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曉娟
7月9日,騎龍鎮“吃又想”楊梅專業合作社的分揀車間內,工人們正將預冷保鮮后的楊梅打包發往重慶中心城區。“剛從凍庫取出來的楊梅,新鮮得像剛從樹上摘的!”工人感嘆道。
這座2024年建成的500噸專業凍庫,成為破解楊梅保鮮難題的關鍵。它不僅將楊梅保鮮期從3天延長至15天以上,更打開了產業發展的新空間。
冷鏈破局:
小梅子闖出新市場
“以前最怕下雨天,熟透的楊梅爛在地里心疼。”道角村村民李德梅說,“現在摘下來就進凍庫,錯峰賣到城里,我家2畝楊梅今年賣了一萬多元。”
該鎮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舒賢偉介紹:“過去鮮果扎堆上市,損耗驚人。現在冷鏈直達川渝,錯峰銷售、精深加工雙軌并行。”通過預冷保鮮技術和覆蓋川渝主要城市的冷鏈物流網絡,山間鮮梅得以在48小時內直達都市餐桌。
凍庫還為深加工打開了窗口期。合作社今年開發的酸梅汁,在采摘節期間銷售額達3萬元,梅果利用率從60%提升至90%以上。依托凍庫調節供需,鮮果銷售周期拉長,均價同比提升10%~20%。2025年采摘節期間,“吃又想”合作社300畝楊梅園收入突破150萬元。
三產聯動:
梅林里長出“四季財”
在騎龍鎮,楊梅產業已延伸至文旅領域。“第十屆楊梅采摘節”期間,萬畝楊梅園單日吸引游客超600人次,帶動餐飲、民宿收入同比增長40%。
依托“中國野生古楊梅之鄉”的稟賦,該鎮構建“種植—加工—文旅”全產業鏈:3000多畝野生楊梅成為打卡地,西南最大楊梅育苗基地年出苗量達10萬株,“梅林觀光+鮮果采摘+科普研學”旅游線路全年運營。
“吃又想”合作社負責人謝菊平表示:“過去靠天吃飯賣鮮果,現在游客來了能采摘、品酒、喝酸梅湯、買文創產品,一畝地收入實現翻倍。”
全鏈升級:
打造西南楊梅產業高地
經過15年發展,騎龍鎮楊梅從零星種植壯大為“萬畝基地”,“騎龍楊梅”已成為地理標志產品,帶動當地果農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
該鎮黨委書記周夏表示,下一步將建楊梅產業示范園,推動產學研合作,構建“冷鏈物流+電商平臺+文創IP”立體銷售網絡,讓“梅揚天下”成為鄉親們實實在在的好日子。”
從3000畝野生古楊梅群到西南最大育苗基地,從單一鮮果銷售到全產業鏈發展,這座山間小鎮正以楊梅產業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