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融媒訊(特約通訊員 張延)近期,不少市民發現環衛沖洗車輛冒雨作業,疑惑道:“下雨天路面已經濕了,為何還要灑水沖洗?這是否是浪費資源?”針對這一關切,經到城市管理部門走訪調查,揭開了雨天環衛作業背后的科學邏輯。
“雨天沖洗不等于灑水,實為‘借雨洗路’。”區城市管理局市政環境衛生管理所負責人介紹,雨天作業并非簡單灑水,而是通過高壓沖洗車對路面進行深度清潔。晴天時,路面縫隙中的灰塵、油污等頑固污漬因干燥結塊,難以徹底清除;而雨水浸泡后,這些污漬附著力大幅降低,此時沖洗效率可提升30%~50%左右。
沖洗作業在雨后進行,利用雨水作為“天然潤滑劑”,可通過高壓水槍噴射出強大水流,能將被雨水浸泡后變得松軟的污垢徹底沖起,更高效地沖刷沉積物,減少日常清潔的難度,再配合清掃車,就可以將這些長期積累的臟東西高效清理干凈,達到晴天作業難以實現的清潔效果,大大提升路面的潔凈程度。
除提升沖洗效率外,雨天沖洗作業至少還有降塵、節水、消除安全隱患、減輕人工負擔等4個好處。在降塵方面,雨水雖能沉降空氣中的顆粒物,但車輛行駛易使顆粒物再度懸浮。沖洗車噴射的水霧可吸附懸浮污染物,降低PM2.5濃度等指標,提升空氣質量。在節水方面,同車水量在雨天可延長沖洗距離30%~50%,且無須額外濕潤路面,綜合成本更低。在消除安全隱患方面,雨水沖刷易使路面形成泥漿,導致車輛打滑、行人跌倒。及時沖洗可消除濕滑隱患,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在減輕人工負擔方面,雨天樹葉、紙屑易粘連地面,人工清掃困難且危險。機械化沖洗后,環衛工人只需處理集中至路側的垃圾,降低工作強度與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