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鄭思雨 通訊員 陳力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三月中旬,走進南川田間地頭,櫻花、梨花、桃花、油菜花絢麗綻放,整地、除草、播種、施肥,農民朋友用辛勤汗水澆灌著新年新希望,其間還有一些領頭人,他們或走進大棚傳技術,或挽起褲腳下田壟,或手持剪刀作示范……
這群人是誰?他們是區政協委員,正在用實干實效助力春耕生產的優美圖卷。
傳授技術,只為“菜根香”
清晨6點,大觀鎮中江村的蔬菜田已是一片熱鬧。“這土濕度夠了,但得再摻些腐熟秸稈,晚熟番茄最怕板結。”馮秋容蹲在地頭,捏起一撮土搓了搓,轉頭對圍攏的農戶說。
作為重慶市勞動模范、南川區“蔬菜大王”、區政協選派到大有鎮水源村的委員“名譽村主任”,馮秋容立足自有蔬菜基地,組織同村村民學習種植、嫁接等關鍵技術,帶出“徒弟”近10個,其中1名徒弟2024年蔬菜種植收入近100萬元,帶動水源村發展蔬菜種植基地超過300畝。
馮秋容在村民心中還有另一個身份——行走的“技術寶典”。春耕時節,人勤,他更勤。常??梢娝┧笤谌珔^各個鄉鎮、村社,為群眾深入淺出地講解蔬菜培育、嫁接、防蟲等種植技術,帶動全區蔬菜種植產業高質量發展。據了解,3月以來,他已累計前往大觀鎮、太平場鎮等8個鄉鎮,指導種植戶50余戶。
“以前種菜看天,現在得看技術。”馮秋容說,他已開通了“黑娃番茄-馮秋容”視頻號,無償向廣大熱愛蔬菜種植的網民朋友分享種植心得和經驗技術。同時,他計劃今年4月組織10余個種植大戶前往湖北等省市學習先進的種植經驗和銷售模式。
發展基地,只為“米滿倉”
鹽井梯田是石溪鎮現存較為完整的梯田群,也是市民周末休閑觀光的打卡地。作為南川區政協農業界別委員,駱教早在5年前就發現了鹽井村的特殊價值,并于3年前到村發展有機稻米種植基地。
春耕伊始,鹽井村村委會會議室里座無虛席,角落里優質稻種堆成小山,駱教委員正在為30余名群眾講解有機稻米種植要求和技術規范。
“今年我們有兩個水稻品種,大家只管種植,我們負責收購、加工、銷售。但核心區種植要求仍然是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生物菌肥由我們提供……”講解結束后,駱教與11戶種植大戶簽訂了“種植、加工、銷售”協議。
據駱教介紹,今年他已在石溪鎮鹽井村、南茶村、翠豐村等村社發展高品質水稻種植基地1300畝,較往年增加近800畝,同時建成投用全自動稻谷加工生產線1條,注冊“南晟”“晟蕤”等多個商標。他希望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有機稻米種植隊伍中來。
組織務工,只為“腰包鼓”
“這些過密枝要適當修剪,枝條上密集的芽點也要適當抹除……”在興隆鎮晚熟李基地,陳名岳委員戴著手套、揮舞著剪刀,為20多個村民進行剪枝示范。
將手中的枝剪遞給村民后,陳名岳介紹道,“2011年,我開辦了重慶越順物流公司,2014年在運送水果過程中偶然結識成都市龍泉驛的水果種植專家,幾經請教和深入交流之后,決定在興隆老家發展晚熟李基地70畝。”
當問及為何跨界轉型時,陳名岳說,他是一個農村娃,對農業、農村、農民有著最樸素最真摯的感情。發展晚熟李基地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場對高品質水果旺盛的需求,同時還可以通過基地帶動周邊鄰里鄉親參與務工、增加收入。
據了解,截至目前,陳名岳已分別在四川廣安、興隆老家發展了水果種植基地200畝、70畝,年產量約40噸,帶動周邊群眾人均增收上千元,興隆基地還榮獲2024年度“重慶市南川區農村殘疾人就業幫扶基地”A級基地。
這些都只是區政協委員助力春耕生產的一個縮影。在廣袤的南川大地上,宋昌明委員的白茶園中500雙巧手穿梭不停;劉練委員發放的5000畝糯玉米種正在高山梯田孕育金黃;金小樸委員民宿的生態農田里,人工除草的身影與青山相映成畫……政協制度優勢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優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