊的幫助,從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給予我們技術指導,我家畝產達到了1500公斤?!?月5日,石墻鎮樓嶺村4組的趙中德背著背篼到李子園摘李子。只見園里的李子掛滿枝頭,趙中德一把一把地直往背篼里裝。

  通過培訓基地的孵化,全區1017支志愿服務隊伍近10萬名志愿者走遍城鄉各地,開展活動3.6萬余場次,惠及群眾100萬余人次。

  在城區公園、廣場,81支文明“益”起舞志愿服務隊吸納志愿者4300余人,經過統一規范的培訓,將“壩壩舞”隊員轉化為宣傳能手,常態開展文明創建宣傳、文明勸導、“大手拉小手”等志愿服務活動,帶頭示范并號召市民爭做文明南川人,踐行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文明行為;在木涼鎮漢場壩村,“巧農夫”幫幫隊志愿服務著力在“旅游+”上做文章,這里成為“重慶市宜居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大觀鎮中江村,由留守婦女組成的“荷仙姑”暖心志愿者服務隊撐起了“半邊天”,使過去出名的“家家扯皮、戶戶瞪眼”的吵架村變成了“鳥語花香地,不聞吵鬧聲”的鄉村游打卡地……

  福往者福來,愛出者愛返。南川區在提升志愿者服務技能的同時,也著力提升對志愿者的禮遇,讓有德者亦有得。推出系列志愿者嘉許、激勵、回饋制度,用“反哺”的方式鼓勵志愿者培訓成長和技能升級;探索群眾參與機制,解決志愿活動“人氣”的問題。建立《群眾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指導辦法》,在鄉村“益心益行”驛站,志愿活動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物資、圖書、服務等;在景區,志愿者持專屬的南川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身份證”,可免費游覽;在餐飲店,志愿者可享受折扣優惠……志愿服務正能量實現“雙向循環”,推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更富吸引力和凝聚力,激發志愿者持久參與的活力,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有熱度,更有溫度。

  廣設“壩壩加油站” 把實事辦進群眾心坎

  “我是一個普通農民,既然大家把我推選為勞模,我也有責任帶動你們一起致富?!?月25日,南川區大有鎮大一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的壩子上,市級勞模、逢秋榮高粱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秋容嚴肅而堅定地向鄉鄰們承諾。馮秋容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大戶,他學習琢磨出的番茄嫁接技術讓優良番茄品種增強抗病能力,種植收入也大大增加。鎮里希望他到“壩壩加油站”當志愿者,給村民們講技術,他二話不說放下手上的活兒就來了?;卮鹜甏迕駛兊膯栴},他主動邀請大家到他的蔬菜基地去實地學操作,他說:“只要你們愿意學,我就愿意教,種出來我還可以幫助銷售。”

  木涼鎮云都寺村民陳玉蘭種出高山蔬菜卻因為區位、產量等種種因素,銷售無保障,看不到發展的出路。區農業農村委的專家志愿者幫她“會診”,指導她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莊,優美的鄉村環境、生態的種植方式、多樣化的農家體驗讓游客紛至沓來。自家的困難解決后,陳玉蘭主動申請擔任附近“壩壩加油站”的站長,帶動周邊的村民將閑置農房改造成民宿,大家抱團發展,紅紅火火搞起了鄉村旅游。

  ……

  如何在鄉村建更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如何吸引老百姓愿意來、喜歡來?如何讓陣地的作用發揮更有力有效?南川區瞄準鄉間最常見的農家院壩、村社廣場,利用老百姓茶余飯后喜歡在院壩聚集閑談的習慣,把“壩壩會”打造成“加油站”。

  “壩壩加油站”的站長有的是德高望重的鄉賢,有的是勤勞致富的能人,有的是能言善道的退休教師,有的是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服務的志愿者除了站長,還有區級部門懂理論、懂政策、懂技術的各類專家,以及附近住戶中熱心的黨員干部。人群聚集的趕集日、農事輕松的農閑時,將附近的村民們聚在一起,一張桌子十幾條凳子,“壩壩加油站”就正式啟動了。壩壩宣講,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理論講政策,把黨的聲音傳遞到群眾耳中;壩壩學技,通過講實例講技術,把種植養殖技術送到群眾手上;壩壩議事,村里的發展群眾自己說了算;壩壩解難,群眾的煩心事扯皮事現場調解現場解決;壩壩問計,提前收集群眾的需求,再根據需求組織不同的志愿服務活動。陣地建設既省又有,作用發揮既有又優。

