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場鎮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發布時間:2021-08-30 09:50:43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村民在參觀文化墻。    胡糧燕記錄丈量數據。 記者 李崎君 攝  ■ 記者 李崎君
  

  

 

  村民在參觀文化墻。

  

 

 

  胡糧燕記錄丈量數據。 記者 李崎君 攝

  ■ 記者 李崎君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太平場鎮以黨史學習教育為主題,設計了一條展現太平場鎮文化的紅色線路,拍攝了一部太平場鎮真人真事改編的微電影,創作了一首號召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的歌曲,雕刻了一面展現太平場精神的文化墻,為老百姓做了一系列民生實事……

  “實”字當頭 服務群眾

  “正面9.84米,側面9.49米。”近日,在太平場鎮橋頭社區16組,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農業園區規劃和自然資源所駐太平場鎮工作人員胡糧燕在丈量村民張宗榮新建房屋的面積。

  “以前老百姓辦理房產證,要到區不動產登記中心登記、交資料、領證,來回多次,費時費力,十分不便。”胡糧燕介紹,為了方便群眾,規資所將不動產權窗口前移,到老百姓家里上門服務,現場丈量、收資料、完善資料,讓老百姓少跑路,不出鎮就能拿到房產證。

  在三星村1組三星橋附近,有一處路面由于經常被重車碾壓出現沉降,每到雨天就容易積水,村民行車、出行受到影響,村委會在了解情況后,立即購買材料對路面做了修復,如今已改造完畢。“群眾事無小事,在聽到村民的反映后,村委會就出資購買了石子、砂漿,并請人對路面做了修補。”三星村黨支部副書記韋若愚說。

  將幫小忙、解小憂、辦小事落在細微處,這是太平場鎮鎮村干部的做事準則,“實”字當頭,辦好小事,服務群眾,更是太平場鎮做好民生實事的基本要求。

  紅色底蘊 文化魅力

  “生態太平,淺丘深陵。人文太平,景勝文興。興業太平,物豐人勤。”在橋頭社區,有一面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太平場賦以及太平場鎮十二景的文化墻,豐富的內容常常引得過往人員駐足觀看。

  中壩村4組村民郭仁進外出打工多年,回鄉后在附近開了家餐館,閑時他總愛到文化墻看看。“雖然我是太平場人,但是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對太平場并不算特別了解,通過文化墻,我才進一步了解了太平場鎮的歷史文化底蘊。”郭仁進說。

  為了充分展示太平場鎮的文化,太平場鎮還設計了一條從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區目前發現有年代題記的唯一東漢崖墓——雷劈石崖墓群開始,經修建于清光緒十二年、三跨木結構廊橋——太平廊橋,再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王化洪烈士陵園的太平場鎮紅色線路,整條線路不僅有歷史沉淀的紅色記憶,還有著秀美大氣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人文風情。“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相互結合,可以讓紅色旅游線路既有意義又美麗。”太平場鎮黨委副書記王云中說。

  軍旅特色 鄉村振興

  眼下,太平場鎮正加快推進軍旅文化特色小鎮建設,小鎮有機融合鄉村振興與旅游發展,以軍事實景旅游為特色,“我們努力使太平場鎮成為觸動群眾雙擁共建情懷的先行鎮、帶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先鋒鎮、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示范鎮。”太平場鎮副鎮長趙品銀說,他們將積極引導群眾辦民宿、做手工、干三產,推動群眾穩定增收,圍繞軍需保供,持續提升蔬菜水果種植和畜禽、淡水魚養殖等產業升級,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鄉村活力。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