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來南考察時接受我區媒體采訪。 資料圖片

袁隆平題字“南川米好”。
■ 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十分震驚、意外和悲痛。”5月22日下午,電話那頭的宋敏聲音有些低沉,他回憶起了自己與袁老的幾面之緣。
宋敏是南川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水稻高產技術推廣是其工作重要內容,“這些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有兩次讓我印象最深刻。”
第一次是2014年。南川區農業系統去湖南懷化市溆浦縣橫板橋鄉高產攻關基地,考察學習超級稻高產攻關示范片的技術和經驗。“當時基地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袁老也會到基地來指導,我們一聽就興奮不已。”宋敏說。
讓他沒想到的是,袁隆平聽說他們來自重慶南川,尤其是聽到宋敏也是和自己一樣畢業于西南大學后,也有些激動。
正是在這次會見中,南川爭取到了第五期超級雜交稻百畝高產攻關示范片的名額。臨走時,袁隆平還拿出一袋米,送給了宋敏。
第二次是2015年8月10日,在重慶參加活動的袁隆平,來到了南川。宋敏回憶,那一年袁隆平已是85歲高齡,但他仍舊保持著一貫的風格,穿著簡單樸素的方格襯衣,步履穩健,一下高速就直奔東城街道三秀社區第五期超級雜交稻百畝高產攻關示范片。
該示范片占地100畝,示范品種為“超優千號”,是袁隆平在第四期超級稻的基礎上,通過“擴庫、增源、多抗”等技術手段,親自選育的具有超高產潛力的第五期兩系秈型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16噸/公頃(1067公斤/畝)。
“袁老興致很高,他一邊興致勃勃地參觀雜交稻示范基地,一邊與農民和本地專家交流。”宋敏說,“當他聽到示范片的穎花數(即谷子)達到每畝4000多萬時,顯得非常高興,并表示了肯定,認為‘在南川這樣的溫光條件下,能達到這樣的數據,已非常不錯’。”
現場參觀后,袁隆平為南川米欣然寫下“南川米”“袁隆平題”“二〇一五、八、十”三行字。
當天的午飯準備的是金佛山優質大米,這種大米粒細體長、形狀似梭、質白如玉、米色透明,煮出的米飯綿柔甜香、清爽可口。袁隆平吃完一碗米飯后連說“好吃”,并好奇地詢問南川米的生產環境、種植技術等情況。
隨后,袁隆平拿來此前他題的字,提筆在“南川米”后面加了一個“好”字。
“這個肯定,對我們觸動很大。”宋敏激動地說。
一個多月后的測產中,專家組選取了有代表性的高、中、低產量田塊各1塊進行機收。經測產,三塊水稻的平均畝產達到950.5公斤,其中,高產田塊平均畝產突破1006.7公斤,這是當時南川優質雜交稻畝產量的近兩倍,這讓南川農業人對種出高產優質稻有了更堅定的信心。
(原載《重慶日報》5月23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