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園阡陌 甘昊旻 攝

采摘野生大樹茶 朱文魚 攝
冬日的金山鎮龍山村層林盡染,千山萬壑流碧,風景如詩如畫。
驅車沿著村東頭的公路一路前行,一座座美麗民居猶如一幅幅山水畫卷在行人眼前漸次展開:安靜整潔的院落,潺潺流動的溪水,綠色如黛的青山……宛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讓人流連忘返。
在南川,像龍山村這樣的“桃花源”越來越多。
近年來,南川區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在規劃示范上出新,在環境整治上求美,在長效機制上破題,著力打造“村美、人和、共富”的現代版“桃花源”。
如今,行走在南川的廣袤山川,星羅棋布的和美鄉村正輪番上演一場既增“顏值”又添“價值”的美麗實踐。
如何從一處美到處處美?
規劃先行打造示范點分類推進
農舍白墻黑瓦,美麗的手繪文化墻,標準的垃圾分類系統,水泥便道四通八達……走進大觀鎮鐵橋村的于家院子,別致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美得令人沉醉。
“以前的于家院子是破屋舊院,如今院內外的花花草草和青石欄桿讓整個庭院顯得古香古色。環境整治讓我們受益。”村民李繼壽十分感慨,如今,他用自己的房舍辦起了“蘭亭茶語”茶室和農家樂,每到周末都有游客前來。
近年來,于家院子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如今,村民住上了安全住房、用上了無害化衛生廁所、開通了戶用天然氣,生活垃圾實行集中收運、生活污水實行集中處理,而且農家書屋、休閑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
類似這樣的變化,在大觀鎮金龍村朱家院子也隨處可見。灰瓦白墻的農舍規劃有序,整潔干凈的馬路延伸到農戶,房前屋后的花園打理得井井有條……
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村子環境的變化顯而易見,形成了從一處美到處處美的升級蝶變。遠看,這些村的外觀大致一樣,走近細看,每個村其實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和亮點。
這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在于規劃先行,既注重因地制宜,又強調分類推進。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為解決“發展不均衡”難題,南川針對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等鎮村實際,184個行政村因地制宜編制完成村莊規劃,同時,為解決“規劃無特色”難題,當地基于區位、交通、生態、民俗等特征,科學劃定生態、生活、建設空間,合理布局村級建設用地,有效引導村民聚集點、鄉村旅游服務點、康養體驗點等選址。
如金山鎮金獅村沿柏枝溪形成傳統民居“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形態疏朗有致、山水交融;大觀鎮梅花園古色花香,與周邊親子樂園、鄉村酒店規劃相得益彰;德隆鎮茶樹村、銀杏村依托千年古茶樹、古銀杏打造現代民宿、熱門景點。
此外,為解決“示范難復制”難題,南川在人口規模大、輻射能力強的鄉鎮,率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清”“五改”“三規范”示范創建,形成可借鑒、能復制、易推廣的經驗做法。
同時,根據發展現狀、地域特色分三類區域、三級檔位推進整治,努力將示范經驗分類擴面推全域,形成既共性推進、又各有側重的錯位發展格局,提升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美麗宜居村、干凈整潔村,建立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專項示范到綜合示范的示范引領體系。
如今,大觀片區已成為全市首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美麗鄉村示范片,大觀鎮中江村獲評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成為其他村子借鑒學習的典范。
如何從生態美到生產美?
