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手到領頭雁 帶鄉親收獲“幸福菜錢”滿倉
——記全國勞動模范馮秋容

馮秋容在番茄地里采摘番茄。資料圖片
□ 記者 李崎君
在大有鎮水源村,有這樣一位農民,投身種植業創業以來,歷經資金虧空、技術瓶頸等多重挫折仍堅持不懈,憑借鉆研苦學,掌握種植技術實現產值飛躍。更可貴的是,他通過收徒傳藝、搭建線上交流平臺、開展技術交流活動等方式傾囊相授種植經驗,帶動村民及眾多年輕人投身農業。他就是馮秋容,一位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農業先鋒。
懷揣憧憬
“門外漢”變“土專家”
2014年,懷揣著對農業的憧憬與熱愛,馮秋容帶著積攢的22萬元啟動資金,踏上了種植業的創業之路。他成立了逢秋榮高粱種植專業合作社,選擇種植高粱作為起點。然而,缺乏種植經驗的他,加上當年惡劣的天氣條件,第一年便遭遇了慘重的失敗——22萬元啟動資金幾乎全部打了水漂,最終高粱僅賣出10008元。這個數字,馮秋容至今記憶猶新。
2015年,馮秋容開啟了“廣撒網”模式,嘗試種植各種作物。從油麥到辣椒,從番茄到青椒、黃瓜……“那時也沒有種植方向,就想看看土地究竟適合種植什么品種。”馮秋容說,經過一年的摸索,他逐漸摸清了土地的“脾氣”,也明確了未來的方向。
2016年,他決定專注于種植番茄和黃瓜。然而,由于技術原因,番茄出現大片青枯的情況,這一年的種植再次以失敗告終。
就在馮秋容幾乎要放棄的時候,一位來自江津區的老師伸出了援手。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馮秋容苦學4個月,終于掌握了種植技術。2017年,對于馮秋容來說,是豐收的第一年。這一年,番茄畝產達到了7000斤,那沉甸甸的果實,是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報。
隨后一年,馮秋容大膽改變傳統種植方法,引入大棚種植技術。大棚里,溫度、濕度得到了精準控制,為作物生長提供了更加優越的環境。這一年,番茄產量達到了上萬斤。但馮秋容并沒有滿足于現狀,他深知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此后幾年,他不斷鉆研技術,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研究出了嫁接技術。這一技術的運用,大大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能力和產量。同時,他還增設了智能設施設備,實現了對作物生長環境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調控。在他的精心呵護下,番茄畝產達到了2萬斤。
2024年,憑借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馮秋容的番茄種植基地產值達到了300余萬元。從最初的22萬元啟動資金,到如今的300萬元產值,馮秋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堅持就是勝利”的真諦。
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從學習種植技術開始,馮秋容就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內容并不復雜,只是把每天的天氣、基地的工作以及蔬菜的長勢做了簡單的記錄。他說:“這樣我在后一年才能有個對比,可以參考前一年的現在自己做了些什么,哪些步驟可以調整時間,有哪些注意事項,以便提升品質。”那幾本日記,就像他的“農業寶典”,陪伴他一路走來,見證著他的成長與進步。
摒棄獨行
共育蔬菜致富花
在創業道路上取得一定成績后,有人選擇獨善其身,而馮秋容卻選擇了一條更為寬廣的道路——攜手鄉親,共同致富。他深知,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更離不開人的努力與堅持,只有抱團,才能有更好的發展。于是,他主動將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周邊村民,希望幫助他們走上致富之路。
村民王永國就是馮秋容技術共享的受益者之一。跟隨馮秋容種植蔬菜已經4年的他,提起這段經歷時滿懷感激:“馮秋容在種植技術上對我幫助巨大,從育苗開始,到嫁接、病蟲害防治,再到銷售,每一個環節他都親自指導。去年行情好,我賺了7萬多元,多虧了馮秋容的悉心指導。”如今,在馮秋容的帶動下,附近村民走上了蔬菜種植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致富故事。
