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川區政務大廳甘昊旻 攝

稅務工作人員為辦事群眾講解辦稅服務手機操作流程 甘昊旻 攝

南川區公安局整合戶籍、身份證、出入境、車管和其他行政許可職能,全部入駐政務大廳甘昊旻 攝

政務大廳推行手機掃碼,方便辦事群眾

群眾通過政務服務排隊叫號系統自助排隊辦理業務 甘昊旻 攝

政務大廳以“黨建+項目快審流水線”為抓手,做到黨務、政務與服務三位一體深度融合 陳姍 攝
辦理政務服務事項118.45萬件,即辦件率89%、辦結率100%,群眾滿意度96.66%,企業開辦全流程縮減至1個工作日,施工許可、竣工備案等事項均當場辦結……
近年來,南川區堅持“黨務+政務+服務”工作機制,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用干部的“緊張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指數”、地方的“發展指數”、政府的“信任指數”,持續改革創新,打通政務“堵點”,化解企業“痛點”,解決群眾“難點”,不斷提檔升級政務服務,積極營造近悅遠來的一流營商環境。
去年,南川區政務大廳榮獲全國政務服務優秀單位“模式革新金雷獎”、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十佳創新案例”,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改革創新 再造流程讓辦事更快捷
“真沒想到,材料交過來,當場就辦好了施工許可證,效率如此高。”前不久,當南川某公司負責人張慶民一身輕松地走出南川區政務大廳時,他看了看時間,前后用時不到兩個小時。
以便民利民為出發點,讓群眾少跑腿,提高辦事效率,是南川區政務大廳提升服務效率的根本目標,也是南川政務服務高效優質的生動折射。
作為“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南川區政務服務辦在全國率先推行介于行政服務中心和行政審批局之間的第三種“審批+服務”模式,切實打通群眾辦事“最后一公里”。
“該模式主要針對因部門之間政策壁壘,造成群眾辦事難而‘量身定做’的。”南川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主任姚濤介紹,具體做法是,遇到部門之間政策“打架”,都有理但造成群眾辦事難的情況,由區政務服務辦牽頭召集相關部門召開專題協調會,以出臺會議紀要的方式,針對不同問題共同制定新的辦事路徑,使群眾能夠辦成事。去年,南川區共形成“會議紀要”10份,規范、解決各類高頻問題46項。
這一“審批+服務”模式探索案例,獲評全國政務服務優秀單位“模式革新金雷獎”。
不僅如此,為提高相關部門服務意識,解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頑疾,南川區還從制度入手,開展了“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活動,以具有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職能的近100個科室作為評議對象,共設置了“冷、懶、推、亂、貪”5項指標,讓人民群眾成為基層部門科室的“閱卷人”,每季度評出10個最難辦事科室,用干部的“緊張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指數”、地方的“發展指數”、政府的“信任指數”。截至目前,該活動已持續評議16次,談話提醒分管領導137人次、約談科室負責人42人次。
除了給壓力,“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還注重評議整改。評議結束后,相關部門會組建暗訪督查組,采取模擬辦事、隱蔽拍攝、電話咨詢、走訪群眾等方式,對被評議科室和評議前10科室報送的問題整改情況進行暗訪督查,確保問題得到全面徹底的整改。2020年,南川區“‘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行政權力監督機制”榮獲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命名。
此外,南川區還進一步優化完善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立健全網上政務服務機制,大力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形成網上審批大廳與實體政務服務大廳有機結合,實現線上線下功能互補、融合發展。目前,全區各部門已上線政務服務事項5121項,上線率達100%;各鄉鎮(街道)上線政務服務事項6074項,上線率100%;全區政務服務行政許可事項網上可辦率提升至89%;行政許可事項承諾時限較法定時限平均減少81%以上。
這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大大提高了南川區行政服務的效率和滿意度,2019年南川區政務大廳榮獲全國優秀政務大廳“服務優化獎”。
整合資源 “一窗綜辦”讓辦事更便利
走進南川區政務大廳,區別于不少地方按部門為單元進行窗口設置的現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10個“一窗綜辦”無差別綜合窗口和9個分領域綜合窗口。
