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 堅持民為本 法治惠民生

南川區人民法院與保險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數據顯示,2020年,南川區群眾安全感達到99.5%,政法隊伍滿意度、司法公信力分別達到98.27%和98.36%。
高分背后,是南川區堅持把“百姓至上”理念貫穿于社會治理全過程,堅持民生為本,激發社會活力,以法治智慧和法治力量保障區域高質量發展。
順民意
引入商業保險參與社會治理
南川區居民李某借給朋友謝某5萬元,多次催要無果后,李某將謝某告到法院,向法院申請訴訟保全。由于沒有財產可供擔保,在法院的建議下,李某向保險公司購買了執行保全險。法院隨后凍結了謝某名下的5萬元銀行存款。官司贏了,李某順利拿回了自己的借款。
執行保全險是南川區人民法院的“綜治保險”之一。這一險種不僅破解了“申請執行人無擔保物、擔保物核查時間長”等難題,而且還極大提升了執行保全工作效率。推行一年多來,南川區已有500余人投保執行保全險,執行保全金額近3.9億元,執行保全辦理平均時限從7個工作日縮短到3個工作日以內。
將“綜治保險”引入南川,是南川區進一步深化平安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南川區一改以前政府單一化進行社會治理的局面,通過引入商業保險,將政府引導與市場手段相結合,將社會問題同保險補償相結合,統籌事前防范和事后補償,健全社會風險轉移機制和社會保障救助體系,破解了基層治理中法院“單打獨斗”、法律政策空白難題,極大提升了社會治理的效能。
南川是全市首個引入保險參與司法執行工作的區縣。在南川區人民法院,還設立有專門的保險服務中心,開展駐點服務。利用保險杠桿效應服務司法實務,切實緩解了當事人經濟負擔、化解了執行風險、有效保障了當事人利益。
比如執行懸賞險就是以保險懸賞形式找人找物。在執行中引入懸賞保險,投保人僅需繳納懸賞金10%的保費即可撬動最高5萬元“找人險”和最高20萬元的“找財產險”。
截至目前,南川區線上線下發布執行懸賞公告21期187人,55人迫于誠信和輿論壓力投案履行。經群眾舉報成功強制拘傳11人,執行到位金額640余萬元。
通過引入商業保險,法院不再“單打獨斗”。
2019年5月,南川區委政法委牽頭,將“綜治保險”引入南川作為一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民生工程擺上工作日程。
在政府主導下,南川區出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險方案》,保險公司開發出“基礎保險”“特殊人群保險”兩款綜治保險方案,共涉及擁擠踩踏事故責任、高空墜物造成的人員傷亡、見義勇為等13項保障內容。目前,該區34個鄉鎮(街道)實現參保全覆蓋,受益群眾達68.7萬人。
有了“綜治保險”作保障,當治安、安全、穩定問題出現后,追究當事人責任仍不能解決的,就可由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主體直接參與問題調處,以保險賠付的方式推進問題解決。
“綜治保險”的引入,還破解了部分法律政策空白的難題。
據介紹,南川區有電動自行車2萬余輛,駕駛人多數來自中低收入家庭,車輛沒有買第三者強制保險,也沒有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針對這個問題,南川區公安局會同保險公司,對全區電動自行車實行登記、核發臨時信息牌和強制購買電動自行車第三者責任及乘坐意外保險。目前,該區共預登記超標電動車辦理保險18574輛,登記注冊、辦理保險合標電動車1000余輛。
為民生
“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激發
社會活力
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關鍵在做好群眾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何在基層工作中更好地維護群眾權益,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南川區堅持問題導向、民生導向,于2020年在社會治安重點地區探索開展了“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模式,極大提高了鄉鎮(街道)、社區和群眾的參與積極性。
