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頭帶動 “旅”鏈延伸——全區建設北部市郊特色農業聚集區現場推進會側記
發布時間:2025-07-03 09:06:38 來源:
新聞摘要:

  

  □ 記者 李崎君

  6月30日至7月2日,全區建設北部市郊特色農業聚集區現場推進會舉行。在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觀摩中,大觀、白沙、黎香湖、冷水關、鳴玉、石溪、興隆、木涼、福壽、河圖等鄉鎮“登臺展示”,區“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率隊深入智慧農業園、特色種植基地、農旅融合示范點等核心區域,觀成效、問經驗、謀思路、聚合力,共同見證北部鄉鎮農業轉型升級的蓬勃態勢,一幅產業興、交通暢、鄉村美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產業升級

  特色領航 彰顯發展活力

  北部片區各鄉鎮立足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發展新路徑,全力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研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生機。

  大觀鎮現代設施農業基地內,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精準調控溫室環境,助力傳統農業擺脫“靠天吃飯”困境,實現全年穩產穩收。白茶基地推行標準化管理與精細化加工,從精心采摘到先進設備運用,精益求精,使白茶成為茶農增收的“金葉子”。鳴玉鎮黨委書記毛霞表示:“鳴玉與大觀同為蔬菜種植主導的農業鎮,大觀引入前沿技術構建智慧農業體系,提升了產量和農產品溢價空間。下一步,鳴玉將加快建設智慧農業園區,實現生產全流程數字化管控,探索傳統農業鄉鎮轉型新路。”

  白沙鎮花卉苗木園樹種豐富,暢銷市場。其采用的“業主+農戶”模式,為村民提供百余個穩定崗位,助力村民在家門口學習技術、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產業增添新活力。

  冷水關鎮通過招商引資,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緊密聯結各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助力當地茶葉走向更廣闊市場,成為特色名片,彰顯模式創新對產業的引領作用。

  石溪鎮水產養殖基地配備標準化室內水池與先進水循環凈化系統,實現淡水鹽化循環利用、養殖用水零外排,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物聯網系統實時調控水溫、溶氧等指標,讓育苗成活率超95%。

  木涼鎮銘雪食品加工項目以當地農產品為原料生產特色食品,不僅解決銷售難題,更通過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融合。同時,當地豐富的農產品為糕點、腌制食品等暢銷產品提供了充足原料。

  福壽鎮和河圖鎮的辣椒種植基地,翠綠的植株綴滿辣椒,規模種植成效可喜。

  北部片區各鄉鎮通過科技賦能、模式創新、項目帶動、文旅與產業融合等方式,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黎貴友表示,北部片區將堅持以農業產業為根本,圍繞精品果蔬、優質稻、茶葉等,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突出“一鎮一業”“一鄉一品”,規模化、標準化、示范化建好產業基地。統籌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持續推進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深化農旅融合,招引更多市場主體發展產業、運營鄉村,為北部市郊特色農業聚集區建設增添動力與活力。

  交通賦能

  路網暢達 打通發展經脈

  產業是北部片區發展的內在動力,路網優化升級則是強勁的外在引擎。渝湘復線高速公路的通車,徹底打破了沿線部分鄉鎮長期面臨的交通瓶頸。

  高速公路通車極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運輸效率。農產品以往依賴普通公路運輸,耗時長且受制于天氣路況。如今通過高速網絡,農產品得以快速、安全運達周邊城市乃至全國市場,顯著縮短運輸時間,減少損耗。白沙鎮黨委書記藍毅直言:“通車后,白沙鎮距中心城區僅15分鐘車程。花卉苗木基地借助高速公路帶來的便利,將產品及時運送各地,擴大了銷售范圍,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交通改善凸顯了北部鄉鎮區位優勢,吸引了更多企業和投資者考察投資。農業科技企業也因交通便利而關注到這里,引入了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觀鎮黨委書記劉斌表示:“大觀具備區位、自然、人才優勢,加之十多年前渝湘高速公路貫通的紅利,已形成以絲瓜、番茄、白茶為主的現代產業集群。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通車進一步壓縮了大觀與中心城區時空距離。面對新形勢,我們將加強二三產業布局,發展采摘游、垂釣游、研學游等業態,持續釋放產業乘數效應。”

  高速公路促進了區域經濟交流合作,北部鄉鎮與周邊城市聯系更緊密,資源要素流動更自由。石溪鎮伴隨南兩高速、渝湘復線高速公路的通車,步入中心城區半小時交通圈。當地水產養殖基地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通過高速公路快速供應新鮮水產品,滿足城市消費需求。

  交通的改善如同一把金鑰匙,不僅便利了農產品運銷,更引導城市技術、人才和資金流向北部鄉鎮,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打開了通向外界的便捷之門,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旅游激活

  農旅融合 鄉村魅力綻放

  在文旅融合浪潮下,北部鄉鎮深挖資源優勢,推動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特色鄉村旅游景點,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游玩體驗。

  朋蔓園農場盤活閑置農田、農房及廢棄村校,精心打造“朋蔓園”和“一間小院”特色空間,融合農業生產、科普教育與農事體驗,構建起全新研學場景。“一間小院”開業即成熱門打卡地,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營業額突破10萬元。此模式有效激活村集體閑置資產,為鄉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黎香湖鎮四方緣家庭農場通過特色民宿及觀光設施,實現“田園變景區”。錯落有致的民宿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為游客提供遠離喧囂、親近自然的居所。農場還開放水果采摘、農耕體驗等沉浸式項目,促進線下體驗轉化與消費。

  冷水關鎮開發系列特色茶葉旅游產品,推出“登五臺山+釣小龍蝦+品古道茶”鄉村游線路,融合自然風光、休閑娛樂與文化體驗,讓游客在游玩中深入了解茶文化,為茶文化傳承搭建新平臺。

  鳴玉鎮鹽巴橋農文旅項目培育地方美食、特色民宿、休閑觀光、水上游樂、農產品交易等多元業態,形成完整的鄉村旅游產業鏈。今年“五一”假期,鳴玉鎮日均車流量2289車次,接待游客2.3萬人次,單日峰值達6200人次。農副產品銷售5.2萬元,農家樂收入8.7萬元。

  石溪鎮天臺山精品水果和露營基地串聯鹽井梯田、溪美手工坊、農耕體驗園、清泉石上流、王官果業等點位,形成集非遺手工、田園風光、果蔬采摘和農事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游線路。

  興隆鎮“稻田邊邊”自然農場項目圍繞“非遺+民宿+鄉村旅游+研學+產品”融合發展,深化農文旅融合。河圖鎮鄉村民宿美術展覽館項目以“網紅白房子”形態,傳承構建傳統村落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基礎形態,現主體工程已完工,預計今年12月建成。

  “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須主動吆喝,讓田園變樂園,產品變禮品。”區文化旅游委主任傅文鏡表示,將依托現有農業產業基礎,推動“產區”變“景區”,系統梳理本地非遺、民俗資源,講好故事、做好包裝,把農產品變成文化載體,設計系列伴手禮。加強業主宣傳意識培訓,多舉辦文體活動、體育賽事,進一步宣傳引流,促進農旅融合。

  區惠農文旅集團董事長馬忠源表示,將以大觀原點為核心,把藍莓、茶葉加工生產線打造為鄉村旅游風景線,串聯已有景點,創新推動農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