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則通,重慶這些區縣抓住了關鍵
發布時間:2022-07-06 16:26:00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有效激活、整合地、錢、人,三變改革正從根本上盤活土地、盤活產業、盤活鄉村。  近日,重慶發文
  有效激活、整合“地、錢、人”,“三變”改革正從根本上盤活土地、盤活產業、盤活鄉村。

  近日,重慶發文對2021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其中,沙坪壩區、渝北區、南川區、綦江區、梁平區在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擴面深化農村“三變”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等農業農村改革工作創新措施實、效果好,受到表揚。

  事實上,“三變”改革一直是重慶推動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培育農村新業態、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重慶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要擴面深化“三變”改革。

  那么,沙坪壩、南川、梁平等區縣在“三變”改革中究竟蹚出了哪些新路子,總結了哪些可供復制推廣的經驗?兩江觀察就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沙坪壩回龍壩鎮梁灘河風景。郭晉 攝/視覺重慶

資源如何變資產

  “三變”改革的重點,是高效整合閑散的農村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實現經濟價值變現。

  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重慶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增加到2234個,累計入股耕地、林地270萬余畝,盤活集體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56萬畝,閑置農房等5820套。

  對農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當前農村仍存在耕地撂荒、農房擱置、生態資源浪費等情況,部分土地長期經濟效益幾乎為零。相關區縣深知,只有讓土地“活”起來,農村的經濟才能“火”起來。

  ——挖掘山水資源。沙坪壩累計盤活村集體土地、林地、山坪塘、溶洞等自然資源4.1萬畝,中梁鎮龍泉村、慶豐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企業合作,利用天然溶洞打造“一洞天藏”窖藏酒、“溶洞泉水豆芽”等生態產品,市場供不應求。

  南川頭渡鎮前星村利用天生橋峽谷、瀑布、溪流等特色資源,打造前星大峽谷露營旅游基地;水江鎮山水村依靠優質的水資源,建設原水采集廠,為城區供水公司供應原水,每年集體經濟組織增收20萬元以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盤活閑置房屋。其中,梁平獵神村就是一個典例。該村正參與打造明月山川渝民宿群,累計盤活閑置農房、宅基地14000余平方米、盤活田土山林近800畝。其中,重慶怡幽谷農林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夢溪湉園”民宿,閑置宅基地折價入股8%;老鷹窩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利用37戶閑置農房,建設“墨林竹院”民宿……閑置農房煥發一新,為農村經濟注入新活力。

  在沙坪壩中梁鎮,50余棟閑置農房入股企業,成為別具特色的鄉村民宿;在綦江石佛村,閑置廢舊老辦公樓被改建成避暑客棧;在南川山王坪村,1800平方米閑置廢舊學校發展起避暑養老產業,“涼資源”變身“熱產業”。

  ——用好荒地資源。如沙坪壩就清理撂荒地6700畝,進行連片整治、成片打造,統籌種植糧油、蔬菜等農產品,其中鳳凰鎮五福村集中整治撂荒地150畝,引進業主合股聯營開展糧食種植;歌樂村盤活600余畝閑置土地,打造生態觀光果園,“荒地”變成“寶地”。

  在南川,騎龍鎮柏林村將農戶200余畝閑置土地統一整理規劃打造“紅美人”柑橘基地,冷水關鎮茶園村、平安村、幸福村303戶農戶也將1600余畝土地入股茶緣之春茶葉專業合作社,打造有機茶種植基地,荒山荒地變成了“生金之地”。

  在綦江,橫山頤家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流轉新寨村315畝撂荒地種植水稻,正浩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打通天星村156畝撂荒地種植玉米,市場化運作讓土地綜合效益大幅提高。

▲綦江安穩鎮山羊加工產品。顏安 攝/視覺重慶

資金如何變股金

  “三變”改革的難點,在于資金能否長期留在鄉村,成為撬動產業發展的支點。

  眾所周知,在農村發展特色產業,一個難題就是投入大、風險高、收益慢,資金不足一直是困擾農村產業做大做強的根源性問題。而“資金變股金”,將社會各界閑散資金力量形成合力,扭成一股繩,解決資金單打獨斗的局面,為破解資金難找到突破口。