為了給更多種植戶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馮秋容常常奔波于不同鄉鎮之間,但咨詢人數眾多且分布廣泛,讓他分身乏術。于是,“馮秋容掌上勞模創新工作室”微信群應運而生。大觀、太平場、河圖、水江等鄉鎮的種植戶們齊聚于此,在這里,大家可以通過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咨詢問題,而馮秋容無論多忙,都會一一耐心回應。
“嘟~嘟~”在記者采訪期間,馮秋容的電話響個不停,都是微信群里的種植戶打來視頻,向他請教近期育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馮秋容總是毫不猶豫地接通視頻,交流自己的經驗和技術。他的耐心與細致,讓每一位咨詢者都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為了向更多人分享種植技術,馮秋容注冊了視頻號和抖音號,并在今年3月17日發布了第一條視頻。截至記者采訪當天,他已經發布了17條視頻,其中最高的一條瀏覽量近130萬次。視頻的留言區熱鬧非凡,江津、彭水、黔江等周邊區縣以及貴州、湖北等外省的網友紛紛留言:“想承包大棚,可以來學習一下嗎?”“想學習種蔬菜。”“想來基地學習,能吃苦。”
每天晚上回家后,馮秋容都會仔細翻看這些留言,主動與有學習意愿的人聯系并深入溝通。他深知,農業技術的傳播不僅需要熱情,更需要耐心與細心。“碰到過女性想來學習技術的,我就會提前跟對方說,做這個行業真的很苦,特別是女性更不容易堅持下來。”馮秋容的話語中透露出對農業的敬畏。
勞模領航
傳幫帶農業興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村里從事農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為了不讓土地撂荒,讓農業技術后繼有人,馮秋容決定收徒傳藝,將自己的種植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下一代。
當被問及收徒的要求時,馮秋容的話語樸實而堅定:“只有兩個條件,一是能吃苦,二是要喜歡農業。”他解釋道,種植番茄,每天早上5點多就要起床,尤其是在有露水的時候去觀察作物長勢,這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心,而熱愛農業,則是支撐他們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的動力源泉。
張興偉,馮秋容的同村人,也是他的第一個徒弟,曾是一名二手車生意人。夏季二手車生意進入淡季時,張興偉回到老家休息,看到馮秋容的番茄種植得如此出色,前景廣闊,便萌生了跟隨他學習種植的想法。2021年,張興偉踏上了這條農業之路。
“師傅是真的不求回報,盡心盡力地教我。”張興偉說,從選種、育苗到日常管理,每一個環節馮秋容都手把手地指導他。
在馮秋容悉心教導下,張興偉逐漸掌握了番茄種植技巧。2024年是張興偉跟著馮秋容種植番茄的第4年,當年行情好,張興偉賺了上百萬元。張興偉坦言,這一切,都離不開師傅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
馮秋容的另一個徒弟馮強,是大有鎮大一社區居民,一位1996年出生的小伙子,此前在中心城區從事印刷行業。去年,馮強辭職回到家鄉,跟隨馮秋容學習種植技術。由于沒有任何種植經驗,從選地開始,馮秋容就幫他出謀劃策,后續的施肥、預防病蟲害等問題,馮秋容也親自到基地幫他解決。在馮秋容的帶領下,馮強種植第一年就賺回了投入成本。今年,他擴大了20畝種植規模,但資金不足,馮秋容毫不猶豫地借給他20萬元。這份師徒情誼,讓馮強深受感動:“非常感謝師傅,沒有他的幫助,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
馮秋容不僅將自己的種植技術傳授給徒弟們,還積極組織各種農業技術交流活動,邀請周邊的種植戶們一起探討種植難題、分享種植經驗。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農業、投身農業。
今年,馮秋容被評為全國勞模,面對這份榮譽,他深感責任重大。他表示:“我要更加努力帶動大家致富,只有大家抱團發展、技術共享,農業才能發展得更好,鄉村才能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