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河海間讀懂文明密碼
發布時間:2025-07-08 09:37:51 來源:
新聞摘要:

  

  □ 李欣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精神的基因。五千年文明長卷中,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氣韻滋養著神州大地。若以自然萬象為喻,文化恰似奔騰不息的江河、巍峨厚重的山岳、浩瀚無垠的滄海,在動靜相濟中書寫著永恒的生命力。

  文化,流淌在河的血脈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流淌著時代的精神。相傳,明朝大將徐達創造的三尺長鼓正是蘭州太平鼓舞這一流傳了幾百年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的源頭。歷經數百年,承載著大將軍帶領士兵破城時英勇無畏的精神和攻克城門為百姓帶來太平的初衷,而現在太平鼓教育保護實踐基地聯合多所中小學開設非遺研學課程,使青少年們可以在鼓聲中感受千年戰陣文化的磅礴力量,讓非遺文化蘊含的精神在青年一代的記憶長河中不斷傳承發揚下去。

  文化,聳立在山的脊梁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24年春節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便是這一理念的生動例證。影片以“打破成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現代敘事,對古老神話進行重構,將《周易》八卦、青銅紋樣等傳統元素巧妙轉化為震撼的視覺奇觀,最終以超百億元票房躋身全球影史前列。這一成就的背后,是創作者對中華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就像山岳既有巍峨主峰,撐起雄渾氣勢,又有曲徑通幽,蘊含別樣風情。文化創新亦是如此,既需牢牢堅守“抗爭命運”的精神內核,不偏離文化根脈,又要積極借助科技賦能,為作品注入時代活力,通過引發情感共鳴開辟全新路徑,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下煥發出蓬勃生命力,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持續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

  文化,涌動在海的懷抱里

  《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中提到,“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文化亦如浩瀚滄海,以兼容并蓄成就其廣博,以開放對話煥發新生。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全球熱映正體現了這一特質,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幕海報、海外影迷對“中國神話宇宙”的熱議,標志著中國文化從“出海”到“入心”的跨越。這種跨文化傳播的成功,源于對“和而不同”理念的踐行,既以哪吒“逆天改命”的東方哲思引發共鳴,又以國際化的視聽語言消弭隔閡,讓中華文化如海納百川,在世界文明交融中激起浪花。

  從黃河長江的文明源流,到五岳昆侖的精神標高,再到四海聯通的時代氣象,中華文化始終在“守正”與“創新”的辯證中生生不息。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當以山河之喻明志,讓文化長河永葆活力,讓精神山岳更加巍峨,讓文明之海聯通世界,在堅定文化自信中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壯麗篇章!

  (作者系石蓮鎮干部)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