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川中學內,矗立著一座見證數百年歷史的明代古建筑——普澤寺大雄寶殿。它不僅承載著南川的過往記憶,更以精湛的建筑工藝訴說著古代匠人的智慧,2009年列入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澤寺大雄寶殿的歷史可追溯至更早時期。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中記載的“隆化普澤祠”,被多數人認為是其前身;也有觀點依據大雄寶殿鼎內銀錫牌記載,認為始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綜合考證,該殿始建時間應不晚于宋代,明代成化年間重修,后經多次維修,其原名“偏佛寺”,因位于縣城北約百米高地,俗稱“高寺”,后更名為普澤寺,如今僅存大雄寶殿作為南川中學校舍的一部分。
這座大雄寶殿坐北向南,為純楠木結構,建筑面積313平方米,整體呈現出明代古建筑的典型風貌——建筑形制上,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頂,抬梁穿斗式梁架,三穿用四柱。面闊三間16.4米,進深三間14.2米,通高12.5米,檐柱高7.5米,柱徑均為0.57米。
在細節裝飾上,上層施如意斗拱,橫梁坊上彩繪山水花鳥、飛禽走獸、靈芝鮮果、羽士古人、琴棋書畫等圖案,畫工精細;下層檐下施斗拱34朵,包括轉角斗拱4朵、柱頭斗拱10朵、補間斗拱20朵,均出二跳。屋頂正脊中間的錫頂為純錫鑄造,約重250公斤,頂尖呈山字形似避雷針,正脊兩端飾云紋翹角;上層為青瓦錫頂,下層筒瓦飛檐鰲角,檐端置勾頭滴水。梁上清晰刻有“天運成化九年癸巳五月吉旦”11字,印證了其重修的關鍵時間節點;素面臺基高0.74米,階梯踏道分兩級,每級高0.37米。
古時,普澤寺曾因一口明代銅鐘聞名,每當夜深人靜,鐘聲悠揚響徹南川城,加之寺院地勢高聳、環境清幽,營造出寧靜深遠的歷史氛圍。如今,雖鐘聲不再,但大雄寶殿作為不可多見的明代斗拱古建筑,其嚴謹的結構、精巧的工藝,不僅是研究明代建筑技術的重要實物,更成為南川地域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靜靜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與人文底蘊。(記者 鄧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