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曉娟
在距南川城區36公里的石溪鎮西部,鹽井村以11.85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為卷,以69名黨員的先鋒力量作筆,以3128名村民的奮斗熱情為墨,勾勒出一幅產業興、鄉風淳、生態美的文明鄉村新圖景。
近日,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揭曉,石溪鎮鹽井村榜上有名。這個森林覆蓋率達52%的村莊,繼獲評“重慶市文明村”“全國綠色村莊”后,再添一枚國家級金字招牌。行走其間,文明新風處處可感。
深耕治理 從“紅黑榜”到“積分超市”激活文明內驅力
清晨的薄霧中,村民陳志倫步履輕快地走進村口的“積分超市”,用去年榮獲“綠色庭院”積攢下的文明分,輕松兌換了一瓶醬油。“真沒想到,做好事還能當錢花!”他指著家門口紅榜上自己閃亮的名字,笑容里滿是自豪。
鹽井村探索出一套務實管用的“硬核”治理模式:每月動態更新的“紅黑榜”,讓善行義舉登紅榜受尊崇,陳規陋習上黑榜被曝光。村規民約將孝老愛親、節儉辦宴等文明準則寫入其中,村紅白理事會年均成功勸阻鋪張浪費宴席30余場,移風易俗深入人心。
今年1月,該村舉辦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共評出鹽井好兒媳2人、勤勞致富帶頭人4人、推動鄉村振興突出貢獻獎2人、優秀院落長16人、優秀群眾代表6人、道德典范2人、優秀農民工代表5人。這些身邊榜樣不僅收獲榮譽,更獲得積分獎勵,可直接在村積分超市兌換實用禮品,讓“德者有得”看得見、摸得著。
“以前總覺著文明是‘虛’的,現在干好事、當模范能換實惠,鄉親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身兼黨員志愿服務隊、夕陽紅頌黨恩志愿服務宣講隊、鹽井村老年志愿服務隊隊長的柳華清深有感觸。他帶領的30人骨干隊伍,依托“溪美實踐站”壩壩會平臺,今年以來已開展反詐宣傳12場、移風易俗主題講座8次、垃圾分類知識普及16場次、厚養薄葬美德倡導6場次,文明理念如春風化雨,浸潤鄉間。
做強產業 從“稻田認領”到“果樹定制”鋪就家門口致富路
盛夏時節,鹽井村梯田冷沙大米基地里,稻田翻涌著嫩綠的波浪,隨風搖曳,倒映著天光云影。村黨總支書記劉建紅穿行于蜿蜒的田埂間,仔細查看著被市民認領的“私家稻田”長勢。這片生機盎然的基地,采用“企業+村集體+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不僅成功打造了綠色生態大米品牌,其創新推出的“福田認領”項目,更將300畝優質稻田變成了城市居民的“專屬農場”,去年為村集體增收7.2萬元。
梨園基地內,200畝嫁接改良的新品梨樹枝頭碩果累累,300棵被提前“定制”的認領果樹,讓遠方的主人得以全程“云”參與從花開到果熟的生命旅程。村民王易文正細心地為其中一棵掛有認領標識的梨樹修枝疏果,“秋收后,新鮮的梨子就會準時寄達,或者歡迎他們親自來采摘!”這小小的認領模式,已有效帶動周邊60多位村民實現就業增收,村民唐科梅家去年僅此一項就增收3萬余元。
海拔更高的天臺山露營基地,吸引著區內外的游客在此安營扎寨,枕星河入夢。毗鄰“清泉石上流”景點的16家民宿和農家樂,生意格外紅火。“我把自家院子升級改造成了特色民宿,旺季時一個月的收入,抵得上過去辛苦勞作一整年!”村民明小蘭盤點著增收賬本,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鹽井村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穩穩端起了“致富金飯碗”。
守護文明 從“院落長”到“文物哨兵”賡續鄉土文脈
夕陽西下,村里院落長熊國福拎著分類垃圾桶,準時出現在古樸的青石板路上,開始每日例行的巡查。“我們16個院落長,就是16個盡心盡責的‘大管家’,負責這一片的環境衛生和鄰里和諧。”他指著自家門口醒目的“鹽井村院落長”標牌介紹道,話語間滿是責任與自豪。
在承載著歲月印記的雷坪石古民居前,義務“文物哨兵”譚興倫老人正用柔軟的布巾,輕輕拂拭著已有200年歷史的木門上的浮塵。“這座老宅子,是咱們鹽井村歷史與文化的根脈,得好好守著。”他每周都要義務巡查村里包括古民居在內的5處文物點。當有研學團隊慕名而來時,他便欣然化身文化講解員,用樸實的鄉音講述老宅故事。今年以來,這座古民居已迎來12批訪客,靜默的文物在守護與講述中煥發新生。
離“清泉石上流”景點不遠處,鹽井梯田公益服務隊隊長楊志中正帶領隊員手持工具,認真清理著河道旁的雜物。“把環境收拾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游客來得更多,咱們自己住著也舒心,臉上更有光!”他擦著汗,笑容質樸而燦爛。
暮色漸濃,夕陽的余暉為雷坪石古民居鍍上一層溫暖的金邊,露營基地的燈光如星辰般次第點亮,生機勃勃的層疊梯田之上,新硬化的生產便道如玉帶般盤繞山間。此刻的鹽井村,一幅安寧祥和的文明圖景躍然眼前——鹽井村的文明故事,正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中,續寫著充滿希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