社區吹哨,首先是要摸清群眾需要。為此,南川區委政法委牽頭,會同鎮街、區級部門,把脈詢診探“病因”、開門問診尋“醫案”、集體會診定“處方”,一地一策制定整改措施。
區公安局、區城管局等深入4個社區實地踏勘交通秩序、環境衛生、市場秩序、監控建設等情況,分析治安防控體系薄弱環節,形成28項整治工作問題清單。針對這些清單,通過召開群眾座談會、小區業主代表會、發放問卷、入戶走訪等形式,全方位收集到群眾意見建議106條。根據收集的問題建議,相關部門最終綜合研判形成涉及交通、消防、衛生等七大領域的36項具體整治項目。
為推動問題解決,南川成立了社會治安重點地區排查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建立起項目聯絡人制度、聯席會議制度,各責任單位對照整治項目清單,逐一進行任務分解,落實責任領導、責任人,倒排時間表限期完成。截至目前,已累計為社區協調解決路燈安裝、監控加建、道路改造、標識增設等實際問題28個。
“以項目為牽引,充分調動了基層干部和群眾參與整治工作的積極性,既有力推動整治工作開展,又提高了群眾對整治工作參與率、滿意度。”南川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比如為加強巡邏防控,幾個鎮街整合了700余名物業保安,試點“夜貓子巡邏隊”和重點地區治安巡邏隊,與公安巡邏互為補充,大大提高了幾個地區的安全指數。
在整治過程中,南川區委政法委全程邀請群眾對項目建設、秩序整治等工作進行監督,現場聽取群眾對整治工作的意見、建議,及時對部分項目建設和整治工作開展的細節進行調整,大幅提高了群眾對整治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度。
同時,結合整治不斷推動共建共治。比如建立有獎舉報、等級情報信息獎勵等制度,發動群眾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舉報,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體民情
智能化成果推動平安建設
去年6月,在境外務工的合溪鎮村民王某打算回家。在利用大數據進行前期排查和建立臺賬的基礎上,合溪鎮黨委書記張秋明第一時間得知了消息,便一直與王某保持聯系,叮囑他一路上做好個人防控。王某回到家中進行居家隔離后,張秋明又按照“四到位”原則,有力度有溫度開展居家醫學觀察。最終,王某安全解除隔離。
事實上,南川區守住全市唯一一個“零確診”區縣的戰果,智治支撐的作用一直功不可沒。
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南川區依托大數據進行重點人員篩查,與交通車輛、酒店住宿等數據碰撞,精準核查重點關注人員3000余人次,極大提高了社區排查工作效率。
同時,在非主干道出入通道,新建設安裝、聯網應用公共視頻監控鏡頭100余個,采取“鼠標站崗+視頻巡邏”的方式,有效管控重點人員,助力排查管控。
關注民情,南川區將智能化建設的成果還拓展到了平安建設的方方面面。
建成空地一體化應急通信技術與集成應用示范項目,用于搶險救災、高空搜救、突發事件處置等。建成三級互聯網信息監控中心,24小時開展網上巡查導控。
在網格化服務管理方面,自主研發了南川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基礎信息網上全錄入、辦事服務網上全管理、工作過程網上全監督、責任目標網上全考核。探索職能部門延伸網格服務管理事項“費隨事轉”制度,讓網格真正成為社會管理與服務的基本單元和組織節點,從而實現了區級部門推諉扯皮現象明顯減少、信訪總量明顯減少、可防性案件明顯減少,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快速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群眾安全感明顯提高的“三減三提高”目標。
智能化手段也被廣泛應用到了農村地區。比如在大觀鎮,新建了100多個視頻監控鏡頭,聯網應用視頻資源300余路,縱深推進人臉識別、人群聚集、人車布控、車案分析、人車伴隨等實戰應用,群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與通信網絡公司合作,鼓勵、引導群眾參與“視頻監控進千家萬戶工程”,提升了農村地區視頻監控覆蓋率。
智能化的助力,拓寬了現代治理新路徑,也筑牢了平安建設的新體系。
王靜 劉廷
圖片由南川區委政法委員會提供
(原載《重慶日報》3月4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