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融媒訊(見習記者 盧婭玲)7月9日上午9:50,區氣象局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我區各地出現大雨、暴雨天氣,地質災害風險增高。如何科學識別風險、有效防災避險,記者采訪了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張旭。
張旭介紹,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垮山)、崩塌(垮巖)、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最常見、發生頻率最高的三種,多發于山區。我區常見的主要是滑坡和崩塌。”
如何避險自救?張旭講解了避險要點。遇洪水,向高處轉移;若被洪水包圍,可利用木板、船只做水上轉移。遇泥石流,向與泥石流流向垂直方向的兩側山坡上方跑,到平整安全的高地躲避;切忌在山坡下或樹上躲避。遇山體滑坡,向山坡兩側穩定區域逃離,勿向滑坡體上方或下方跑;無法逃離則躲避在結實的障礙物下,保護好頭部。如遇危險,應第一時間撥打110、119及街道、社區電話求救。
哪些區域需重點防范?張旭指出,當前我區南部金山、頭渡、三泉、慶元、大有等鄉鎮,山高坡陡、陡崖較多,較易發生地質災害。北部冷水關、騎龍、中橋等鄉鎮以及中部神童、石蓮、南城街道、水江、山王坪等鎮街也時有發生。
目前,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張旭解釋:“專業監測方面,相關部門組織隊伍對隱患點安裝設備進行24小時監測。群眾防范則需提升防災意識,留意預警信息,并注意日常巡查,特別是山區居民應巡查自建房房前屋后坡面。”如發現垮塌、地面開裂、冒水、家禽異常等跡象,應立即向兩側避讓,迅速撤離至安全地帶,并及時報告當地鄉鎮、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