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川區:“農地入市”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發布時間:2024-08-26 09:52:40 來源:
新聞摘要:

  

  □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

  今年6月,隨著成交倒計時的結束,重慶市南川區神童鎮車陽社區的23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由重慶市神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428萬元的價格在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拍得。

  去年3月,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啟動,南川區入選國家試點名單。當地瞄準“完善規則明晰、程序規范、監管到位”的入市流程目標,圍繞“試制度”和“試項目”兩條主線,探索建立了規劃“一張圖”、資源“一本賬”、服務“一條鏈”、監管“一盤棋”的入市全流程管理“四個一”工作機制。目前,已實現“農地入市”成交5宗42.7畝,成交金額1035萬元。今年5月,南川區入選自然資源部“農地入市”試點“入市程序規范順暢”典型示范案例。

  “農地入市”激活鄉村產業

  過去,由于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限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自由流通受限。現在,通過改革賦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市場交易中和國有土地一樣享有同等權利,實現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大大激活了農村土地資源發展潛力。

  南川區木涼鎮玉巖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洪良在忙著張羅新項目。李洪良介紹,在區規劃自然資源局的支持下,村里根據鎮黨委、政府的部署,按照入市條件和資源稟賦摸排用地。從閑置、廢棄、低效利用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入手,篩選出一塊9畝大小的農地準備入市,用于發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

  “辣椒是我們的主導產業之一,畝均收入8000元左右。”木涼鎮鎮長楊鵬介紹,今年鎮里新發展了2000畝辣椒,全鎮種植面積達到了4000畝。

  過去,農作物種植得“看天吃飯”,辣椒收購價格隨市場波動較大,椒農規模發展信心不足。現在,為保障椒農收益,鎮里準備延伸辣椒產業鏈條,從種植向精深加工延伸,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此次入市的土地,就是準備發展泡椒工廠。

  “建設泡椒廠將給我們帶來三個好處。”楊鵬說,一是強村,公司入股建廠,村集體預計增收100萬元;二是工廠投產預計帶動村民穩定就業40余人;三是促農增收,預計提升鮮椒收購價1元/公斤。

  在“農地入市”政策的支持下,一家企業表達了落地建廠的愿望。但萬事開頭難,一下子要投入數百萬元買地,讓投資人“壓力山大”。

  “為減輕企業投資壓力的同時保障村集體對產業發展的盼望,我們準備采取‘先租后讓’的交易方式。”楊鵬介紹,“先租后讓”是先將土地出租給企業建設,待企業生產經營步入正軌,再將土地按程序出讓給企業,這樣一來,實現雙向約束的用地激勵懲戒機制,既增強了企業投資信心,又可以避免企業惡意侵占農村資源。

  三級聯動“保姆式”服務市場主體

  在南川區石溪鎮五星村,一座年設計屠宰1000萬只的家禽屠宰場已經基本完工。這是重慶首個“農地入市”“拿地即交地、交地即交證”的示范項目。

  重慶合亨家禽屠宰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陳澤紅說,當得知項目土地是以“農地入市”方式供給時,考慮到這是一個新生事物,企業對政策了解不足,一度憂心忡忡。

  在得知企業的憂慮后,南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石溪鎮政府、五星村相關負責人當即組成了一個貫穿三級體系的服務小組,把政策送上門、服務辦進門,為企業提供全流程的“保姆式”服務。

  南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學全介紹,作為“農地入市”的主導部門,在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的情況下,嚴格遵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政策紅線,全力為企業做好服務。“我們系統梳理出‘農地入市’政策,為企業精準推送。還制作《入市指導手冊》,確保政策紅利應知盡知、應享盡享。”王學全說。

  石溪鎮政府和五星村則當起了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優化營商環境是我們的頭等大事。”石溪鎮鎮長尹小山說,為了讓項目快速落地,鎮政府組成了工作專班,聯動交易平臺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和五星村,深入企業、靠前服務,全力幫助企業化解購地時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確保企業提出的問題能得到最快、最直接、最理想的解決。入市后,南川區不動產登記中心主動服務,通過優化審批流程,最大限度縮短審批時間,提高企業的辦事效率,實現拿地、交地、交證三步無縫對接,全力助推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投產。

  “看到區、鎮、村三級干部把企業的急難愁盼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在解決,我們十分感動。”陳澤紅說,他們正在加緊建設,待投產后,將以屠宰場為中心發展,帶動當地養殖戶,并組建銷售、配送團隊,暢通銷售渠道,發展家禽屠宰加工產業。“我們預計將帶動當地25名村民就近就業,每個月實現2500元的穩定收入,還可以幫助養殖戶增收4000元。”

  破解用地難題實現村民和居民雙贏

  南川區長青森林康養度假區風景優美,夏季氣候涼爽,是重慶中心城區居民避暑休閑的首選地之一。每年暑期,近兩千人集中涌入這里避暑,為當地帶來旺盛人氣。

  令人向往的度假區也有讓人煩惱的問題。由于缺少規范有序的農產品交易市場,當地農戶時常沿道路隨意販賣、雜亂無章,造成道路通行壓力甚至安全隱患,給避暑休閑的城市居民也帶來諸多不便。

  “我們一直想解決這個難題,但主要是苦于沒合適的地。”長青森林康養度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農地入市”試點的開展,水江鎮政府精心摸排集體建設用地資源,統籌規劃不同區域、不同用途的產業布局,圍繞度假區環線,精細推進村莊規劃編制,最終騰出600平方米商業用地,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的方式,滿足了度假區農產品市場建設的用地需求。

  現在,隨著農產品市場的興建,“攤隨人走”的現象不復存在。不僅人居環境越來越好了,居民生活也更方便了,附近村民增收致富也多了一個新渠道。脫貧戶鄭澤禮在農貿市場租用了一個攤位,每月賣自家農產品能獲得近千元收入。

  “云選地”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今年“五一”期間,云海如瀑布般朝山下奔涌的奇觀讓南川文旅火爆出圈。作為擁有世界自然遺產金佛山的“風水寶地”,南川擁有極好的生態資源。把生態優勢展示好、挖掘好,發揮生態資源獨特價值,南川在“農地入市”工作中,打出了一張特色牌。

  今年,總投資4800余萬元的藏式民族風情園在玉巖鋪村建設。項目業主方是一家設立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民營企業,每當談到自己如何被引進時,企業負責人茅睿總笑稱是緣分。

  “我們托人在全國各地尋找海拔800米左右、適合打造康養產業的土地。”茅睿說,直到有一天他在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網站上看到了南川的項目展示,里面詳細的介紹讓他對地塊的資源優勢實現了精準畫像,“我心里知道,我想找的地找到了。”

  “農地在入市過程中要實現供需匹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做好了入市推介工作,讓項目優點廣為人知。”南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權益利用科科長廣育鉉說,要實現廣為人知這一目的,首先就是要深入挖掘農地資源的區位、資源稟賦和人文優勢,通過包裝策劃,以圖文、視頻、720VR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將地塊全方位展現出來,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多渠道宣傳,讓目標客群足不出戶便能充分了解資源情況,實現更高效地精準匹配。

  2023年以來,南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大力挖掘存量集體建設用地,摸排篩選出符合入市條件的用地248宗813畝。目前,該區通過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搭建的城鄉統一土地市場服務平臺,已向市場主體線上推介擬入市土地10宗39畝,未來將陸續上線更多擬入市優質地塊,吸引涉農企業投資,盤活閑置土地資源,讓農村集體閑置土地資產價值得以顯化,留住更多的鄉親和“鄉愁”,引導農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原載《農民日報》8月21日3版)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