  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重慶農村“三變”改革集體經營性資產13.4億元,撬動社會資本27.1億元,為鄉村產業的發展壯大注入強勁動力。比如,沙坪壩整合各級財政資金2428萬元,撬動社會資本3000萬元、集體資金500萬元和村民自有資金200萬元投入到“三變”改革;綦江統籌財政資金5205萬元,634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其中,形成股金1.9億元……

  這些“聚沙成塔”的資金,首先以“股金”的形式注入到各大生產型企業,為農村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進一步夯實基礎。

  比如,綦江安穩鎮安穩村牽頭,聯合觀音村、召臺村等籌資300余萬元成立重慶市綦江區鴻強食品有限公司,發展種養結合、屠宰加工、羊肉美食、全網銷售的安穩山羊全產業鏈,2021年村集體實現經營性收入400萬元;趕水鎮麻柳村拉動新爐、雙龍、洋渡和龍滄4個村集體組織投資100萬元,統籌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利用閑置用地新建泡菜廠,引進奇味佳食品公司聯營合作,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市場優勢和村集體帶動農戶種植優勢,把趕水草蔸蘿卜產業做大做強。

  又如,南川金花村將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50萬元、試點資金100萬元打捆入股重慶市巨昌農業有限公司,按照6%的固定比例進行分紅,每年分紅9.5萬元。此外,按照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相關規定,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以財政補助資金一定比例在企業配股,每年還可實現配股收益2.58萬元。

  除了將資金直接入股生產型企業,梁平還創造性將資金入股到金融保險公司,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以設立擔保基金、貸款貼息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

  據悉,梁平財政出資2700萬入股重慶市農業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成為第2大股東;出資1.77億成立梁平興農融資擔保公司,基本解決區農業經營主體涉農貸款需求;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1000萬元,堅持每年安排500萬元用于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承保生豬收益、梁平柚收益、水稻制種等險種,年保險額度6.5億元……

  有了資金保障和保險兜底,截止2021年梁平集體經濟組織共持股1.3億元,每年可分紅520萬元,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達1.1億元。

 

▲4月10日,南川區興隆鎮金花村村民在采摘白茶。瞿明斌 攝/視覺重慶

農民如何變股東

  “三變”改革的目的,是要讓農民實現有活干、有錢賺、富起來。

  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重慶農村“三變”改革使355萬農民成為股東,試點村人均增收達510元,農民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紅利。

  需要指出的是,農民之所以長期以來收入微薄,很大原因在于其力量分散和弱小,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而“三變”改革通過散戶整合,讓農民深度嵌入產業鏈,形成利益共同體。也就意味著,實現“農民變股東”后,村民不僅是農民,也是產業工人,還是企業股東,與“全產業鏈”牢牢聯結在一起,讓農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來。

  在沙坪壩,5.5萬農民入股變為股東,形成創業創新基地4個,創造就業崗位600個,農民股東就近務工年收入達到2000萬元。豐文街道三河村,改革前村集體年收入不足1萬元,開展農村“三變”改革后,2021年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人均分紅6015元。

 

 

  在南川,金花村萬余畝產業基地,涉及800余戶3000余人,農戶每年實現土地收益305萬元,農村閑置勞動力參與基地務工,每年實現務工收益525萬元,農戶作為村級股份經濟聯合社股東,每年實現股東分紅43多萬元。此外,鳴玉鎮中心社區統一開發打造稻香漁歌示范基地,2021年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經營收入140余萬元,為108戶農戶實現二次分紅8.48萬元,還通過務工、旅游服務等收入達30余萬元,實現財產性增收。

  在綦江,全區累計18965人次由農民變股東,比如中峰村367戶農戶以700畝土地入股特色產業,其中58戶入股100畝建設印子山蜂園,每年每畝保底分紅400元;147戶入股300畝發展中藥材蜜源種植基地,每年每畝保底分紅200元。此外,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勞務公司193個,有效盤活農村勞動力市場,2021年實現經營性收入7900萬元,帶動就近就業5500余人,增加農戶務工收入1830萬元。

  以產業為平臺,以股份為紐帶,“三變”改革正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構建起農民參與的利益共同體,有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農村持續發展、農民穩步增收,讓鄉村實現美麗嬗變。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