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程師三十二年“歷險尋杉”:發現“植物大熊貓”有多難?
發布時間:2021-08-09 09:09:04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周洪艷在重慶南川金佛山對野生銀杉進行掛牌監測(2018年7月19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重慶
  

  

  周洪艷在重慶南川金佛山對野生銀杉進行掛牌監測(2018年7月19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重慶8月5日電(記者 王金濤 李曉婷 周文沖)背上干糧,穿上膠鞋,上山。

  周洪艷的工作如大海撈針。她要在莽莽林海中,尋找一種三百萬年前的植物——銀杉。

  銀杉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自然繁育困難、數量稀少,被稱為“植物大熊貓”。在重慶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種來自遠古的植物找到了庇護之所,數百株野生銀杉從第四紀冰川期延續至今,隱藏在金佛山的21座山峰之中。

  53歲的保護區工程師周洪艷,32年來,負責監測保護區珍稀野生動植物種群的消長變化,銀杉是重中之重。“每一株銀杉我們都要找出來,保護起來。”周洪艷說。

  七月,金佛山中樹蔭蔽日。膠鞋踩在滿地的落葉上,發出沙沙聲響。周洪艷腳步輕快,額頭滲出汗珠。

  除了雨天,一個月中至少半個月,周洪艷都要進山,一走就是一整天。山里沒信號,無法架設攝像頭遠程監控。為了及時了解銀杉生長狀況,周洪艷就靠“土辦法”——走到銀杉跟前,看個真切。

  走到跟前絕非易事。在金佛山,野生銀杉多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陡峭山脊和懸崖邊上,無路可達,周洪艷手腳并用,撥開層層密林,攀上近乎垂直的崖壁。

  “以前工作環境艱苦,科研手段也不先進。”周洪艷回想當年,“坐兩個小時大巴,再走一個小時才能到單位,每月只能回一次家。夜里森林鳥獸聲駭人,都不敢上廁所。”

  考慮到野外工作危險,起初周洪艷被安排在后勤保障部門,她笑稱自己為“伙食團長”。“那時有什么工作我就跟著去。”年輕的周洪艷常跟在一行男同事身后穿梭于林海,“既是幫忙也是學習。”

  漸漸地,周洪艷在林子里越走越快,越走越熟。對她來說,山中尋杉就像一場充滿樂趣的探險之旅。她說,自己喜歡上山,“做什么事,如果喜歡就輕松。”

  從當年青澀稚嫩的“小女生”到現在保護區里的“大姐大”,周洪艷從沒覺得“女性”是她的標簽,也并不得意于自己獲得的獎項和榮譽。“我只是個喜愛研究植物的保護工作者,我最大的收獲是我的工作成果。”周洪艷說,“研究植物,就要扎根在山里,耐得住寂寞。”

  如今更多女性工作者投入保護工作。“以前只有我一個女性,現在基地半數都是女性,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周洪艷說,“有國家政策做后盾,科研環境不斷改善,讓更多女性走入銀杉保護基地。”

  走了一個多小時,周洪艷終于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三年前,她在老龍洞一株野生銀杉附近發現了10多株野生銀杉幼苗,當時苗上只有三片葉子。

  “長勢不錯。”周洪艷蹲下身,輕輕拉出卷尺。一株幼苗細長的葉片四散開,像一只綠色蜘蛛伸出的腳。

  “就是長得慢。”周洪艷說,三年了,還只有七八厘米高。野生銀杉幼苗不容易存活,幾乎每個月,她都要來看看這些新生命。

  2020年10月,周洪艷牽頭完成了重慶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三次野生銀杉調查,徹底摸清了金佛山上所有野生銀杉信息,保護區現存1米以上野生銀杉共572株。除了15株長在懸崖上的銀杉,周洪艷給每一株銀杉都掛上了牌子。

  更多的保護著眼于未來。每年銀杉掛果季,周洪艷和同事們從野外采回銀杉種子,人工繁育出幼苗后,再移歸自然。“以前我們沒有任何可參考的人工繁育經驗,全憑大家的反復實驗,現在我們有技術、有條件、有保障。”周洪艷說。重慶市林業局和金佛山所在的南川區也大力支持銀杉人工繁育。目前,金佛山珍稀植物繁育科研基地已累計人工繁育銀杉幼苗3000余株,1000余株銀杉幼苗已經回歸野外。

  下山路上,周洪艷一邊走,一邊對銀杉輕聲抱怨:“你們為什么都長在山脊上?你們知不知道,這路有多難走啊……”

  (參與采寫:王曉曈)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