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村:“三清促三廉”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
發布時間:2025-07-28 09:00:20 來源:
新聞摘要:

  

  □ 記者 劉曉娟

  石溪鎮鹽井村的清晨,萬畝梯田泛起金浪,村民陳秀民走進“議事協商亭”,指著公示欄里的稻田認領清單笑:“以前村干部辦事像‘捂蓋子’,現在啥都亮出來,老百姓心里亮堂。”

  這生動的一幕,正是鹽井村以“三清促三廉”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鮮活注腳。從曾經的干群隔閡到如今的同心同向,這個山村用清廉打底,奏響了一曲治理振興的“變奏曲”。

  清澈思想:稻田地壩問廉干部 腳底沾泥辦實事

  “劉書記,上次反映的灌溉渠漏水問題,這兩天終于修好了!”7月的鹽井村稻田邊,村民熊國明笑著對鹽井村黨總支書記劉建紅說。

  曾經,這里的干部服務“隔著一層紙”,如今在“稻田地壩問廉”會上,村民能當面挑刺,干部當場回應。

  鹽井村以“清澈思想”為抓手,把清廉陣地建在院落里。“我們在8個院落設了‘議事協商亭’,每月開‘院壩問廉會’,干部有沒有辦實事,村民說了算。”劉建紅指著農家書屋墻上的“問廉清單”說,清單上50件村民訴求已全部銷號。

  為了讓服務更精準,村里劃分2個網格、8個微網格,21名“N力量”網格員走家串戶。“王婆婆腿腳不便,社保認證我上門辦;李大哥在外打工,家里稻田認領手續我幫著跑。”網格員趙永群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村民的“急難愁盼”。如今,全村300余件辦事零投訴,信訪量同比降了兩成。

  清新機制:庭院長掌事 村民成了“當家人”

  “我家兒子滿月,想辦幾桌酒熱鬧下……”村民王魚剛開口,“庭院長”陳志遠就擺了擺手:“小魚,村規民約里寫著呢,除了紅白喜事,‘無事酒’不能辦”。

  在鹽井村,像陳志遠這樣的“庭院長”有8位,都是村民選出來的“當家人”。過去,村里流動人口多、老齡化嚴重,“四務公開”欄成了“擺設”,監督跟不上,矛盾就容易冒頭。

  如今,這些“庭院長”帶著村規民約走家串戶,每月開“法治院壩會”,小到鄰里糾紛,大到產業規劃,都擺上臺面商量。

  “規矩立住了,人心就齊了。”陳志遠翻出隨身帶的“調解本”,上面記著今年勸止的12場“無事酒”、化解的30多起鄰里矛盾。

  最讓他驕傲的是,村里紅白理事會定下“宴席不超15桌、禮金不超200元”的規矩后,村民人情負擔平均每年減了近3000元。“以前張家辦事李家隨禮,比著鋪張,現在大家一門心思搞發展,這才是好日子!”

  清朗環境:稻花香里說豐年 清廉護航產業興

  “這鄂梨2號甜不甜?甜!更甜的是咱心里的踏實——集體帶著干,路子正,咱不怕虧!”在王官果業的梨園里,村民王易文正給游客摘梨,200畝新品種梨樹枝繁葉茂,300棵認領果樹的牌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產業振興,最怕“歪路子”。過去鹽井村想發展產業,卻因村民怕“肥水外流”不敢試。如今,“清朗環境”讓產業長出了“清廉根”。村里探索“企業+集體+農戶”模式,引進企業種優質稻、加工冷沙米,集體牽頭搞“福田水稻認領”,游客線上認養、線下體驗,一季就帶動50戶增收。

  “你看這梯田文化墻,‘鐮’字旁邊就是‘廉’字。”村民李建生指著農耕體驗園的壁畫,“咱種稻子靠鐮,搞產業靠廉——收多少、分多少,賬本每月貼在村口,誰都能看。”靠著這份透明,村里盤活閑置房打造的“溪美手工作坊”,讓留守婦女編竹籃、做土布,月收入多了兩三千;天臺山露營基地每逢周末就滿員,村民開的民宿里,“誠信經營”的牌子掛在最顯眼處。

  如今的鹽井村,冷沙大米、手工泡菜成了搶手貨,農旅融合讓村集體年收入增了12萬元,清廉風氣正變成實實在在的“致富經”。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