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站”建在家門口 區城市管理局探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4-08-22 09:26:39 來源:
新聞摘要:

  

222222222222

  居民將廢舊物品送至回收服務點。特約通訊員 羅建 攝

  □ 王梓涵 張延

  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如何讓垃圾“變廢為寶”,做好分類回收至關重要。在我區,遍布城區的一個個“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便是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一項具體實踐。

  為從源頭回收著手,打造“定點、定時、定車”再生資源源頭回收新模式,區城市管理局通過將城市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在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規范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可回收物上門回收

  近日,在龍濟小區外的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忙了一個上午的回收員安水全,正在對回收來的廢紙箱、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進行分類打包。

  “服務點運行有兩年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垃圾分類、上門回收、細分打包。”安水全告訴記者,他每天要負責附近4個小區的可回收物的回收工作,平均下來一天的回收量有500公斤左右。

  “每天上午7點半開工,騎著三輪車去各個小區做回收。”安水全說,小區物管也會提前通知業主,讓大家帶著自家的可回收物到小區指定的集中點,然后稱重、結算。“像大家平常拆快遞的紙箱,我們回收1公斤會結算給居民8角錢,易拉罐1公斤則有八九元錢。”

  對于行動不便的居民,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的工作人員也會提供上門服務。“我們站點都公布了電話,只要有需要,打電話即可。”

  全區建成68個回收服務點

  據了解,自2023年以來,區城市管理局與區商務委啟動了環衛系統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的融合回收服務點建設工作,逐步構建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中轉站、集散場等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體系。

  其中,在居住區、公共場所或商業廣場等專門設立的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是對居民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中的可回收物進行再生資源回收、分類、存儲、中轉的回收場所;而街道(鄉鎮)區域范圍的兩網融合中轉站,是對生活源再生資源進行集中回收、存儲,并具備分選、打包、轉運等功能的回收場所;以區為服務范圍的兩網融合集散場,是滿足年再生資源回收集散量20萬噸以上,具備商品交易、分揀加工、倉儲配送和配套服務等功能的生活源再生資源大型集散中心。

  區城市管理局生活垃圾分類辦公室負責人陳虹穎介紹,按照便于交售原則,目前全區已建成68個有統一標識標志、設施設備規范的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實現了區內再生資源回收服務的全覆蓋。

  “目前,我們正在規劃上門預約回收、超市購物打折的措施,號召更多居民參與垃圾回收工作。”陳虹穎說,前者將引入“數字化上門預約回收管理”系統,讓居民能夠像寄取快遞一樣,線上下單線下回收;后者則與南川本土超市、便利店進行合作,讓參與垃圾回收的居民能夠實現購物打折,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

  大件垃圾網上預約上門收運

  除了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體積小、重量輕的可回收物,對于破舊家具等體積大、重量沉的大件可回收物,我區于去年在西城街道率先試點探索,依托社會治理網、推行“黨建+物業”“黨建+志愿服務”等模式,走出一條“城市管理部門引導+社區巡查報備+企業專業化服務+網上預約+上門收運”的大件垃圾收運處置新模式。此舉不僅使長期困擾小區環境的大件垃圾得到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也在節省管理部門成本支出的同時,最大限度實現了生活垃圾的源頭減量,全面營造“市民參與有熱度、社區發展有活力、干部肩上有責任”的良好氛圍。

  而在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環境衛生管理死角等區域,當地充分發揮社區網格員、保潔員的作用,加強對責任區域的巡查頻次,對市民丟棄的、道路兩旁出現的大件垃圾及時發現,第一時間報告,與回收企業取得聯系并配合進行處置。

  在物管小區,劃定大件垃圾專用投放區域,由回收企業定期收運并處置。同時,回收企業多渠道向市民公開聯系方式,提供大件垃圾預約上門清運處置服務,進一步優化便民利民模式。

  區城市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姚濤表示,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是提升城市垃圾處理效率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的重要舉措。區城市管理局將持續抓好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嚴格規范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持續推動再生資源回收服務更加精準、高效。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