“以往辦事窗口是按部門為單元進行設置,由于每個窗口辦理的業務類型不同,辦件量往往有很大的差別,窗口之間存在忙閑不均的現象。”姚濤介紹。“一窗綜辦”是按不同需求進行主題分類,消除了窗口所屬部門和事項領域區別,實行多部門多事項無差別受理,企業群眾辦事可以在任意一個無差別綜合窗口進行辦理,而經濟、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則按照“一窗受理”運行機制,劃分為前臺受理區、后臺審批區、統一出件區等服務區域,實行分領域受理。
單位間的窗口“壁壘”打通后,每個綜合窗口的工作人員就是名副其實的“全科醫生”,進一步整合了政務資源,實現便民利企的目的。
南川區公安局還在全市率先將審批服務職能全部入駐大廳,整合戶籍、身份證、出入境、車管和其他行政許可職能,配備民警和輔警共20人,將85項戶政業務由三級、二級審批優化為現場辦結,并增設公安7×24小時自助服務專區,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居民身份證自助辦理領取、臨時身份證明出具、出境自助簽注、車管業務辦理及違章處理等事項。
由此,南川區“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全面落實,真正實現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創新和完善行政審批服務模式,構建起了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一站式收費、效能監察“四位一體”政務服務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南川區還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大廳金融街”,引進7家銀行入駐政務大廳,讓銀行在大廳擺擂臺、比政策、比服務、比效率,實現1家企業同時與7家銀行談判的先例,融資變被動為主動。去年,“大廳金融街”還增設了首貸續貸中心和法律、會計、保險服務。
同時,南川區在全國率先搭建“企業開辦+銀行開戶+融資辦理+政策宣傳+落地咨詢”融合平臺,將開辦企業與大廳金融街深度融合,銀行工作人員全面融入到企業開辦過程中,為申請人提供開辦企業代辦、銀行開戶、融資等各類業務受理,破解企業特別是小微市場主體融資難題,持續提升開辦企業的效率。去年,7家入駐政務大廳的銀行為182家企業放貸1.52億元。
南川區還與四川資陽、都江堰和貴州道真等地簽訂政務服務戰略合作協議,設立“跨省通辦”窗口2個,推進“跨省通辦”工作,以及梳理“一窗綜辦”政務服務事項1303項、“一件事一次辦”事項166項,并即將推出第二批50項“一件事一次辦”,區公安局支持劃轉20名聘用制人員到政務大廳,成為綜合窗口專辦人員;政務服務辦電子政務科全科室4名工作人員,全部下沉至綜合窗口,在一線體驗接件、辦理全過程,收集綜合窗口運行過程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改進,全力推進綜合窗口運行更暢、服務更優。
統籌監管 “黨務+政務+服務”助力發展
在南川區政務大廳,“有困難找黨員”的標牌隨處可見。
“我們政務服務水平提升的背后,‘黨務+政務+服務’深度融合是其鮮明特點,并成立了社會投資項目快審流水線臨時黨支部。”姚濤介紹,在優化政務服務中,南川區政務大廳充分發揮黨建“龍頭”引領和黨員團員在審批服務中的示范帶頭作用,設立黨員團員示范崗,并規定了不遲到、不推諉、不聊天、不吃拿卡要和要亮身份、爭第一、亮黨徽等“十要十不”鐵的紀律。
大廳還制定月度數字化管理考核辦法,將20多項服務要求按100分考核,每月扣分15分被約談,連續3個月扣分15分就要退回原單位。
如今,在政務大廳,一個黨員就像一面旗幟,只要有群眾來辦事,馬上就有黨員熱情接待。其中,臨時黨支部成立以來,累計服務項目100余個、召開專題服務會20余次,解決實際問題70余個,有效地推進了南川區社會投資項目的建設和投產。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南川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主城都市區的起步之年。隨著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南川正日益成為企業投資興業的熱土。今年2月,在2021年一季度招商引資項目云視頻簽約儀式上,總投資為208.6億元的27個項目落戶南川,涉及工業、文旅康養、中醫藥、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多個領域。這些項目既有補鏈條、強支撐的產業類項目,又有打基礎、惠民生的保障類項目,必將為南川區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注入新活力。
接下來,南川區將進一步推動“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縮短辦理時間,降低企業稅負、提高服務水平,為企業辦好事,讓企業好辦事;優化政務服務,進一步構建智慧化、標準化政務服務體系,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補齊差距和短板,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強化人財物保障、強化考核監督、強化宣傳引導,積極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創造條件,打造全國一流營商高地。
王靜 劉廷
圖片除署名外由南川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提供
(原載《重慶日報》3月9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