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新月異的南川城區

實施“互聯網+不動產登記”,不斷提高辦事效率。

我區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公開出租方式成交。
2023年,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切實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引領作用,著力在我區耕地保護、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節約集約利用、生態安全方面下功夫,努力以更高水平國土空間規劃和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助推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當好“管家”
“長牙齒”守牢耕地紅線
2023年,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對耕地保護工作“開足馬力”,在“管”“補”“守”方面下功夫,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落實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
成立區級耕地保護工作專班,建立耕地保護網格化動態監測機制和共同責任機制,出臺系列文件和制度,推動部門、鎮街貫通協作,全鏈條、全過程保護耕地。
落實耕地“兩平衡”,全年通過市級審核耕地恢復補足14466畝,超額完成補足任務,確保耕地“進出平衡”。新增耕地指標5046畝,實現指標庫由負轉正,推進耕地“占補平衡”。
抓好“非糧化”原址整改,全面梳理即將成園成林的耕地,以“一地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扭轉耕地流出態勢。
強化耕地執法工作,開展土地動態巡查204次,查處土地違法案件20件、違法面積約127.35畝。立案查處的福壽鎮大石壩村違法占地修建房屋案,被自然資源部評定為2023年全國40個優秀執法查處案卷之一,也是全市唯一入選的優秀案卷。
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摸底存量建設用地248宗,用地面積約813畝,推進兩宗土地成交入市。其中,石溪鎮五星村原五星小學地塊成交當日在現場頒發了不動產權證書,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拿地即交地,交地即交證”。
做好“規劃”
高質量發展底色更足
規劃是發展的科學引領。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統領、支撐、保障、約束作用,以國土空間布局的有序,促進發展的有序。
優化完善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深化“多規合一”,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初步完成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數據庫建設,強化規劃的統籌和約束作用。
構建“兩級三類”國土空間分區規劃體系,初步確定“現代化郊區新城、先進制造業基地、文旅康養基地、特色農業基地”的規劃定位。
合理劃定“三區三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413.34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445.07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68.17平方公里,強化規劃約束力。
啟動8個片區17個鄉鎮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編制完成184個行政村(社區)的規劃。對大觀鎮石橋村等39個村(社區)開展了實用性村規劃修編,為懶懶山谷二期等80余個項目提供用地規劃保障。
近年來,區規劃自然資源局運用高科技“賦能”工作提質增效,啟動南川區實景三維建設工作,完成大觀鎮建成區15.06平方公里的實景三維成果展示,全面推進全區建成區范圍約110平方公里的精細化實景三維建設工作。
當好“保姆”
要素保障服務更高效
土地是項目建設的重要保障。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吃透政策,深入挖潛,切實做好用地要素保障工作,助推我區高質量發展。
“快”——加快用地報批。2023年全年共辦理土地預審10宗911畝,辦理臨時用地40宗965畝,獲市政府批準建設用地22宗2329畝,有效保障洪塘水庫、鎂鋁合金等一批重點項目用地。
“保”——推進土地供應。去年共新增儲備土地2157畝,整治土地4003畝,出讓土地2025畝、25.9億元,劃撥土地5972畝、19.16億元,實際入庫價款收入56.6億元,保障項目用地需求。
“管”——強化供后監管。開展土地供后實地巡查140次,排查出超期未動工項目84宗、4348畝,已督促開工建設4宗,收回土地2宗。處置批而未供土地6015畝,完成全年處置任務的114.2%;處置閑置土地6宗,面積473畝,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提升規劃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放管服”改革,開展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加快基層規劃自然資源所標準化建設,推進“服務窗口前移”“執法下移”。
實施“互聯網+不動產登記”,線上辦件率達到92.35%;辦理存量房轉移登記業務3916件,最快辦件時限8分57秒。
辦理“不動產+水電氣”,滿足群眾不動產與水電氣過戶“一窗通辦”的需求。全力推廣落實存量房雙預告“帶押過戶”惠民政策,去年共辦理各類不動產登記業務44002件,辦結率與辦件準確率均為100%,群眾滿意度達到98%以上。
當好“衛士”
護人民安全和生態空間
2023年,全區應急處置災險情21起,緊急撤離群眾13戶、39人,無人員傷亡,實現連續19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狠抓地災防治“生命工程”,完善地災防治綜合體系,全區落實“四重”網格員292名,12名駐守地質隊員全部駐守到位,發放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3000余份。
強化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全面摸清全區地災隱患點底數。強化“人防+技防”監測預警;在頭渡鎮金山湖舉行“2023年突發自然災害綜合應急演練”,提高專業素養。
籌集市、區兩級地災防治專項資金,大力實施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全面完成大觀鎮周家巖等6處重要危巖點的排危搶險現場施工及竣工驗收工作。全面推動三泉鎮羅當口危巖綜合治理工作,現已納入全市治理工程項目庫。完成避險搬遷737人,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強化礦業管理。維護礦產開發秩序,全年共處置項目工程砂石料12宗,304萬噸。嚴格執行多部門共同選址論證制度,完成公開交易礦業權2宗,成交金額1.04億元。推進綠色礦山建設9家,目前已建成市級綠色礦山1家。完成重慶市首次發現的國內罕見規模以石膏晶體為特色的喀斯特溶洞合溪鎮文安洞的地質調查工作。
強化礦業執法。出臺相關制度文件,持續開展無證采礦專項整治行動,開展礦產資源日常巡查172次,立案查處8宗,處置上級交辦及人民來信等線索19條。
開展生態修復。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編制完成《南川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指導全區生態修復相關工作。推進大溪河流域5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進程,超額完成全年任務。對全區31家生產礦山進行全面清理排查,推進生產礦山“邊開采、邊治理”工作。完成12個復墾項目的竣工驗收工作,復墾面積220畝。
(本版稿件由記者黎明采寫,圖片由區規劃自然資源局提供)