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鏡頭下的南川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成片的杉木郁郁蔥蔥。
6月11日清晨,山中的濃霧還未散去,護林員陳明澤就背著水壺、鐮刀出門巡山。
“別看現在的山王坪林木茂盛,30多年前,這一帶可是有名的‘石頭山’。”50多歲的陳明澤算得上是山王坪林場最早一批職工,他經歷了山王坪從“石頭山”到林海的變遷。
山王坪所在的渝東南武陵山區是我市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區,這里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結構以石灰巖為主,在長年的雨水沖刷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蝕下,表層土壤逐漸變得貧瘠稀薄,一些地塊甚至山石裸露,土壤植被退化嚴重。
上世紀80年代,山王坪向石漠化發起了挑戰。
“山上石頭多,樹苗種在石頭堆里,根本活不了。”當時,陳明澤還不到20歲,每天天不亮就背著錘子、鐵釬和工友在陡峭的石壁上打樹窩,“用錘子砸,用鋼釬敲,40厘米深的樹窩,每人每天就要打二三十個。”
打好的窩子用水泥砂漿砌牢,工友們再從山腳下扛來一袋袋泥土,利用“客土回填”的方法,把每一個樹窩都填上砂土,再種植樹苗。
“受條件所限,當時我們主要選擇柳杉、水杉等速生樹種。”每一袋土、每一棵樹,都是陳明澤和工友們肩挑背扛運上山的,陡峭的山路七拐八彎,為了種樹,陳明澤的手肘不慎被滾落的碎石擦傷,其他工友也或多或少掛了彩。但大家沒有放棄,硬是在荒山上栽下了8000余畝水杉和柳杉。
綠進石退,經過近20年的封山育林,山王坪一帶的森林覆蓋率從1984年的68.4%提高到96%,曾經的“石頭山”里長出了一片“林海”。
2014年10月,南川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批準建設,林場啟動了第二輪石漠化綜合治理。
那年初冬,細雨綿綿,陳明澤領著剛接任林場副場長的孫成明走遍了整個山王坪,看著眼前綿延起伏的杉樹林,孫成明卻皺起了眉頭:“只有單一樹種的純林,很容易誘發病蟲害。”
隨后幾個月,孫成明和林場職工都在不停探討如何調整林分結構。
自此,山王坪石漠化治理從規模化植樹造林轉向科學綠化,森林質量提升成為新一輪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目的。
2015年春,林場加大了對杉木純林的撫育管護,砍掉林子里弱、小、病、殘的植株,對長得過密的林地進行人工間伐。
在間伐后,林場開展了一系列補植補栽,大家扛著一捆捆楓香、紅楓幼苗上山,刨土、挖坑、種植……如火如荼的補植場面打破了山林的寂靜。這年春天,陳明澤一共補植了200多株新苗,雙手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
從2015年起,山王坪林場先后進行了10余次大型的補植補栽,栽種樹種以楓香、紅楓、木荷等鄉土樹種為主,將過去的杉樹純林改造為由落葉與常綠闊葉林、灌木林等組成的喀斯特森林生態。
如今,層次豐富,季相分明的森林梯田景觀成為山王坪的一張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那張涇渭分明的一邊綠色、一邊黃色的航拍圖片,更是在網上瘋傳,還帶動周邊村民實現旅游增收。
(據《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