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化村 :生態茶鄉 幸福農化
發布時間:2021-01-08 09:35:51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農化村集中連片打造的生態茶園。    農化村不斷推進危舊房改造,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農化村網上商店把村里的農產品賣向全國各地?! ∮浾?羅苑瑜 文 甘昊旻 圖  初冬時節的乾豐鎮農
  

  

 

  農化村集中連片打造的生態茶園。

  

 

  農化村不斷推進危舊房改造,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農化村網上商店把村里的農產品賣向全國各地。

  記者 羅苑瑜/文 甘昊旻/圖

  初冬時節的乾豐鎮農化村,農家小院佇立在青山綠水間,晨起的暖陽驅走冬日嚴寒,房前的小廣場上,村民們有的三三兩兩拉著家常,有的在健身器材區鍛煉,眼前的畫面溫馨又舒適。

  幾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模樣。因為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村里產業基礎差,村民平均收入低,年輕人大多選擇遠走他鄉謀生,老宅成了空巢,村子貧困又潦倒,入列重慶市級貧困村。

  轉機出現在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區檢察院、區城投集團等單位與農化村結成幫扶對子,派出駐村工作隊定點、定人進村開展扶貧工作。建房、修路、育產業……2019年,全村建卡貧困戶54戶、160人全體實現脫貧摘帽。幾年間,農化村還陸續獲得“綠色村莊”“鄉鎮振興示范村”等稱號,昔日的貧困村正上演著一場美麗的蝶變。

  危房變安居

  貧困群眾住房有保障

  這天一早,家住農化村的盛傳兵就忙活了起來,因為當天家里要來客人,他和妻子提前就忙著打掃家里。盛傳兵家是一棟兩層高的磚房,一層主要用來堆放農具和糧食,二層做了裝修,布置了家電和沙發。

  “如果不是扶貧政策好,我家恐怕到現在都還住著破爛的老房子。”盛傳兵家因病致貧,2014年被納入建卡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在走訪中了解到盛傳兵一家還住著年久失修的木架房,房屋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盛傳兵無奈地說:“我們也想修新房,可實在是拿不出錢來。”

  駐村工作隊把準了盛傳兵的心病,及時為他傳達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他申請了建房補貼,還幫他聯系了施工隊和建筑材料。在大伙兒的幫助下,盛傳兵一家在2016年順利住進了新房。

  在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之初,像盛傳兵一家這樣住著危房的困難群眾不少,“道路塵飛揚,低矮土坯房”的場景在農化村隨處可見。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幫助住房無保障的困難群眾改房、建新房,成了駐村工作隊的首要工作。

  貧困戶郭安華老房危舊,可因為貧窮一直沒有勇氣建新房。駐村工作隊三番五次上門給他做工作,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鼓勵他勇敢面對生活。郭安華終于松了口,可因老宅基地位置太過偏僻,郭安華想把新家建在離主公路近一點的地方。駐村工作隊又幫他選新址,落實土地置換等問題。

  2015年以來,農化村強力推進農村C、D級危房改造,共計實施205戶危房改造。

  荒山成茶園

  產業發展動力足

  入冬以后,大多莊稼地已進入休眠期,可農化村的田間地頭仍然郁郁蔥蔥,一樁樁茶苗正發著嫩芽,整齊有序地排列在田間地頭。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羅友平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村的茶旅融合項目,也是南川唯一的綠茶育苗基地。”

  “首批栽種的茶苗,明年就能采茶了。”羅友平說,在這片茶園里除了有綠茶育苗基地,還有幾百畝的成片茶園。

  乾豐鎮是有名的茶葉產地,可農化村只有少數村民種了一些零星茶樹,除此之外,村里也沒其他農業產業。“要想脫貧有勁頭,發展產業是基礎。”農化村村支兩委決定依托乾豐茶葉的基礎做大做強茶產業。

  由于產業基礎薄弱,村民大多外出務工,發展產業首先得解決“誰來種”的問題。為此,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一道組建了臨時招商組。通過廣泛發動村民積極性,與在外務工村民反復溝通,最終成功引進了重慶乾葉豐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于2018年投入150萬元,流轉土地420畝,集中連片打造茶園200畝,并在區農業農村委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建起了我區首個綠茶育苗基地。

  “茶苗基地是村里的扶貧產業,優先考慮讓貧困戶、低保戶等貧困群眾先就業。”羅友平向記者介紹,村支兩委在與公司洽談之初就提出條件,基地在招工時優先解決貧困戶,流轉土地也優先照顧貧困戶。

  如今,在茶苗基地里務工的均是村里的貧困戶、低保戶和留守老人。“基地需要人我們就來賺工錢,不忙的時候我們就回家種莊稼,務工務農兩不誤,收入還增加了不少。”貧困戶陳永蘭今年64歲,從去年茶苗基地開建以來,她就和老伴在基地務工,領起了工資。

  經過幾年的發展,綠茶育苗基地已經成功試種,并完成了移栽,茶園里的茶苗也長勢喜人,連年采摘。看著村里的茶葉產業有了起色,村民們也坐不住了。在外多年的蔣民云回到村里,想要在茶葉種植上大干一番;村民皮中志不僅擴大了茶園規模,還改良了品種;還有不少村民把撂荒地都開墾出來,種上了茶苗……

  電商長駐村

  扶貧致富路子寬

  在農化村,村民除了種茶積極,養家禽的勁頭也不小。貧困戶方聯學把自家屋后的空地用柵欄攔了起來,喂了好幾十只家禽,“我從來不背出去賣,村上的自己上門來收,一斤的價格比外面還要高幾塊。”

  方聯學所說的“村上的”,是農化村網上商店,負責人就是該村黨支部書記盛娟。走進農化村電商展示廳,葛根粉、紅苕粉、綠豆等農副產品琳瑯滿目,盛娟說,農化村網店的銷量還不錯,全國各地訂單都有,有時候是根據訂單上門收,有時村民也會拿著自家的產品直接進店來賣。

  在平時走訪村民過程中,盛娟發現有的農副產品要么爛在地里,要么價格很低,好產品因為沒有對接市場成了“土疙瘩”。

  盛娟開始試著用微信朋友圈幫村民推廣農產品。土雞、雞蛋、土豆,只要村民家里有什么,她就推銷什么。漸漸地,銷量越來越好,找她訂購土貨的也越來越多。盛娟和駐村工作隊合計——開網店,把農化村的產品賣向全國各地。

  他們一邊開始學習網店經營技巧,一邊向村民講解網絡銷售的知識。最后,還在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起了農產品展示中心。

  電商銷路廣、信息發布快、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不僅產品銷量好價格也不錯,村民們紛紛嘗到了電商帶來的好處。貧困戶王治林家的大米在網店銷路很好,一斤米的價格還比賣給販子高了兩毛。這幾年,他年年都種水稻,通過電商預售,還沒等谷子成熟就訂完了。貧困戶唐科云家的雞蛋,每年通過電商能賣上1000多個。

  大伙兒都說,如今路子多,只要肯干,脫貧不愁。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