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有一支由12位專業人才組成的中藥材品種選育與開發利用創新團隊,團隊中女性成員占比高達75%,堪稱中藥材科研領域的“鏗鏘玫瑰”。
團隊成員專注科研,緊密團結協作,始終奮戰在中藥材資源保護、良種選育、中藥材產品研發等工作一線。他們積極探索并全力攻關制約中藥材資源、品種、質量等方面的關鍵問題,為助推中藥材產業實現健康、綠色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深耕科研
助力珍稀藥用植物保護與良種選育
團隊秉持老一輩“藥植人”的“老黃牛”精神,專注珍稀藥用植物保護與良種選育研究。在大農業范疇的中藥材種植業中,成員們不懼艱苦,時常風里來雨里去,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楷模,潛心研究藥草。他們不遠萬里奔赴生境地,觀察藥用植物生長發育特性,探索繁殖與保護方法。經千百次觀察與實驗,攻克八角蓮、白及、杜鵑蘭等珍稀藥用植物繁殖難題,保護野生資源。
同時,幫扶種植企業與藥農創新技術,高效繁育種苗,創造可觀經濟效益。在良種選育方面,團隊成員與藥農頂著烈日開展田間試驗,研究植物生長發育規律與綠色種植技術,從外觀到遺傳特性及藥材質量進行大量科學試驗與數據分析,歷經數年篩選出重慶優良品種8個,包括梔子3個、金錢草3個、百合1個(獲國家授權)、靈芝1個,并示范應用,產生良好社會與經濟效益。
創新培養
推動團隊科研能力穩步提升
團隊在學術委員引領下,采用“老帶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品種和興趣為導向,劃分“資源研究小組”“靈芝小組”“百合小組”“金錢草小組”“梔子小組”“大健康產品研發小組”等,各小組協作交流,共同發展。
團隊深入中藥材生產實踐,挖掘問題。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20余項。在技術創新與成果凝練上兢兢業業,近年來發布地方標準2項、團體標準4項、企業標準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2項,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三高論文13篇),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三等獎4項)及多項廳局級獎項。
加速轉化
促進科研成果創造社會價值
團隊高度重視成果轉化與應用,成果顯著。首先,解決八角蓮、白及、杜鵑蘭、荷葉鐵線蕨等珍稀藥材繁育關鍵技術,保護野生資源,協同企業和農戶建立白及種植超1000畝、杜鵑蘭種苗基地超30畝,繁殖八角蓮、荷葉鐵線蕨20萬苗。向地方政府與企業推廣“山慈菇(杜鵑蘭)野生變家種技術”“白及組培快繁育苗技術”等,新增產值上千萬元。
其次,選育的靈芝、百合、梔子、金錢草新品種及綠色種植技術在重慶、四川等地應用,實現中藥材提質增效,“新品種靈芝林下生態種植技術”“天麻有性繁殖及高效栽培技術”等成果效益突出。再者,加速中藥材健康產品研發與成果轉化,幫扶科技型企業,促進技術更新。
同時,團隊中有7人(女性5人)在2023~2024年被選為重慶市科技特派員。他們分別深入忠縣、酉陽、南川、大足等區縣,開展中藥材種苗繁育、良種選育與示范應用、中藥材加工及相關產品研發等工作,有力地助推了當地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