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五一”期間,南川區金龍村村民游紹倫忙得團團轉:自家的農家樂顧客盈門、客源不斷,他還參加了村里的黨員志愿服務隊,入戶衛生檢查、村風風貌評比、夜間安全巡邏,樣樣不落。
金龍村以前人均收入僅能解決溫飽,村容村貌“臟亂差”、產業項目推不動、黨員踩著飯點來開會。
2016年9月,村支書羅春蘭走馬上任后,針對村民、黨員反映的問題,推出了“五小”微治理工程,村容村貌逐漸發生了改變。
黨員干部形象差,怎么辦——開展“小評比”,搭建鄉村治理“大舞臺”。村干部要比作風、比落實、比作為,黨員要比奉獻、比服務;變單向評比為雙向評比,黨員主動性大幅提升。
黨員服務群眾時間少、和鄉親距離遠,怎么辦——點亮“小紅星”,積攢鄉村治理“大能量”。以村黨支部為龍頭,組建政策宣傳、義務監督、清掃保潔、安全巡邏、搶險救災5支黨員志愿服務隊,為村民提供“星級”服務。
村民衛生習慣差、文明意識弱,該咋辦——吹響“小喇叭”,譜出鄉村治理“大樂章”。鄉村小喇叭里設置紅黑榜曝光臺,身邊人播報身邊事,在茶余飯后的笑談中調侃不文明行為;“新鄉賢”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引導村民立家訓家規,貼到每家每戶墻上。
雞毛蒜皮釀大禍、咫尺鄉鄰難和睦,怎么解決——辦好“小診所”,共享鄉村治理“大和諧”。村里的“法律小診所”將“望聞問切”演化成接診、出診、會診、輔診、義診的“五診”服務,成為群眾了解政策法律的“信息庫”和化解矛盾的“疏導站”;專門聘請法律顧問,培養了10名法律明白人。
青壯年外出打工、家中平安讓人犯愁,如何破解——編織“小網格”,構建鄉村治理“大平安”。與通信網絡公司合作,實現公共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20名黨員輪流夜間巡邏,增加群眾安全感。
如今走進金龍村,灰瓦白墻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雞鴨在柵欄里圈養著,屋門口擺放著垃圾分類箱。“五小”工程不僅讓金龍村的村容村貌變美了,種養能人也被吸引而來,一大批產業發展、興旺起來。
金龍村先后建成1000畝有機香米、1000畝藍莓、1000畝蔬菜、1000畝花木4個種植基地;高標準改造農田3000畝,建成兩萬平方米的農業體驗采摘園;圍繞“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招商落地企業13家、特色民宿1家,其中有5家龍頭企業。
(原載《重慶日報》5月11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