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曉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也是鄉村發展的活力之源,更是騎龍鎮全力推動鄉村產業經濟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騎龍鎮立足特色資源稟賦,突出“特”和“優”,以騎龍楊梅為主導產業,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以農業龍頭企業、專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為重要載體,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廣大農民開辟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鞏固發展楊梅特色產業
每年6月是騎龍楊梅成熟的季節,這個月在石河村楊梅風情園內,你能看到一株株楊梅樹排列整齊,一顆顆紅瑪瑙似的楊梅掛滿枝頭,紅的鮮艷欲滴,紫的紅黑發亮。
作為“中國野生古楊梅之鄉”,該鎮對3000多畝的野生楊梅古樹全部進行掛牌保護,并把楊梅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楊梅,致力打造“騎龍楊梅”品牌。
2015年,成功引進浙江業主在石河村流轉楊梅800畝,打造了石河楊梅風情園,成立了南川區吃又想楊梅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專業管護人員實施管理,大力開展楊梅技術培訓,楊梅科學管護技術得到了升級和推廣。同時通過舉辦騎龍楊梅文化節,提高“騎龍楊梅”的知名度。
2010年以來,該鎮累計新栽楊梅樹達1萬畝,建成了騎龍鎮“萬畝楊梅基地”。
打造一村一品優化產業體系
種植楊梅效益慢、周期長,短期收益怎么辦?該鎮在楊梅產業基礎上,在各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產業。
在騎龍鎮道角村里,一陣微風吹過,今年5月移栽的高粱隨風輕輕搖曳。
這是今年道角村為了推動撂荒地再利用,結合自身實際,以“合作社+農戶”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的高粱產業,讓閑置土地成為群眾致富的“增收園”。
“今年,我們全村種植高粱約300畝,合作社發展高粱200余畝,帶動農戶發展近100畝。”該村黨支部副書記蔣明勇說,預計每畝產量在300公斤左右。
為了讓高粱種植戶安心種、放心賣,高粱成熟后,合作社按照6元/公斤的保底價收購,群眾種植積極性很高。目前全村共有40戶農戶參與高粱種植。
蔣明勇說,農戶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不僅有租金收入,還能在合作社打工,通過就近務工增加收入。同時,散戶發展高粱,合作社保底收購,對于農戶來說,在家就有賺錢的機會。
近年來,騎龍鎮以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體化運營為契機,通過強化黨支部引領、引進企業示范、多樣合作雙贏,依托現有設施農業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各村社黨支部積極發展特色作物種植,柏林村發展了柑橘產業、道角村發展了高粱產業,同時有效利用閑置土地,為農戶增收。
“三變”改革實現“雙薪”收入
“把空閑的土地租給聯合社,年底還能分錢,還可以在基地打工掙錢,這樣的方式非??梢浴?rdquo;在柏林村,村民周建強指著長勢良好的柑橘地笑瞇瞇地說。
2021年,柏林村引進浙江主業發展“紅美人”柑橘300畝,楊梅育苗基地50畝,成立重慶市南川區騎龍鎮柏林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村里88戶農戶利用土地入股,形成“聯合社+農戶”發展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實現土地變資產、村民變股民,既可以享受分紅,又可以在合作社就業,實現“雙薪”收入。
今年年初,騎龍鎮柏林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為村民們分了紅,聯合社以田350元/畝、土250元/畝的價格為村民保底分紅,周建強共入股了4.24畝田、1.13畝土,在第一次分紅中,他分到了1766.5元。
村民黎貴英也是聯合社的股東之一,她將自家的3.9畝土地入股給聯合社,自己還在聯合社上班,60元一天,共計務工42天,收入3000多元。
黎貴英對這種發展方式抱著期待:“希望村集體經濟越辦越紅火。”
去年,聯合社共為全村88位股民分紅近7萬元,村集體獲得分紅1.5萬元,承包方為村民發放務工工資近10萬元,喜領分紅和工資的村民對新發展模式及聯合社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該村黨支部副書記王芳說:“抱團發展新模式讓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以土地入股變身股民,拓寬了增收門路,可以外出務工或創業,收入越來越高,同時也提高了村集體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