補短板變美麗環境為“美麗經濟”
“出門見花,抬頭見綠,環境美起來,廁所衛生了、道路硬化了、路燈更亮了、飲水也安全,生活大改變。”說起現在的日子,三泉鎮窯灣村村民黃忠賢感嘆不已,“條件是越來越好了,相信明天還會更好……”
窯灣村位于南川東南部,青山環繞,與金佛山、睡佛山森林公園等旅游景區咫尺之遙,環境整治后的小山村更加清爽、祥和。該村負責人說,要是夏天來,村里全是豐收的果樹特別好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里正研究借著整治的東風,發展鄉村旅游業,讓村民富起來。
補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短板后,村子環境優美了、農村顏值高了、生活方便了,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產業、休閑農業等等就有了先決條件,農村才會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要美麗也要富裕,南川以環境為基,產業為魂,正讓美麗環境變出更多“美麗經濟”。
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一方面,當地,以改廁、改房、改路和治水、治土、治污為抓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村向鎮拓展,補齊環境整治短板,推動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為促進生態美向生產美轉變,按照“以產業升級促進環境提升,以環境提升推動產業升級”的思路,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推動產業富民相結合,通過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農業、都市休閑農業、生態康養等綠色產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正切實把生態人文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變出更多的金山銀山。
近年來,在重點發展南川米、大樹茶和藍莓“一主兩輔”鄉村產業基礎上,南川全區各鄉鎮結合自身產業優勢,正積極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堅持“一鄉一產業”“一鄉一特色”。目前全區一半以上鄉鎮已建立起主題鮮明、個性突出的鄉村旅游特色項目,基本形成以大觀生態農業園區為核心,一主多輔的休閑農業發展格局。
農村變美,農民變富,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強。南川聚焦鄉村振興的美麗實踐,立足特色化,面向同城化,在推進現代化郊區新城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新作為,正書寫一份和美鄉村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如何從一時美到持續美?
調動各方力量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每天早上起床后,南城街道三匯村村民李則民料理完家務事,總會習慣性地拿起掃帚清掃庭院,用垃圾桶裝好垃圾,就直奔附近的垃圾點倒掉。
“打掃庭院習慣了,鄰居家的門前都很干凈,有人還主動將道路邊的垃圾清掃,村里環境變美了,我們再不保持就太說不過去了。”曾是村里清潔衛生最差一戶的李則民一家,如今變得勤快了,不良的衛生習慣也改掉了。指著組里的光榮榜,他滿是驕傲:“現在我可長期是組里的最清潔戶!”
從最不潔凈到潔凈之家,南川在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廣大群眾也轉變了觀念,提升了素質。
農村基礎設施的管護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為讓農民群眾真正樹立主人翁意識,從過去的旁觀者、局外人變為參與者和受益者、管護者,南川堅持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以群眾為主體,采取多種措施,讓群眾廣泛參與進來,使得環境整治工作事半功倍。
比如,在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過程中,南川區按照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的總體要求,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源頭減量和集中處理。村民們先將垃圾分門別類投放進垃圾桶里,再將垃圾分類處理,同時通過可回收垃圾獎勵回收,易腐垃圾堆肥返田,其他垃圾集中處理的方式來解決農村垃圾問題,讓村民既是受益人,也是主導者。
除此之外,該區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大力開展農村居民文明素質提升行動,創新實施文明實踐積分制度,持續開展潔凈家園、鄉賢議事、知禮明德、志愿服務、家風傳承、文明旅游“六大行動”。
不僅如此,為實現環境整治從一時美到持續美,一方面,南川依托保潔公司等第三方實現專業運維,規范管理農村垃圾收運和污水處理運行,實現“投、建、運、管”一體化;另一方面,激勵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構建多元化、多形式投融資機制,破解公共財政對農村投入不足的短板。如今,南川通過調動各方力量建立了長效的管護機制,實現了基礎設施有人管、管長久。
■鏈接>>>
數讀南川農村
人居環境整治成效
●農村“廁所革命”●
共實施39496戶農戶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建設農村公廁58座。
●行政村生活垃圾●
有效治理184個行政村實現100%覆蓋,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125個。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累計完成鄉鎮污水管網建設151.2公里,實施鄉鎮污水處理廠技改工程30個。同時,千人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農戶覆蓋率達80%。
●村容村貌整治提升●
改造農村危房3594戶,整治提升舊房7000戶,建設村民小組通暢公路1850公里,建設入戶道路822公里,安裝庭院燈10860盞,實施村莊綠化8215畝,創建綠色示范村莊57個,建成村級文體活動場所243個。
●村規劃編制●
184個行政村完成規劃編制,村規劃編制覆蓋率達100%,培訓農村建筑工匠236名。
●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累計回收廢棄農膜1152.99噸、肥料包裝物271噸,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52%,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0.38%。
譚趙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