  幾年來,南川區在全覆蓋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基礎上,拓展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1000多個,設立“壩壩加油站”2600多個,為群眾“加油充電”近2.3萬場次,以獨具特色的方式搭建起全員宣講、全民參與的政策理論傳播舞臺、技能學習平臺、文明提升講臺,引領廣大農村黨員群眾一起充電、共同加油、共建文明。

  暢通志愿服務“戶連網” 架起服務群眾連心橋

  8月18日,艷陽高照,南川區冷水關鎮杉楠村村民馬康安看著地里熟透的稻谷發了愁。馬康安年齡較大,勞動力欠缺,好不容易種了幾分地稻谷,眼看著成熟了,自己卻沒法收割。上午9點多,同村村民汪東濤帶著3名村民和一臺小型收割機出現在馬康安的稻田里,幾個人分工合作,不一會兒就顆粒歸倉了。幫馬康安把稻谷曬在地壩上,汪東濤連水都沒來得及喝,又和幾個人匆匆離開了。

  汪東濤為什么主動帶著村民來幫忙?原來,他不僅是馬康安的鄉鄰,更是其所在小家的“家長”。結合當前農村常住人口較少、年齡普遍偏大、勞動力欠缺等實際情況,南川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創新探索了“戶連網”新模式??v向層面,根據“地緣相鄰、感情相近、方便管理”的原則,“戶連網”構建了“村(社區)黨組織+黨小組+黨群小家”三級網格;橫向層面,根據“志趣相投、產業相融、自愿參與”的原則,“戶連網”組建了產業、科普、健康、文化等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特色小家”。小家由黨員志愿者、產業帶頭人、新鄉賢、先進典型等擔任家長。這樣一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中各類小家讓每家每戶都身處其中。家人有困難,家長自然有義務幫忙。

  家長幫家人,家人間互幫。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參與者?!靶〖摇奔议L人熟、地熟、民意熟,定期開展“敲門行動”,實施“問生計、問訴求、問建議、問良策、問經驗,紅白事必到、家庭困難必到、矛盾糾紛必到、合理訴求必到、突發事件必到”的“五問五到”服務。目前,全區2萬余名骨干志愿者通過“五問五到”遍訪工作,征求群眾意見7560余條,幫助解決各類急事難事1600多件,真正做到“事有人管、難有人幫、訴有人聽、苦有人問、喜有人賀”,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把溫暖送進群眾心里、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一線。

  今年夏天全市各地高溫干旱,森林防火一度成為全區干部群眾心上繃得最緊的弦。南川區鳴玉鎮文化社區“蔬菜小家”家長嚴群英就發揮家長作用,利用晚上的時間錄制了森林防火及蔬菜秋種注意事項的微視頻,不僅在小家群里得到大家的積極回應,還在全鎮范圍內廣為傳播,為森林防火工作作出積極貢獻。依托“鳴玉稻香漁歌”抖音視頻號及微信公眾號,開展“石牛播報”理論微宣講,由骨干志愿者、“小家”家長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和認可。

  在石溪鎮鹽井村,“百姓名嘴”劉建紅組建起“耕讀人家”,梯田田坎上、熱門民宿里,一張板凳、一把蒲扇就是他的宣講道具,不時組織村民和游客開展讀書活動、理論宣講,用鄉音鄉語傳遞黨的聲音、回應群眾關切。

  在德隆鎮陶坪村,村民通過“陶坪人家”議事會共商發展大計,齊心協力發展鄉村旅游,開設農家樂19家,解決了100多人就地就業,帶動了土特產就地銷售10多萬元。同時,成立了洞砦察探、游客服務、環境衛生等3支志愿服務小分隊,吸引了200多名外出務工村民在周末回村參加志愿服務。

  “戶連網”連戶連人更連心?!皯暨B網”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提振了用好富民政策、創建美好生活的信心,織就一張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鄉村振興之網。

  余凜凜 龍博

  圖片除署名外由南川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